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共產主義:
根據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關於共產主義的解釋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因此,共產主義的主體是無產階級。
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是沒有任何生產資料的,而且他們的勞動產物被資產階級所佔有,而且只支付比這勞動生產少許多的固定工資,資產階級通過這種行為來謀取利潤。而這種行為,被馬克思所發現,並稱之為剩餘價值。無產階級被大工業生產所集中,所以他們是最具組織性的,最集中的,所以社會的前進的推動力將由無產階級所推動。並且,無產階級是全世界最受剝削的,最受壓迫的,等級在社會黨中是最低的。所以他們的要求也是最多的。因此,滿足了無產階級的要求,也就等於滿足了全社會的要求,解放了無產階級,就等於解放了全人類。所以換句話說,共產主義事實上是關於全人類解放的學說。
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之後。馬克思,第一次對自己的理論體系進行了修改。他認為巴黎公社的經驗說明,無產階級不能單純的掌握政權,而是通過暴力摧毀全部現存制度。並且第一次闡述了後來被列寧主義者托洛茨基主義者奉為根本立場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
實現共產主義要通過社會政治運動,由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參見《共產黨宣言》),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只能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並認為其他社會形態不可能進入共產主義。馬克思死後,列寧提出新觀點,認為並非只有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共產主義,其他社會形態也可能實現共產主義。他提出了「社會主義」這一夾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社會形態,並認為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早期階段。
馬克思主義分析了社會的階級劃分和社會的發展方向,提出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的理論。
20世紀初,發展自馬克思主義的列寧主義,主張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裝奪取政權。
雖然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列寧,都沒有像小說《烏托邦》一樣詳細描述「共產主義社會」是怎樣的。在理論上,共產主義是一個消除了階級的社會,一個生產力極大發展的社會,一個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私人不能擁有財產,所有的財產歸全人類所有,產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會經濟權利,人們不再將勞動做為謀生的手段,而「勞動將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
根據共產主義的理論,要達到共產主義必須經歷長期的發展,而實現共產主義的第一步是通過革命,暴力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說,就是占人口少數的處統治和剝削地位的資產階級將會被占人口多數長期處於被剝削被統治地位的廣大無產階級取代。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中,這個政權稱為是「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義相信,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社會必將發展到社會主義並最終到達民主主義。
馬克思指出,民主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是由資本主義造成的。沒有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不可能進入民主主義。所謂共產主義財富增加到無限大,是科學技術指數函數性地發達切了的階段。
=============================================================================
資本主義:
擁護者和批評者們都同意資本主義擁有以下的特色:私營部分、私人所有權、自由企業、利潤、財富的不平等分配、競爭、自我組織、市場(包括勞工市場)的存在、以及追求私人利益。
至於由政府大量干預經濟—包括由國家掌控生產工具的所有權—混合一些自由市場特色的經濟制度通常稱為混合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4]。如果政府幹預的程度遠遠高過私人的決策部分,那麼這種經濟則被稱為中央集權。一些人如米爾頓·佛利民則反對任何政府對經濟進行的干預。依照一些定義方式,所有的已開發國家都屬於資本主義制度,或者是根基於資本主義上的混合經濟制度。一些人則認為全世界已經結合為一個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制度,甚至是那些仍拒絕資本主義的國家,也都在一個全球性的資本主義經濟裡運作。
在資本主義經濟裡,絕大多數的生產能力都屬於以追求利益為目標的公司組織所有。這包括了一些早期經濟系統存在的組織如獨資企業和合夥公司。在資本主義體制裡的非利益組織則包括合作社、存款互助社、和公社。
資本主義制度更獨特的組織是法人,可以用作利益和非利益的用途。這種實體在法律上能如同自然人一般承擔法律責任,這也替公司的股東創造了獨特的優點,使股東只需承擔有限責任。
特定形式的法人則由股東所有,股東在市場上買賣他們的股票。股票也將公司的所有權轉化為可貿易的商品—所有權的權利被分割為股票的單位,使它們更容易被買賣。這樣的股票貿易首先於 17世紀的歐洲出現,並從那時開始逐漸擴張和發展。當公司的所有權由許多股東分攤時,股東們通常能依據其持有之股份投票行使公司內部的權力。
鹿特丹的一間銀行。在資本主義經濟裡,銀行扮演著買賣貨幣和提供資本的角色。
鹿特丹的一間銀行。在資本主義經濟裡,銀行扮演著買賣貨幣和提供資本的角色。
在更廣泛的程度上,生產能力的控制權是屬於公司的股東們。在法律的限制和公司的財務能力內,每個公司的股東能決定要如何使用生產能力。在更大的公司裡,公司的權力架構通常有一套等級制度或者管理的科層制度。
重要的是,公司的股東能取得公司所產生的利潤或收益,有時候是藉由股份紅利的制度,有時候則是藉由以更高的價位來售出他們所持有的股票。他們也能將這些利潤再次進行投資,進一步擴展公司的利潤和價值。他們也可以將公司變賣,賣出所有配備、土地、和其他資產,並分攤變賣所得的資金。賣出生產能力的所有權通常都是最大化的價格或是淨現值法的價格,以預估中未來公司能產生的利潤為基準。因此利潤的刺激將能促使公司的股東行使他們的權力以促進公司的生產能力。不同的股東也對這種刺激有不同的程度 —有些人會販賣他們所持有的比率,有些人則試著增加他們所持有的價值。無論如何,這種利潤的刺激總是存在著,許多人也將其視為是資本主義經濟能繁榮成長的主要因素。同時資本主義的批評者則認為這種給予公司股東的利潤太大,並使股東能夠名正言順地獲得勞工生產的所得,一些人則認為這種利潤刺激只能鼓勵股東去創造利潤—而並不一定會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一些人則指出,股東們為了獲取利潤,必須滿足其他人的需要才能使他們願意付費。而且,儘管在資本主義體制裡非利潤的組織和公社也都能合法的進行生產,但人們通常都傾向於購買追求利潤的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
當一個公司創立時,最初的所有人通常會提供一些金錢(資本)來購買或借貸一些生產的工具。舉例而言,公司會先購買或借貸一塊土地或一棟房屋,購買機械並僱用勞工(勞動力),或者由資本家自行提供勞動力。而勞工生產的產品則成為資本家的財產(在這裡「資本家」一詞指的是擁有資本的人,而不是支持資本主義的人)並且由勞工替資本家販賣產品,或者由資本家自行販賣,販賣所得的資金也屬資本家所有。資本家則向勞工支付勞動的酬勞,和支付其他的成本,並保留其餘的資金作為利潤。這些利潤可以用作許多方面,資本家可以此消費,或將其進一步投資在研發新產品或新技術上,或者以此擴張商業的版圖,以追求更多利潤。如果需要更多資金來擴展事業,資本家則會向他人借貸資金,並以信用保證會償還本金和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