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關於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問題!

2007-03-26 6:15 am
1.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甚麼分別?(概括講就得,不須太長盡)
2.天主教的歷史??(概括講就得,不須太長盡)
3.香港哪裡有天主教堂?

回答 (4)

2007-03-26 7:53 am
✔ 最佳答案
基督教因最能符合聖經的教導,所以能夠穩妥地上天堂,而天主教的終局能否得救也是未知之數,在出埃及記第二十章已經清楚列明不可為天上天下百物造象,也不可拜她,但天主教從為各所謂聖人造象,就已經完全違反左聖經既教導,其次,天主教的念珠,私自編寫玫瑰經,只有神父可赦罪,任何人藉任何宗教也可得救及信有煉獄等等,也是不符合聖經的

加拉太書五章20節-21節「...異端...必不能承受神的國」,所以要謹慎判別誰是異端,避免錯信而得救無望.

天主教重要年事表
95年:教會開始受到大逼迫
313年:羅馬君坦坦丁大帝頒布米蘭勒令,宣佈寬容基督教
325年:教會第一次尼西亞會議,定亞流主義為異端
336年:聖誕節始於此年,但日期尚未統一,到了353年,里比亞主教才   
     首次訂為12月25日
381年:君士坦丁保會議,解決亞波里拿留主義所主張否認基督具有人性之
     爭論。
431年:以弗所會議後,開始崇拜馬利亞
451年:迦克墩會議,解決優提糾主義所主張基督的兩個性情合成為一個的 
     爭論
553年:君士坦丁堡會議,解決基督一性說的爭論
593年:教會中開始有煉獄的道理
600年:開始規定以拉丁語崇拜
680年:君士坦丁堡會議,解決基督具有兩個意志的爭論
787年:第二次尼西亞會議:批準對偶像與信徒遺物的敬拜及對死人的祈禱
788年:大肆崇拜馬利亞
819年:開始守聖母升天節(8月15日)
1054年:與希臘正教正式決裂
1074年:特如蘭會議(Trullian Synod)決定禁止神父結婚
1075年:強迫已結婚的神父和妻子離婚

從上表亦可看出天主教是人為地立規例,就如崇拜瑪利亞及信有煉獄等,並不是依照聖經(神的話語)而行,從此亦可更清楚出天主教是否異端了

「宗教改革」是世人的稱呼,我們應當說「教會復原」。世人看我們是「宗教」,嚴格地說,我們是「召會」(教會):神從世界各國呼召出來的人,歸名下,成了「基督的教會」。基督教會本來不用「改革」,因為我們不是世界團體,我們是屬神,屬天的「召會」,從使徒行傳開始有教會以來,教會(按照聖經教導的)不用人為的改革。可惜的是,直到4、5世紀的時候,那些混進教會裡的人把持了教會,使教會慢慢地變了質,特別在主後509年,天主教掌了權,統治教會,造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長達1000年之久。後來有人起而反抗天主教(羅馬教),要把教會恢復到使徒時代的真面貌。這是「宗教改革」的由來。他們為了抗拒羅馬教、更正羅馬教、恢復基督教,所以又叫「抗羅教」 Protestants、「更正教」、「新教」。我們本不應說「改教」;我們只可以說「更正」。我們沒有改,而是天主教改了,我們只不過「更正」就是了。

天主教的來歷
主後3世紀末,教會組織受羅馬政治法律的影響,形成了羅馬大公教,後稱羅馬教,1054年才稱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又稱「羅馬天主教」。羅馬大公教改變了古大公教的信仰和組織。
因此,天主教是從君士坦丁以後才興起,正式成立天主教是以大格理高裡當教皇開始(590年)。換言之,主後590年以前是沒有天主教的。以前都是稱為「基督教」。

可看天主教的來源:
http://www.chick.com/zh/b5/reading/tracts/1366/1366_01.asp

http://infoshare.icedsolo.com/article.php?cat=ureligion
(看天主教原委一篇)

我為何離開天主教(祈理魁Chiniquy天主教神父自白)
http://cclw.net/withess/5-10/wwhlktzj.htm

给罗马天主教世界
http://goodnews.my100megs.com/p128.htm
2007-04-16 8:11 am
Keawetong說的不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別,而是分化兩教...而且不能完全回答問題,不明白為什麼有"good"....識分辨是非的人應知道這篇文章的可信性...建議Keawetong應多些祈禱和看多些聖經,希望你有更多的領悟。主佑.
2007-03-29 2:13 am
誰人能得救,仍是未知之素,更何況對一整個教派的批評?

弟兄,不要再對其他的宗教說三道四了,你先做好自己。

弟兄,教義這東西,很複雜,還有很多因素在影響著,例如歷史的問題,地域的問題,傳統的因素,人的領受的問題等等,不同人對教義的理解都會有不同的詮釋。

但耶穌講及的「愛」,這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不受地域、傳統、歷史等等的影響,你只要去愛,別人一定能夠明白,我們應該學習更多的愛,少一些對其他人(宗教)的評論,因為神自然會有祂的評論。

信、望、愛,最大的是愛。
2007-03-26 11:43 pm
1.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別:
基本上在實踐耶穌的教訓上並無什麼分別.但由於在歷史上的演變, 尤其在信理及禮儀表達上,天主教和基督教一直抱著不少的誤解. 例如在解釋聖經及敬禮聖母上, 誤解尤其之多. 我只在這裡集中兩個分別去說.
a)聖經和聖傳
天主教相信聖經以外, 還相信聖傳. 天主教相信, 前人傳遞給我們一本聖言, 也留傳給我們教會的傳承. 天主的聖言今日來到我們這裡, 必定是經過人去傳達, 好讓我們去生活天主的旨意. 我們相信宗徒們在傳遞上有權威, 故此天主教會一直將這權威保留給宗徒的繼承者, 即教宗及主教們. 所以我們說的相信教會傳承就是這個意思. 聖傳的內容絕不是由一個人去傳達, 而是學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及神學家的反省而得來的. 當中所有的內容在天主教的角度去看都相信是由天主聖神所默感, 而透過他們去傳達聖經上所說的在今日社會上的意義. 在探討意義上,絕對不離開聖經的基礎.

b)禮儀表達.
這是另一個天主教和基督教在表達信仰上的分別. 天主教會著重禮儀, 是相信靠著有形可見的標記, 去領受天主無形的恩寵. 因此教會希望藉著信友的積極參與禮儀, 更能夠感受上主所賜予的恩寵. 禮儀在天主教會有長遠的歷史, 也有不同的層次, 有些是聖事(藉著有形可見的儀式及標記, 使領受聖事者獲得恩寵), 如聖洗聖事. 有些則只是敬禮. 天主教從來沒有對聖母有任何崇拜之意, 所有對聖母的表達只是屬於敬禮. 我們天主教與基督教都是只有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 所以在表達信仰上, 天主教和基督教實在有分別, 很難用形式去批判對與錯. 這是需要耐心地去交談, 經了解才能認清, 也只有天主能判斷誰是誰非.

2. 天主教的歷史
天主教的實在經歷不少的考驗, 從聖經上耶穌建立教會開始直到現在, 二千多年的歷史,包括了基督宗教的分裂, 東西教會的分裂, 異端的出現等等, 我希望藉著以下這本書《天主教歷史淺談》的目錄, 分上下兩冊, 這本書的內容上載了梵蒂岡電台的網站, 你可瀏覽以下網頁找你所需要的資料及內容.我不希望用三言兩語去表達整個天主教會的歷史, 以免太主觀及帶來誤解或誤導. 
http://www.vaticanradio.org/cinesebig5/churchistory/storiaconcis/1storia001.html
上冊:
第一章 天主教的誕生
第二章 基督信徒生活在不了解他們的世界中(第一至第三世紀)
第三章 初世紀的基督信徒(第一至第三世紀)
第四章 信仰基督的帝國中的教會(第四至第五世紀)
第五章 信經的形成與早期大公會議的召開(第四至第五世紀)
第六章 教父
第七章 中世紀初期基督信仰世界的劇變和重組(第五至十一世紀)
第八章 基督信仰:社會生活的基礎(十一世紀末至十三世紀)
第九章 基督信仰世界的擴展、遭遇的抗議和自衛(十一世紀末至十三世紀)
第十章 基督信仰世界的葉落與成熟(十四、十五世紀)
下冊
第一章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第十五世紀末至第十六世紀)
第二章 天主教的改革(第十六至第十七世紀)
第三章 向全世界傳播福音(第十五至第十八世紀)
第四章 啟蒙時代與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教會(第十八世紀)
第五章 歐洲與教會的重建及自由主義(1815年至1870年)
第六章 俗化現象,宗教的維護,多元主義
     (1870年至1939年間政治社會中的教會)
第七章 普世性的基督信仰(1800年至1940年)
第八章 現代化的負擔:面對經濟社會、當代思潮和教派林立的基督徒
第九章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39年至1958年)
第十章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教會(1958年至1980年)

3. 香港天主教堂有很多, 分佈香港, 九龍,新界及離島. 可參考以下網頁, 去選擇你所需要的聖堂. http://www.catholic.org.hk/old/ch.index.htm
有關部份聖堂的簡介, 可參考 http://www.catholic.org.hk/old/churchlinks.html

2007-03-27 20:19:37 補充:
對於kaewetong 的回應, 本人深表遺憾, 不但過於主觀, 反而繼續將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裂進一步深化. 本人所信的天主是愛的天主, 祂以公平正義來審判世人, 並不以對別的宗教進行多方面的批評, 且沒有理據. 愛是含忍的, 慈祥的, 愛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對於你的回應, 本人只好待天主來審斷.
參考: 本人是一名天主教徒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44: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5000051KK056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