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急急急~~

2007-03-25 5:47 am
我想問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修辭手法係咩?
有邊d修辭手法??而首詩用左邊種體裁??

回答 (1)

2007-03-25 7:42 am
✔ 最佳答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全詩分四節。
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 “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 響宏大,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 富有動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飛”、“渡”、“灑”、“挂罥”“飄轉”, 一個接一個的動態組成一幅幅圖畫,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 
第二節五句,是前一節的發展。詩人眼巴巴地望著狂風把屋上的茅草一層 又一層地“卷”走,有的“挂罥長林梢”,有的“飄轉沈塘坳”,已無法收回。 而能夠收回的,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極深刻,也極 沈痛。“歸來倚仗自歎息”中的“歸來”,補寫初聞風聲,詩人即拄杖出門, 直至大風破屋,茅草丟失,才無可奈何地回到屋內。“自歎息”的“自”字尤 沈痛。如此不幸,卻無人同情和幫助,只有“自”歎“自”嗟。世風之澆薄,意在言外。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見 大。成都的八月並不冷,然而“床頭屋漏無干處”,布衾又舊又破,就感到冷。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兩句,詞約義豐,概括了長期以來的貧 困生活。而這貧困,又與國家的喪亂有關。“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 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 曆,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 殘破不堪的國家; 一收,又回到 “長夜沾濕”,布衾似鐵的現實,水到渠成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全詩串講】
八月秋深季節狂風憤怒吼叫,捲走了我茅屋頂上三重茅草。
茅草飛過江散落在野地荒郊,飛得高的纏掛在樹木的枝梢,
向下飄轉的落入池塘和窪坳。
南邊村裡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然忍心當著我的面做盜賊。
他們公然抱著茅草進竹林去,我唇焦口燥想喊也無能為力,
回家靠著枴杖獨自一人歎息。
一會兒風停了雲象墨的顏色,密佈在天空就使得天昏地黑。
布被子多年來冷得就像鋼鐵,寶貝兒子睡不安穩把它蹬裂。
屋子漏雨床頭附近沒塊干地,雨水紛亂傾洩下來長流不絕。
自從安史之亂我就睡眠不好,漫漫長夜滿屋濕漏如何得了!
如何能得到寬廣大廈千萬間,多多庇護普天下受凍之人讓他們喜歡,
在風雨之中安然不動穩如山!
啊呀!何時能看到面前高聳起這些高房大屋,即使我個人房子破了凍死也心滿意足!
才住了幾個月的新茅草房,眼睜睜的看到呼嘯的秋風把房頂的茅草一層一層的捲了起來,但又不落在住家的附近,而是乘風飛過江去,然後象下雨一樣,呼啦啦的分散灑落下來。飛得高的纏掛在樹梢上弄不下來;飛得低的掉到池塘裡或窪地稀泥上,也拾不回來了。在荒地上那些本來可以收拾起來重新蓋到房頂上去,可是南邊村子裡湧出來一夥小孩子,當著詩人的面就抱著茅草鑽進竹林裡去了。腰腿無力追不了,口乾舌燥喊不了,詩人只好慢步挪回家來,倚靠著手中的拄杖獨自傷心歎息。
這裡雖未明言,但已經暗示了世風澆薄、人情似紙的世態了。當然,詩人不是真的把小孩子當「盜賊」來對待。冒著那樣的大風,抱一小把不值錢的茅草跑回家去,那不都是非常窮困的家裡出來的小孩子嗎?真正的「盜賊」是不會來撿這些東西的。但詩人這樣說卻反襯出自己貧困的程度:這些不值錢的茅草對詩人來說卻是可貴的家產,以至於兒童撿去了都感覺他們是當面做「盜賊」!
屋破的痛苦還沒緩解,雨漏的慘況又跟上來。真是屋破又遭連夜雨!風一停就烏雲滿天,像墨一樣黑的烏雲,弄得天昏地暗的。房頂缺草了,雨就亂紛紛的直接洩進屋裡來;布被子不暖和,小兒子夜裡就睡不安穩,亂動亂拱,終於把被子也蹬破了;現在加上屋裡到處雨濕,床頭特別是沒一點干地方,就更是陰冷淒涼了。自安史之亂後所經的種種痛苦和憂國憂民,本來就使詩人長期失眠,現在的景況就更讓人徹夜難眠了。淒風苦雨中坐盼天明,寒夜就顯得越是漫長!
雖然身在這種老弱無力、窮困無助、淒苦難言和焦慮不眠的苦境中,詩人卻沒有只想到自己,而是由己及人,想到了千千萬萬和自己一樣的「天下寒士」,希望自己能為他們找到千萬間廣廈,使他們能免於遭受自己目前這樣的苦況,乃至於自己一個人凍死也在所不惜,充分表現了詩人博大的仁愛胸懷和高尚的人格。
正是這種可貴的思想,使得詩人對自己苦境的描寫具有了更為深厚寬廣的內涵,因為那不僅是詩人自己的傾訴,而且也是為千萬同樣處境的寒士們的代言。正是這種憂國憂民、能為他人著想的崇高品質,使得詩人的許多詩篇得以千古流傳。與其說詩人創造了好的詩篇,不如說善念造就了好的詩人!

第四節以表現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領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 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三句,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 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歡 顔”、“安如山”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 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溫何由徹”的痛苦 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激情和火熱希望。這種激情和希望,詠歌之不足, 故嗟歎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 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分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 “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 響宏大,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 富有動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飛”、“渡”、“灑”、“挂罥”“飄轉”, 一個接一個的動態組成一幅幅圖畫,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   第二節五句,是前一節的發展。詩人眼巴巴地望著狂風把屋上的茅草一層 又一層地“卷”走,有的“挂罥長林梢”,有的“飄轉沈塘坳”,已無法收回。 而能夠收回的,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極深刻,也極 沈痛。“歸來倚仗自歎息”中的“歸來”,補寫初聞風聲,詩人即拄杖出門, 直至大風破屋,茅草丟失,才無可奈何地回到屋內。“自歎息”的“自”字尤 沈痛。如此不幸,卻無人同情和幫助,只有“自”歎“自”嗟。世風之澆薄,意在言外。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見 大。成都的八月並不冷,然而“床頭屋漏無干處”,布衾又舊又破,就感到冷。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兩句,詞約義豐,概括了長期以來的貧 困生活。而這貧困,又與國家的喪亂有關。“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 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 曆,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 殘破不堪的國家; 一收,又回到 “長夜沾濕”,布衾似鐵的現實,水到渠成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第四節以表現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領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 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三句,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 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歡 顔”、“安如山”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 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溫何由徹”的痛苦 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激情和火熱希望。這種激情和希望,詠歌之不足, 故嗟歎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 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收錄日期: 2021-04-25 23:18: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4000051KK049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