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澳門事跡

2007-03-28 10:39 pm
give me 孫中山在澳門的事跡

回答 (2)

2007-03-28 11:04 pm
✔ 最佳答案
1892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學堂畢業,應澳門士紳何穗田等人的邀請,於9月來到澳門,在鏡湖醫院擔任新設立的西藥局首任義務醫席。原先鏡湖醫院隻有中醫,從此開創了西醫。所以孫中山是澳門第一位華人西醫。

  我在澳門市中心東北隅的鏡湖馬路上尋訪了著名的鏡湖醫院。它始建於1871年,是澳門華人建立的第一所醫院,也是華人最早的民間慈善團體。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近年重建的建筑,它由8層A座醫院大廈和5層B座大廈組成,現已成為全澳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所醫院。在醫院大門口矗立著孫中山先生的全身銅像,門邊的對聯為:“一脈分來蓮花秀,萬株移到杏林春”。在醫院大廳樓梯口牆上鑲嵌著一方1999年所立的《醫務大樓碑志》,其中有這樣的文字:“鏡湖醫院慈善會順民而生,自公元1871年創辦至今,凡百廿八載,博施濟眾,救死扶傷,善舉為民,在澳門各界人士關心支持下,榮而不枯,日益發展,建樹卓著。”由此我們可以了解醫院光輝歷程之一斑。19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澳門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華人地位低下。后來一批華商勢力興起,他們看到澳門竟無一家華人的醫療和慈善機構,於是發起籌建。當時有沈旺、曹有、王祿、德豐等人向香山縣政府申請撥地,后獲准在三巴門外沙崗山邊建造醫院。1871年正式建起,並命名為鏡湖醫院。

  孫中山來到鏡湖醫院后,以義務醫席行醫,后在商業中心草堆街80號開設了中西藥局,又在議事亭前地14號行醫,稱為“孫醫館”。孫中山醫術高明,特別擅長外科和治療肺病。孫先生醫德高尚,他為病人診治認真細致,窮人前來看病,不但分文不取,還贈送藥品。沒有多久,便聲名鵲起,每天到鏡湖醫院或孫醫館的求醫者不計其數。當時報載:孫逸仙“在鏡湖醫院贈醫,不受分文,以惠貧乏”,因此獲得“鏡湖

  耀彩”的美譽。孫中山在澳門一方面行醫濟世,一方面從事革命活動,宣傳革命思想。他與葡人印刷商飛南第合作創辦了《鏡湖叢報》,在報紙上發表了大量抨擊時政的文章。

  孫中山在澳門行醫,受到在澳葡醫的嫉妒和排擠,1893年,孫中山被迫離開澳門,到廣州行醫和從事革命活動。

  澳門不僅是孫中山早年行醫的地方,而且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澳門也是他活動的陣地和他家人棲息的所在。我在澳門瞻仰了孫中山紀念館之后,對此有了更深的認識。孫中山紀念館坐落在文第士街,對面是風景秀麗的鬆山。紀念館是一座三層廊檐式歐陸風格建筑,孫中山始建於1918年,供原配夫人盧慕貞和家人居住。1930年,對面鬆山邊的澳門軍火庫失火爆炸,孫中山故居也被殃及毀壞。中山先生的哲嗣孫科時任廣東省民政廳長,在澳門政府賠償款之外,添加9萬銀元,在原址上改建成今天這樣的規模。盧慕貞即定居於此,孫科來往澳門,孫科的小妹妹孫琬與其夫也長期在澳門居住。盧慕貞夫人於1952年9月7日辭世。1958年4月,孫中山故居即改為紀念館對外開放,供中外人士參觀瞻仰。

  走進紀念館,一樓正廳裡端放著孫中山的半身塑像,兩邊是中山先生所寫的楹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一樓、二樓陳列有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奔波的光輝史跡。孫中山於1895年10月廣州起義失敗后,從澳門經香港流亡海外。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時,孫中山最早革命活動所在———澳門濠鏡閱書報社首先升起革命旗幟,全澳立即響應。1912年、1913年,中山先生兩次訪問澳門,曾下榻於盧廉若先生的盧園春草堂。其后幾年間,中山先生還指令朱執信、孫科等人在澳門組織討伐袁世凱等革命活動。紀念館保存了先生的書籍、信函、手跡、與革命烈士的合影,還有先生在澳門行醫及在廣州出任大元帥時用的家具和物品,資料極其豐富而彌足珍貴。二樓靠南一側為盧夫人的居室,仍按原狀陳列。紀念館側的花園裡樹立著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銅像,這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柏屋壯吉所贈,由日本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

  在澳門西北角的關閘附近,我去游覽了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這座公園規模宏大,綠蔭掩映,佔地達7萬平方米之多。它與珠海拱北隔河相望。入口處鑄有孫中山身著西裝,握持手杖的全身銅像,塑得氣宇軒昂。公園景觀分兩個部分,東北部為中式園林格局,曲池亭榭,小橋迂回﹔西南部是西式設計,有多種體育設施和溫室花卉,中部是兒童游樂場。園內還有大片綠化區、露天劇場、游泳池等,一條500米的回廊,把園內主要景點連成一片。這裡設施齊全,是市民休閑的絕佳之處。可以說,我在澳門,處處能感受到澳門人民對孫中山先生的深深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03-30 11:50 pm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孫文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實際使用的名字外,孫文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孫氏本人於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在西方,孫氏以「Sun Yat-Sen」(孫逸仙)之名聞於世。

性質 名字 說明
譜名 德明 族譜上記載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名 文 在家鄉上學時所取。
字 載之 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
號、教名 日新 1883年於香港信仰基督教,受洗時的署名。取自《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語。
號、教名 逸仙 由漢文教師區鳳墀牧師,依粵語諧音所改。
拉丁轉寫 Sun Yat-Sen 「逸仙」的音譯。因孫氏曾任醫生,英文亦常加上「Dr.」。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於日本流亡,投宿旅舍時,不能使用真名以掩護行蹤,日本友人平山周想到附近有貴族中山家宅邸,便取日本姓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又「中山」實為明治天皇生母中山慶子之出生家族,由於孫文欽佩明治天皇推動明治維新,當其獲悉這個意外的名字竟有這層關係,便連稱自己會常用。
化名 高野長雄 紀念日本明治維新志士高野長英而命名的。
慣稱 孫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從此成為後人對孫文的慣稱。

此外,孫氏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的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臺灣歷史教料書亦採用此說。[1]

至於「孫大砲」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係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卻不實在。

又,孫文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尢烈、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渾名。


[編輯] 生平

[編輯] 早年

孫中山17歲時的照片孫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2月20日,孫中山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編輯] 革命期間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洩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2],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藉機聯繫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州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革命時期的孫中山,照於1900年8月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三藩市。後得三藩市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纔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18: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8000051KK015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