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Alexander Clader 的作品....

2007-03-26 6:28 am
我想要Alexander Clader 的作品....(最少5件) 要它的名稱同作品介紹....最重要是作品的形狀&它的意念(想法)
急!!!! thanks

10分!!!!!!!!

回答 (1)

2007-03-27 11:08 pm
✔ 最佳答案
你想要的應該是"Alexander Calder"吧....

出生年:

1898年 生於美國賓州

經歷:
曾獲得工程師學位的他,在20初頭的年紀決定轉換到藝術跑道,工程的養成背景看的出來在其雕塑創作中有許多的影響。1923-1926年,考爾德前往紐約藝術學生聯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學習藝術。30年代考爾德前往歐洲,在巴黎開始嘗試抽象雕塑,發展雕塑新語彙。這些「機動藝術」與「固定雕塑」藝術實踐脈絡,都成為考爾德在公場域進行大型紀念性雕塑作品。
藝術家網址:www.calder.org

1953-1976的晚年創作

紐約市府公園外圍的灰色人行地磚,一座上了亮橘漆的鋼版雕塑,幾何造型顯眼亮麗,將經歷過911後更為冷調的紐約市注入了幾分活力氣氛。高度近乎3公尺半的大小,當你經過此地時,很難忽略它,這就是機動藝術大師考爾德在1976年,生前最後一項在以色列的大型藝術委託計畫,則為其所初步設計製作的1:3縮小比例的耶路撒冷(Jerusalem Stabile)固定雕塑模型,甚至在布魯克林大橋上望向市府公園都相當顯目。

這次公共藝術基金在紐約市府公園展出的,全是考爾德1957-1976之間的晚期創作,這段創作時間也是考爾德全新心投注藝術關注在螺栓固定的鋼板戶外雕塑。作為20世紀重要的藝術家,考爾德以上漆鋼板與鐵絲進行創作,「機動藝術」還是「固定雕塑」都代表考爾德藝術生涯的2個重要藝術課題。回溯1926-1933年考爾德居住在巴黎,受到抽象畫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的影響與靈感激發,1931年開始運用馬達和金屬曲軸,創作出他藝術生涯中第一件「機動雕塑」,開始將「運動」概念導入雕塑之中。杜象(Marcel Duchamp)對於考爾德創作「運動雕塑」,對於這樣一種全新藝術的形式,稱之為「活動雕塑」(mobiles)。考爾德早期「機動雕塑」創作借用機械力材質,使雕塑物件運動;但很快地他便放棄機械力在作品中;進一步地運用空氣流動的特性,創作具有懸掛特質的「機動雕塑」。他的機動藝術透過無體積形式定義雕塑量體,融入了運動狀態與時間性,其中「亞歷山大‧考爾德在紐約」雕塑展展出懸掛在市政廳圓形大廳的樓梯「無題」(Untitled,1976),便是藝術家生前最後一件的機動雕塑大作。除了動態雕塑,從30年代開始,考爾德則運用細膩幾何與抽象性的造型來創作,這也是他另一個重要的藝術概念與實踐「固定雕塑」。運用靜態、獨立無基座雕塑形式,考爾德著墨抽象性的語彙內容,交疊色塊平面與金屬線條,相對於杜象的「活動雕塑」命名,另一位法國藝術家讓‧阿爾普(Jean Arp)為考爾德這些抽象性非運動的雕塑作品,在1932年的時後,稱之為「固定雕塑」。

公共空間規劃短暫性的「亞歷山大‧考爾德在紐約」展覽,聚焦在考爾德於60-70年代所發展多層次節結構的大尺寸雕塑作品,與精湛的焊接、固定技術。本次一共展出6件考爾德的運動與固定的大型雕塑,共計「7腳獸」(Seven-Legged Beast, 1957)、「拱」(The Arches, 1959) 、「公雞冠」(The Cock's Comb, 1960 )、「三色狗」(Three-Colored Dog,1973)、「耶路撒冷」、「無題」,呈現色彩豐富的抽象作品,小而精美地完整呈現藝術家晚期的創作風貌。其中展出的固定雕塑「7腳獸」,是考爾德首件在自身藝術發展大型戶外形式的創作,意義重大。冷調「公雞冠」雕塑,在抽象造型中表現考爾德獨愛黑色色彩的雕塑創作,體現藝術家運用平面交疊帶出雕塑量體形式的關心;除此,拱形線條造型搭配幾何色塊也常見於考爾德的語彙中,如向惠特尼美術館所借展的「拱」,去除傳統雕塑基座的流暢弧形,拼裝的工業材質鋼板,加以中性質地的黑漆色彩,展現出考爾德晚年藝術生涯純熟的現代雕塑語彙。「三色狗」的黑、紅、藍色彩則帶出藝術家對色彩的興趣與感知。不論是考爾德的機動藝術或是固定雕塑創作,都成為世界各機構喜愛在其公共空間區間放置的藝術作品。   
 
亞歷山大‧考爾德與無牆美術館

考爾德晚期的大型噴漆鋼材雕塑,延續幾個他長期投注的雕塑領域討論,此次選擇在紐約市府公園的短暫性展覽,沒有一般主流的制式藝術機構,透過回顧展覽中,可以從藝術脈絡提出新藝術命題與言說。走出美術館與畫廊的室內場地的「亞歷山大‧考爾德在紐約」,展出地點在一個在日常生活容易觸及的公園。雖然考爾德的大型雕塑裝置,似乎給予戶外展場的正當性,然而在藝術機制發展完整的紐約,許多大型畫廊與美術館都足以提供容納超大尺寸的作品的畫廊空間,如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曾在雀而喜畫廊區的格茍席安畫廊(Gagosian)舉辦「轉換」雕塑展,展出的低限雕塑尺寸顯得巨大驚人。在公園的展覽場所,不同於邀約當代藝術家在公共空間運用60年代發展的「場域」、與「依場而製」雕塑概念進行創作。「亞歷山大‧考爾德在紐約」雖是一個小型的藝術家回顧展,但是展出作品則是已完成的藝術物件,當中有許多作品都主要從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與考爾德基金會(Calder Foundation)外借展出。

邂逅大師創作綺麗,以及無牆美術館的概念,讓藝術創作成為城市文明的一部分。談到「亞歷山大‧考爾德在紐約」的展出「場所身份」是另一個有趣的現象與議題。公共藝術的討論中總離不開公共性格的「場所」,公\私領域、短暫\永久,不過公共空間並非是藝術創作或展出的絕對元素,公共藝術也就是藝術自身本體脈絡的討論,「公共」一詞所牽涉到的社會性與共同意識的複雜度,不是短暫的民眾互動就可以深入討論,就此次展覽地點-公園是一個有趣的都會公有空間,包容了城市居民多樣的生活面向;這樣公認的公眾廣場,很適合做為都市中無牆美術館的場地,提供給民眾參與建構城市文化的互動平台。也就因為少了需要去溝通協調商家、地主等取得使用土地的同意權,當然公園是開放給所有公眾的生活記憶。早在2003年公共藝術基金,便陸續在紐約市府公園策劃視覺藝術展覽,「亞歷山大‧考爾德在紐約」雕塑展是在此地的第4次展覽計畫,既然作為無牆美術館,藝術作品要和群眾有近距離互動,公園更適合這樣需求的展演空間,尤其當台灣在許多公共藝術案件執行過程中,總投注許多心力校正藝術家創作的手法形式、社會性的民眾參與教育內容;反觀紐約公共藝術基金則完全協助藝術家執行他們實驗性格極強的藝術計劃,可能是依場而製的裝置作品、或者是靜態藝術產品展出的模式,他們大膽地放手讓一般群眾在陌生距離感極強的藝術作品發生在人來人往的街角、廣場等,讓藝術主體性不僅只在藝術家工作室、特定藝術場所產生討論。

資料太多,請在參考資料上繼續吧....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42: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5000051KK057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