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失粘?

2007-03-25 4:34 am
何謂失粘.....?

回答 (2)

2007-03-25 7:56 am
✔ 最佳答案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爲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爲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爲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爲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其他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他各聯並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於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
例如,上一聯是: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爲什麽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爲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唐以後,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裏面就不會有重復的句型了。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爲排律。
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也就是說,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粘的規則確定得比較晚,在初唐詩人的詩中還經常能夠見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詩,也偶爾有失粘的,比如名詩《詠懷古迹》的第二首: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第三句就沒能跟第二句相粘。這可能是不知不覺地受到齊梁詩人的影響而一時疏忽。對的規則在齊梁時就確立了,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失對的。現存杜甫近體詩中,只有《寄贈王十將軍承俊》一首出現失對:
將軍膽氣雄,臂懸兩角弓。
纏結青驄馬,出入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爲功。
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個字,其他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爲失對。這可能是贈詩時未來得及仔細加工而一時疏忽。
還有一種情況,是爲了表達的需要而不顧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詩《白帝》:
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來應該用平聲,現在用了仄聲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對,又跟第三句失粘。但這是有意要重復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犧牲格律了。


收錄日期: 2021-05-02 15:38: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4000051KK044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