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題西林壁
廬山美景,千姿百態。詩人從正面看,覺得它是起伏綿延的山嶺;從側面看,又覺得它是陡峭峻拔的山峰。隨 距離的遠近,視線的高低等不同角度去欣賞,廬山在詩人面前呈視了不同的風貌,讓他有目不暇給之感。但他卻慨嘆自己不能認識廬山的全貌,只因為身處山中,所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而已。
第一、二句寫詩人遊廬山時所見的景象。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廬山,步移景換,寫出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第一句由「橫看」和「側看」兩個角度作對比,得出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一成嶺,一成峰,讓讀者一開始便能感受到廬山面目變化之大。第二句「高」、「低」、「遠」、「近」四字,概括了所有看山的位置,既然詩人曾經從各個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賞廬山,該對它十分認識,可是詩人卻在第三句說:「不識廬山直面目」,使讀者大為錯愕。其實,這才是詩人高妙的地方。如果是一個普通人,到廬山遊覽之後,有人問他:「你對廬山認識有多深?」他會答道:「當然十分清楚,我親自去過的呢!」這樣回答好像沒有錯,但他所見的其實只是在某些角度下所見廬山的面貌而已。
詩人經過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對廬山各個局部片斷都了然於胸,但他卻慨嘆總是不能把握廬山的整體面貌。正因為他身處其中,只能從一個角度來看它,所以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看到廬山的全景。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陷入迷惘,而是作了進一步的思索:人的認識是相對的,有局限的。通過對廬山面貌的探索,他認識到「當局者迷」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對人們有深刻的啟發,成為千古名句,教人不要以偏概全,才能認識事物的全貌。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兩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一片遼闊的湖面上泛起陣陣的漣漪,早晨的太陽閃爍著亮晃晃的光芒,在晴朗的日子裏,西湖景色是如此美麗。
環繞的群山在黃昏細雨中迷離若隱若現,這真是一幅令人為之神魂顛倒的迷人景色。晴天的西湖景色宜人,然而雨天的西湖則增添了一份出奇的美麗氣象。
"西子"就是指越王句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絕世美女西施。若是把西施比喻為西湖,不論淡粧或濃抹各有其不同的風情,蘇軾以巧妙的比喻來形容西湖的美。
【評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是東坡第一次到杭州任通判時作的。東坡與西湖有緣,一生中曾兩度居此。第二度來杭州作太守的時候,曾美化西湖,將淤泥清除,在西湖當中築了一道長堤,堤上遍植桃花、楊柳。這道「蘇堤」不但解決了西湖淤泥之患,也增添了西湖的美感,真是這位大詩人神來之筆!單憑「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名句,東坡已夠資格作西湖的知音,何況他還是西湖的大功臣呢!題目是「初晴後雨」,著重的自然在前兩句,作者對於氣氛的轉變與控制把握得很好,尤其是虛字的運用,乃是七絕精髓所在。
這裏用「晴方好」和「雨亦奇」----- 一個「方」字,一個「亦」字前後呼應,造成一種氣氛,正是「初晴後雨」的醞釀。本來水光瀲灩的時候覺得西湖的晴光正美,驚然山色空濛、寒煙籠罩,又覺得這番景色更是奇絕美絕,就如一個天生絕色的女子,濃粧淡抹,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