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貞觀之治是和唐太宗個人的治國能力有關嗎? 500字以上

2007-03-27 2:31 am
你認為貞觀之治是和唐太宗個人的治國能力有關嗎? 500字以上

回答 (2)

2007-03-27 5:02 am
✔ 最佳答案
貞觀之治


對外方面,太宗時期將原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入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爲天可汗。在內政方面,唐太宗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在職官制度上,則承繼了秦漢以來的宰相制度,發展並完善了隋朝所開創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為後世所效仿。唐太宗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征、馬周、高士廉和蕭瑀等文臣,尉遲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節、李勣和秦叔寶等武將。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爲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1. 唐貞觀之治的治績:(合而概說)

唐太宗在位23年,勵精圖治,對內則整頓國家制度,鞏固中央集權,安定民生,對外則擊敗突厥,擴大唐帝國對其他周圍國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響,史稱「貞觀之治」。以下分述貞觀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績:

1. 亡隋為戒

隋末民變使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道理,隋之苛政,使太宗時刻引以為戒,太宗治國必以愛民為務,致力糾正前朝之失,這是貞觀之世致治的基本因素。

2. 君主賢明

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救災恤民;而亦能致力獎勵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3. 賢臣輔國

太宗為歷史上少有的英主,群臣亦多為賢能之輩。賢臣中尤以房玄齡﹑杜如晦最著,時人稱「房謀杜斷」,其他如李靖﹑魏徵﹑尉遲敬德等,均名重一時。人才輩出,有助盛世之出現。

4. 吏治清明

太宗十分重視吏治,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5. 平定四夷

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蕃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夷賓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由是國家得以步入大治之世。


太宗即位時年僅29歲,唐帝國在太宗統治下,文治武功均前所未有的發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

政治方面

1. 用人唯才 (選用人才\任賢方面)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之士;其他如李勣﹑尉遲恭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太宗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珪,降將李靖﹑尉遲敬德等,人材濟濟。

2. 平抑門第 (選用人才\任賢方面)

太宗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冑;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3. 從諫如流 (納諫方面)

太宗以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臣下直諫。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顏直諫,太宗均能善加容納,又如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

4. 整飭吏治 (吏治方面)

太宗十分重視吏治,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

5. 確立制度 (制度方面)

太宗在政制上雖無革命性的創造,但他善用隋制,使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方面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理施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朝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經濟方面

6.薄賦尚儉

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注意輕徭薄賦,徭役的徵發不奪民時;同時,太宗崇尚節儉,下令免去四方珍貢,曾遣散宮女三千多人。從而農業及民生得以不斷發展改善。

7. 救災恤貧

隋末天下動亂,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唐太宗招撫流亡回鄉,授田給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關中連年災荒,太宗即開倉賑濟災民,又准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為災民贖回賣出子女,使災民得以度過荒年。

文教方面\推廣文教方面

8. 設館興學

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學館,有十八學士,即位後更在京設弘文館,徵集圖書二十餘萬卷;同時重建地方州縣學校,擴充京師國子監,延聘名儒出任學官,生員多至萬人,並接受高麗﹑吐蕃﹑日本等的君長皆派子弟來華求學,由是時文教大盛。

9. 撰經修史

命孔穎達等人修定《五經正義》,統一南北經學;又置國史館,由宰相監修前朝國史,開官修歷史的風氣。


軍事方面

10. 平定四夷

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蕃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加上太宗能實行王道,恩威共施,並建立都護府制度,終貞觀之世,四夷賓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



唐貞觀之治的影響:


文治方面

1. 奠定國基 (對當世影響)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富庶,經濟發展迅速,造成盛世局面,奠定了唐代二百多年的基業。

2. 確立制度 (對後世影響)

貞觀年間,經太宗的苦心經營,確立了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自宋至清各朝,皆在其基礎上斟酌損益。

3. 政風沿襲 (對後世影響)

太宗施政有方,選賢任能,虛心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4. 階級泯滅 (對當世影響)

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冑,科舉代門第,打破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世家豪族把持朝政的惡習,平民也得有進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加強了社會的團結和融和。

5. 文化廣披 (對當世影響)

太宗大力提倡文教,獎勵學術,大興國學,又下詔修諸經正義及史籍,外國君長如高麗﹑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來華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廣披四方。東亞各國尤以日本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6. 民族融和 (對當世影響) (對後世影響)

唐太宗武功顯赫,少有鄙視夷狄,故東亞各民族逐漸混入,唐代名將和大臣,不少為同化了的外國人,原屬鮮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長孫氏等,在太宗時已不被視為外國人。因此,自太宗起,中華民族又一次地擴大。


武功方面

7. 聲威遠播 (對當世影響) (對後世影響)

唐太宗武功鼎盛,將中國發展為世界上最強﹑文化最盛的國家,四夷臣服,外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並築「參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進貢。下迄元明之際,西北諸國仍尊稱中國天子為「天可汗」,而至今外族亦稱中國人為「唐人」。

8. 版圖擴大 (對當世影響)

唐代版圖遼闊,遠超漢朝,方其全盛之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達蔥嶺西北的鹹海,北抵貝加爾湖,南及南海。

9. 中外文流 (對當世影響)

唐初平定突厥,天山南北路得以通行無阻,對外交通及貿易遂得以加強,從而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2007-04-06 8:09 am
唔好咁懶la, 呢d point 你打開本書都抄到la, 淨係識伸手問人攞答案來抄, 你抄d咁o既野, 完全無應題作答,如果我係你老師, 一定只係給你0-3分.
仲有,你估你阿sir或miss盲o既咩! 唔知你响網度抄返來?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49: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6000051KK030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