✔ 最佳答案
1892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學堂畢業,應澳門士紳何穗田等人的邀請,於9月來到澳門,在鏡湖醫院擔任新設立的西藥局首任義務醫席。原先鏡湖醫院隻有中醫,從此開創了西醫。所以孫中山是澳門第一位華人西醫。
我在澳門市中心東北隅的鏡湖馬路上尋訪了著名的鏡湖醫院。它始建於1871年,是澳門華人建立的第一所醫院,也是華人最早的民間慈善團體。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近年重建的建筑,它由8層A座醫院大廈和5層B座大廈組成,現已成為全澳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所醫院。在醫院大門口矗立著孫中山先生的全身銅像,門邊的對聯為:“一脈分來蓮花秀,萬株移到杏林春”。在醫院大廳樓梯口牆上鑲嵌著一方1999年所立的《醫務大樓碑志》,其中有這樣的文字:“鏡湖醫院慈善會順民而生,自公元1871年創辦至今,凡百廿八載,博施濟眾,救死扶傷,善舉為民,在澳門各界人士關心支持下,榮而不枯,日益發展,建樹卓著。”由此我們可以了解醫院光輝歷程之一斑。19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澳門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華人地位低下。后來一批華商勢力興起,他們看到澳門竟無一家華人的醫療和慈善機構,於是發起籌建。當時有沈旺、曹有、王祿、德豐等人向香山縣政府申請撥地,后獲准在三巴門外沙崗山邊建造醫院。1871年正式建起,並命名為鏡湖醫院。
孫中山來到鏡湖醫院后,以義務醫席行醫,后在商業中心草堆街80號開設了中西藥局,又在議事亭前地14號行醫,稱為“孫醫館”。孫中山醫術高明,特別擅長外科和治療肺病。孫先生醫德高尚,他為病人診治認真細致,窮人前來看病,不但分文不取,還贈送藥品。沒有多久,便聲名鵲起,每天到鏡湖醫院或孫醫館的求醫者不計其數。當時報載:孫逸仙“在鏡湖醫院贈醫,不受分文,以惠貧乏”,因此獲得“鏡湖
耀彩”的美譽。孫中山在澳門一方面行醫濟世,一方面從事革命活動,宣傳革命思想。他與葡人印刷商飛南第合作創辦了《鏡湖叢報》,在報紙上發表了大量抨擊時政的文章。
孫中山在澳門行醫,受到在澳葡醫的嫉妒和排擠,1893年,孫中山被迫離開澳門,到廣州行醫和從事革命活動。
澳門不僅是孫中山早年行醫的地方,而且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澳門也是他活動的陣地和他家人棲息的所在。我在澳門瞻仰了孫中山紀念館之后,對此有了更深的認識。孫中山紀念館坐落在文第士街,對面是風景秀麗的鬆山。紀念館是一座三層廊檐式歐陸風格建筑,孫中山始建於1918年,供原配夫人盧慕貞和家人居住。1930年,對面鬆山邊的澳門軍火庫失火爆炸,孫中山故居也被殃及毀壞。中山先生的哲嗣孫科時任廣東省民政廳長,在澳門政府賠償款之外,添加9萬銀元,在原址上改建成今天這樣的規模。盧慕貞即定居於此,孫科來往澳門,孫科的小妹妹孫琬與其夫也長期在澳門居住。盧慕貞夫人於1952年9月7日辭世。1958年4月,孫中山故居即改為紀念館對外開放,供中外人士參觀瞻仰。
走進紀念館,一樓正廳裡端放著孫中山的半身塑像,兩邊是中山先生所寫的楹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一樓、二樓陳列有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奔波的光輝史跡。孫中山於1895年10月廣州起義失敗后,從澳門經香港流亡海外。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時,孫中山最早革命活動所在———澳門濠鏡閱書報社首先升起革命旗幟,全澳立即響應。1912年、1913年,中山先生兩次訪問澳門,曾下榻於盧廉若先生的盧園春草堂。其后幾年間,中山先生還指令朱執信、孫科等人在澳門組織討伐袁世凱等革命活動。紀念館保存了先生的書籍、信函、手跡、與革命烈士的合影,還有先生在澳門行醫及在廣州出任大元帥時用的家具和物品,資料極其豐富而彌足珍貴。二樓靠南一側為盧夫人的居室,仍按原狀陳列。紀念館側的花園裡樹立著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銅像,這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柏屋壯吉所贈,由日本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
在澳門西北角的關閘附近,我去游覽了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這座公園規模宏大,綠蔭掩映,佔地達7萬平方米之多。它與珠海拱北隔河相望。入口處鑄有孫中山身著西裝,握持手杖的全身銅像,塑得氣宇軒昂。公園景觀分兩個部分,東北部為中式園林格局,曲池亭榭,小橋迂回﹔西南部是西式設計,有多種體育設施和溫室花卉,中部是兒童游樂場。園內還有大片綠化區、露天劇場、游泳池等,一條500米的回廊,把園內主要景點連成一片。這裡設施齊全,是市民休閑的絕佳之處。可以說,我在澳門,處處能感受到澳門人民對孫中山先生的深深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