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上的難題!!!(10)

2007-03-27 3:15 am
上海是中國最重要城市,有何佐證??
找不到資料!!!

回答 (3)

2007-03-27 3:20 am
✔ 最佳答案
早在一百年前的公元1893年,僑居上海的西方人,在慶祝上海開港五十週年時,就在外灘掛起一條英文橫幅,上面寫著’’世界上有那一個地方不知道上海’’。這句話,也許措辭有些誇張,但反映出當時上海,在遠東、在亞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到了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上海已確實成為世界最著名的大都市之一。城市的興盛,從來離不開水路運輸和衝要的地理位置。上海歷來有’’江海要津’’和’’濱海重地’’之稱,這一點給上海的發展提供了極有效的條件。

一、近代上海的經濟發展(1842-1949)
上海的發展與海關有極大的關連性。1843年起上海正式開埠,開啟了上海在近代中國舉足輕重地位的一頁。九0年代時期,在改革開放與政治氛圍的制約下,中共宣布將開放上海浦東的開發與開放,將其塑造成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的中心。

(一) 五口通商與上海開埠
1840年的鴉片戰爭,幾乎是論述中國近代史的分水嶺。1842年的《南京條約》中,上海被迫開闢成通商口岸,法、美、日、俄等國壟斷了絕大部分的金融外匯和進出口業務,又奪取了中國沿海南北洋和長江的航運權,並以上海為中心,使上海貿易總額在半世紀內增加了近五十倍。貿易地位的上升,直接導致19事紀下半葉金融地位的崛起。然而外資企業挾著雄厚的資本與技術和地主結合,造成社會的分配、貧富不均。

(二) 上海與廣州:歷史性錯位
鴉片戰爭前,廣州與上海無論在地理或心理上,都是遠離政府的權力中心。在經濟上,廣州在外匯和對外開放方面的歷史傳統與優勢,是上海所不能比擬的。然而,廣州在歷經鴉片走私、禁煙運動、及太平天國對陸路運輸交通的摧殘,商人自然將目光轉相開埠之初的上海,在失落與崛起的錯位中,上海迅速取代廣州,成為中國近代外貿和對外開放的中心城市。

(三) 特殊的市民意識
上海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介於中西文化衝突與撞擊的集中點,但儘管中西接觸頻繁,並未發生過因種族文化引起的大規模衝突,主要由於上海市民排外情緒薄弱,可迅速的接受西方物質文明,在吸納多種文化後的上海,成為中國最開放、最西化的城市。

(四) 特殊的政治格局
上海市個自由的港口,任何人無須簽證即可上岸。名義上上海仍是清王朝的轄地,但實際上它已呈為一特殊的「國際社會」,中、英、法三方都無法在此時進行全面的統治。故租界成為「非戰區」,每當有戰亂發生,大量中國各界的難民即湧入上海避難,為上海經濟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及重要的原始資本。

二、中共建設後上海的經濟發展(1949-1978)
1949年5月27日,中共大軍進入上海,展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大規模的政治運動。中共建政後的前三年(1949-1952)是所謂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對穩定市場、控制物價、與安定人心,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就。隨著第一個五年建設計畫的實施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也邁開了步伐。在中共極力將上海發展成全國工業基地的指導原則下,上海的產業結構、工業產值逐步攀高。

貳.上海經濟發展的條件


一、上海經濟條件


(一)科技開發優勢
   研究和開發力量雄厚,擁有縣以上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250個以上。且上海是大陸重要工業基地,有較強的吸收先進技術能力。此外,改革的開放,使得上海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更加速吸收外資,有助經濟發展。

(二)人口與勞動力
   1995年上海全市總人口1300多萬人,為大陸人口密度最高地區,在世界大城中居於第三,近年來上海逐漸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而在個人年平均勞動產值上高於平均標準甚多。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九四二年(即他逝世前幾年)推出,是一部有關景氣循環的劃時代作品,對資本主義的未來頗舉挑釁。


三、 理論:
熊彼德自認為他的理論最符合實際,他要儘量減少民主政治中幻想憧憬的成分,把民主揭櫫的原則放在現實社會中考察,看看民主的真實意義到底是什麼。熊彼德宣稱自己的理論是經驗性的研究,亦即沒有加進自己主觀的價值偏好;不過,與韋伯一樣,他的宣稱引起不少質疑。熊彼德對現代工業社會的瞭解得馬克斯和韋伯之助甚多。 他同意工業資本主義會無止境、動態地擴張;他也同意大企業將會主導產、銷;更重要的是他也同意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將會吞噬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資本主義無法解決其本身的內在矛盾。西方資本主義最後一定會被某種型式的社會主義所取代。不過,熊彼德並不是一個社會主義者。社會主義或許是個發展的趨勢,但這不代表它是應該追求的理想。而且,社會主義也不必然會導致財產公有或國有化,它只是解決資本主義過度發展後產生的社會問題,例如大財團寡斷財富、提高生產力的迫切性等。熊彼德不認為階級和階級衝突有那麼重要。他認為馬克斯有關階級的討論帶有太多的偏見,而有關革命的論述則是錯誤的。 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是資源的理性規劃,校正市場自由競爭造成的偏差,亦即社會主義是指一種制度性的模式使中央得以控制整個生產體系。 從這個觀點來看,社會主義未必與民主政治相衝突。只要我們將民主政治定義在普遍選舉、政黨政治、國會、內閣、首相等,那麼混合經濟 (公營、私營經濟並存)、福利國家都可能與民主政治相伴發生。這種民主的定義不但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也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 熊彼德倡導「領導型的民主」(leadership democracy) 或「競爭性的精英主義」(competitive elitism),傳統的民主理論被熊彼德稱之為「古典教條」沒什麼用處。熊彼德的結論是:如果我們不要使情況再惡化下去,我們就必須認清民主的真面目,不要再對古典民主理論抱有任何幻想了。特別是人們必須放棄「人民有權、也有能力決定所有重要的政治議題」、「人民親自或委任代表參與政治」、「政策決定是民主最重要的要素」等政治教條。如果如熊彼德所言,「人民」不再是、也不可能是「決定者」或「統治者」,那麼「人民」要扮演什麼角色呢?熊彼德說人民只不過是「產生政府的人」,亦即「選出那些能夠為他們做決定的人」。民主使人們能夠定期從幾個政治領袖中挑選他們比較喜歡的作為領袖;因此「競爭性的精英主義」就是民主的最佳寫照。熊彼德的理論特殊之處在,他認為自由、民主等價值可以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相容。在傳統資本主義的理論體系裡,經濟事務是在「政治」以外,亦即它是在政府的活動與控制之外。所以,民主對資本主義社會不會造成威脅。熊彼德的理論特殊之處在,他認為自由、民主等價值可以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相容。在傳統資本主義的理論體系裡,經濟事務是在「政治」以外,亦即它是在政府的活動與控制之外。所以,民主對資本主義社會不會造成威脅。 熊彼德的主要論點誕生於二次大戰結束之前,他似乎預見戰後福利國家、社會主義蓬勃發展的現象了。


肆.上海與熊彼得的關係

一、上海發展與熊彼得的經濟發展

當拜讀過熊彼得的『經濟發展理論』之後,再回頭看看上海,這一個在近代中國上扮演著意義非凡的大城市,其近十年來發展之迅速,也讓世界大舉譁然。而如此經濟上的快速成長所帶來的衝擊及經濟現象,究竟對上海的發展及在經濟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是否也正如熊彼得大師所提出的理論一致,或是說如熊彼得大師對經濟發展所闡述的意義符合,我們試著找出相關的地方。
2007-03-27 3:26 am
上海在中國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能夠帶動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2007-03-27 3:21 am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座落於中國東部長江沖積三角洲,瀕臨東中國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目前中國大陸發展最快和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它被認為是中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而以人口數和人口密度的比較來看,上海為中國最大的城市。2006年最新數據,上海人均GDP已達7490美元[來源請求]。上海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僅次於新加坡和香港的世界第三大貨櫃港口,2006年全年吞吐量為2171萬標準貨櫃[來源請求]。2010年,世界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行。

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815萬人。2006年,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750人(2004年末)。上海是中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開始已連續保持負增長。2005年,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4‰,自然增長率為-1.46‰。

上海作為中國的重要的經濟政治中心,上海人民也積极參加過很多影響到中國命運的政治運動。從1843年以後,上海被迫開埠以後,曾經是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據點。上海有很多外國租界,他們有自己的法律。

1862年11月 上海共和國獨立運動/上海自由計劃 開始: 由在滬外國商人提出,主要內容是將上海劃為自由的貿易性都市,不受制於任何國家和個人。此項計劃由各國領事報呈各國駐中國的公使,最後被各國公使以不得干涉中國內政為由駁回。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前後,中國正值改朝換代,清朝的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的新勢力尚且稚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呈現出一片無序混亂的狀態。然而就在同時,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著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展的速度,由1912年開始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

1919年五四運動中,為了抗議巴黎和會中,外國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同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並且聯合其他地區,告知上海罷工主張。通過上海的三罷運動。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曾經在上海生活和從事各種政治活動。

1925年,五卅慘案也是在上海發生。是當時的工人遊行抗議日本棉紗廠非法開除及毆打工人所引發的流血鎮壓事件。

1932年,一二八事變。是日本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為了將國際社會的視線從東北轉移,而在上海挑起的中日兩國軍事衝突,時間長達一個多月。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十大元帥之一陳毅也曾經擔任過上海市長。

上海也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四人幫張春橋和王洪文活動的地方。在上海也發生了很多重要事件。

在1989年六四,上海各界人民和學生也積极參加了反腐敗,爭取民主自由的運動。上海出版的世界經濟導報也因為發表激進文章,而被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下令關閉。

2006年,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祝均一違法挪用32億社會保障基金,借給民營企業家張榮坤旗下的福禧投資公司用於收購滬杭高速公路。因此北京中央政府100多名調查人員前往上海,調查非法挪用社會保障基金的大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因此被撤職查辦。

文化

[編輯] 方言
上海話(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區獨有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種。也有人稱上海話為滬語。語音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和寧波話,蘇州話發音接近。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少許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品行分處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廣播電臺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上海話的造詞能力也開始嚴重衰退。現在上海仍然是一個吳語城市,普通話也很通用。隨著中國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會說上海話的人比例開始減少。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從21世紀開始至今,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在英國部分地區已經有上海話學習班[2]


[編輯]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中國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毫無疑問,今天的上海是世界最時尚的都市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的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但在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47: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6000051KK034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