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來源

2007-03-26 7:54 pm
陳姓的來源。

回答 (2)

2007-03-26 7:59 pm
✔ 最佳答案
陳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五大姓,人口約五千萬,在臺灣排名第一;南方人口中陳姓占的比例較高,在閩、台地區更有『陳林半天下』之美稱。陳姓出自媯姓。因為陳姓的祖先是舜的后代,在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讓她們住在“媯”,舜的后代有的就以媯為姓。舜的第三十四代孫,媯滿,被周武王姬發封于陳,媯滿死后,謚號“陳胡公”,有稱胡公滿。他的子孫,就有人以國名為姓,也就是姓陳。因此,陳胡公被認為是陳姓的始祖,因陳、胡、田、姚、虞五姓,同源於虞舜,故後人有『媯汭五姓』同宗聯誼之關係。發展和演變:陳胡公是陳姓的主要來源。此外,北魏孝文帝時期,大約是公元四九六年,北鮮卑族的三字姓侯莫陳氏被改為單姓陳。唐代,丘茲王后裔白永貴入仕內地,改姓陳。這些,也都是陳姓的一些主要來源。陳姓自胡公滿開始,均發源于河南,在唐代,曾兩次南遷福建,並在南宋時期,開始進入廣東一帶,到明朝末年,閩人陳永華隨鄭成功入台,使得陳姓開始在台灣出現。陳姓的聚居地,主要在南方,郡望有潁川,江州,汝南,下邳,廣陵,河南等。新加坡陳姓名人,有陳嘉庚及陳六使等人。


另有一說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于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複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于祝,帝舜之後封于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2、郡望
潁川郡:秦時置郡。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廣陵郡:西漢置國。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武當郡:北魏置郡。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三、歷史典故
太丘德望;穎水淵源。
注釋:1、東漢太丘長陳實,他“修德清靜,百姓以安”,年八十四卒,海內赴者三萬餘人。諡號文范先生。
   2、指陳姓望出潁川。

筆新墨奇避亂草;光遠正大鋪山中。
注釋:1、明代國子監生、著名畫家陳洪緩的事典。陳洪緩,諸暨人,字章侯,號老蓮。書法遒逸,善畫老蓮、山水、尤工人物,與北平崔子忠齊名,有“南陳北崔”之譽。
   2、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少白(1869-1943)的事典。陳少白,又名聞紹,字夔石,廣東新會人。與孫中山同學,共創興中會香港總會。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曾任總統府顧問。有《興中會革命史要》。

張楚開紀元;文佳第一人。
注釋:1、秦末陽城農民起義領袖陳勝(?-208),字涉。秦二世元年(前210),他被征屯戌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為大雨所阻,依秦法,失期當斬。遂與吳廣發動同行戌卒九百餘人揭竿起義,為我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連戰連捷,至陳縣(今河南淮陽),已有車六七百乘,綺千餘,卒數萬人。攻下陳縣後,他被推為王,國號張楚(張大楚國之意)。
   2、唐高宗時浙江農民起義女首領陳碩真(?-653),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組織農民起義,參加者數以萬計,她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仆射。

同安出英豪;集美獻愛心。
注釋:1、清末抗英傑出將領陳化成(1776-1842),字業章,號蓮峰,福建同安人。曾任金門鎮壓總兵、福建水師提督。1842年6月10日,英國艦隊進攻我國吳淞口,他乃率參將周世榮扼守西炮臺。13日,親自揮旗督戰,燃炮殺敵,擊傷英艦數艘,致辭敵不敢進。後身中彈七處,仍英勇搏鬥,直至英勇殉難。
   2、近代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1874-1961)福建同字集美村(今廈門境)人。早年在新加坡經商,1907年加入同盟會,曾以鉅資資助辛亥革命。嗣後長期從事華僑和家鄉的文化教育公益事業心。歷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

鼎甲綿綿接武;春魁世世光宗。
注釋:1、宋代名人陳文忠、陳文肅兄弟二人,先後皆中狀元。
   2、指明代狀元陳安、陳循、陳謹等。

高隱獻詩,唐祖稱善;少年博學,張華惜才。
注釋:1、五代南唐詩人陳貺,閩人,志操苦朴,不苟仕進,居廬山近四十年,苦思于詩,學者多師事之。因獻景陽宮懷古詩景帝稱善。授官固辭。
   2、指魏、晉間史學家陳壽(233-297)的事典。

天下太平無一事;山中高臥有千年。
注釋:五代宋初道士陳搏(?-1089)華山廟聯。陳搏,字圖南,毫州真源人。生於唐末,後唐舉進士不第,隱居華山四十年。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好讀易,其《龍圖易》,為宋代象數學之始。

茶敬樽節退讓;康樂和系平安。
注釋:15清代嘉慶舉人鱣(1753-1817)撰書聯。
   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萬里膽包身。
注釋:16前清舉人韓國鈞撰贈陳毅元帥聯。
參考資料:
http://home.dar.com.tw/B.htm
2007-03-26 8:10 pm
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相關的學科是人名學。





目錄[显示]

1 什麼是姓氏
2 姓氏的起源
3 不同語言的姓氏
4 參考文獻
5 參見



[編輯] 什麼是姓氏
中文中的姓氏一詞,最早時其「姓」與「氏」不同。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時代,人類還處於母系社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隨著母親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時姓「姬」、「姒」、「媯」、「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這一特點,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姓則隨父親。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
在周朝以前,貴族除了有姓之外,還往往以國、官位為氏。而一般人沒有姓,也沒有氏。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則是賜封了土地以後才有。
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

以國名為氏
以邑名為氏
以官名為氏
以職業名為氏
以住地之名為氏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
以貴族的字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後來在中國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直到現代,這種傳統才被逐漸打破,但是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
春秋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戰國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

[編輯] 姓氏的起源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編輯] 不同語言的姓氏
不同語言的姓氏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請參考:

中文姓氏
德語姓氏
韓語姓氏
日本姓氏
英語姓氏
法語姓氏

[編輯] 參考文獻

籍秀琴,姓氏·名字·稱謂,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大象出版社,1997年 ISBN 7534720109


收錄日期: 2021-04-29 12:06: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6000051KK010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