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成長

2007-03-25 1:30 am
貝多芬的成長

回答 (4)

2007-03-25 1:33 am
✔ 最佳答案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受洗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他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作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貝多芬被後人尊稱為樂聖。

童年

貝多芬的雙親,左圖是父親,右圖是母親。貝多芬一家原籍佛蘭德梅赫倫[1],他名字中的“凡”(van)並非德語中的“von”,並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用來顯示其家鄉。貝多芬的祖父,也同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20歲時遷居波恩[2],在科隆選帝侯宮廷內當一位樂隊長。父親約翰則是一位唱詩班男高音[3]。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Maria Magdalena Keverich)是宮廷御廚的女兒。她在出嫁約翰之前曾結過一次婚,並產下一子,但原先的丈夫與兒子皆早逝。她與約翰在1769年8月2日產下一子,名路德維希·瑪麗亞·凡·貝多芬(Ludwig Maria van Beethoven),但六天後就夭折了。


貝多芬的出生地1770年12月17日,這段婚姻中的第二個兒子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以「Ludovicus van Beethoven」之名受洗。日後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孩子是在1770年12月16日在波恩的波恩衚衕(Bonngasse)街20號出生的,但是這種說法缺乏證據。路德維希的父母日後還生下了5個子女,但祇有第2和第3個活了下去。他們是卡斯帕·安東·卡爾·凡·貝多芬(Kaspar Anton Karl van Beethoven)和尼古拉斯·約翰·凡·貝多芬(Nikolaus Johann van Beethoven)。不幸夭折的三位則是:在1779年受洗的安娜·馬利亞·弗蘭切斯卡(Anna Maria Franziska,只活了四歲)、1781年出生的弗蘭茲·喬治(Franz Georg,2歲時離世)、1786年受洗的馬利亞·馬格麗塔(Maria Margaretha,在周歲之年夭折)[4]。

最初,貝多芬家庭情況還算如意。約翰的經濟狀況不錯,老路德維希在經濟上也能幫助一下這個家庭[5]。約翰有酗酒的習慣,脾氣暴躁,母親則體弱多病,這是日後作為長子的貝多芬必須挑起家庭重擔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此,貝多芬愛母親遠勝於父親。貝多芬可能在5歲時患有中耳炎,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這可能為其日後的耳疾埋下禍根。

貝多芬年紀很小就開始接受音樂訓練。他的音樂啟蒙老師正是其父[6]。6歲就能作曲的莫扎特無疑給貝多芬的父親立了一個榜樣。為了使自己的兒子貝多芬也成為一位神童,約翰很早就教貝多芬彈奏鋼琴。這樣的做法雖然使得貝多芬在1778年就能在科隆登臺演出[7]、11歲就在劇院樂隊演出、13歲就成為風琴師,併發表了3首奏鳴曲,但卻顯得拔苗助長。約翰有時甚至會在深夜將貝多芬從床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樂才能。貝多芬因此在上學時顯得註意力不夠集中。11歲的時候,他就因父親財力不濟被迫輟學。他在學校所學到的應該不會很多。而此時的貝多芬,和其他11歲的孩子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編輯] 真正的音樂啟蒙
約翰的音樂教育缺乏系統性[5]。後來,同行說服了約翰,讓貝多芬另請高明,以進一步發掘其潛能。1781年[8](一說1782年[5])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裡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學習鋼琴和作曲,另外還跟弗蘭茲·安東·裡斯(Franz Anton Ries)學習小提琴。正是新老師的努力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奈弗是一位好老師,他不但看出了貝多芬的優勢所在,也能覺察其弱點:缺乏自制力,修養和紀律。他要求貝多芬研習前輩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再是同時代的音樂家的名篇,如莫扎特的作品。1782年,奈弗發表了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進行曲為主題的羽管鍵琴變奏曲》(Variations pour le Clavecin sur une Marche de Mr. Dressler)。貝多芬在1783年(一說1782年)代表奈弗出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也在83年,奈弗向一音樂雜誌撰文道:

這位年輕的天才應該在其藝術修養方面得到更多的幫助,只要他能堅持不懈,一定會成為莫扎特第二。

而貝多芬也是對這位老師深存愛戴,他在1793年寫通道:

如果我有所成就,這一定是您的功勞。[5]

貝多芬16歲時剪影雖然貝多芬在波恩受惠非淺,但是該地的音樂資源無疑未能滿足他。他決定在1787年帶著馬克思·弗蘭茲(約瑟夫二世的弟弟)的推薦信前往維也納,他想在莫扎特手下學習。但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後世所知甚少。但有一點卻是廣為人知的,就是莫扎特當時雖然忙於創作唐璜,但是卻抽出時間,給了貝多芬一個主題,讓後者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無疑打動了莫扎特,莫扎特說道:

註意這位年輕人,日後他會揚名天下。

但是這兩位音樂家的交流卻不得不因為貝多芬母親的病危消息而中斷,貝多芬就此與莫扎特永別。瑪麗亞可惜並未因貝多芬的歸來而走過此關。她的逝世,無疑將家庭整個托付給了路德維希。約翰的行為越發不近情理,致使路德維希向皇儲提出申請,將兩個幼弟的撫養權交給自己,裁決的結果是,約翰從200塔勒月薪拿出一半供養子女。在接著的五年裡直到自己的1792年12月18日臨終一刻,約翰一直未得到自己孩子和周圍人們的歡迎接納[9]。為了養家,1788年(一說1789年[4])到1792年貝多芬在奈弗的一支歌劇院樂隊里作中提琴手,從而接觸到當時的歌劇作品。

1789年5月14日貝多芬入讀波恩大學。在那裡,他通過與教授歐洛吉奧·施內德(Eulogius Schneider)的接觸,瞭解到當時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這些點滴,反映在貝多芬後來的作品中,特別是有著解放政治囚徒情節的《費德里奧》裡面。1790年2月20日約瑟夫二世逝世,波恩讀書與休養協會準備在3月份舉行悼念,而施耐德則提議,此場合應該有一部康塔塔。貝多芬因此受托創作了一部《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康塔塔》WoO 87,這部作品什麼時候完成,並不清楚,而且根據3月17日委員會會議記錄,作品並沒如期上演。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掛鉤的作品。另外,為新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登基貝多芬還寫了一部姊妹康塔塔:《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康塔塔》WoO 88,一部身世更模糊的作品[10]。它們不但在當時沒得到上演的機會,現在也是鮮難聽到(克裡斯蒂安·泰勒曼在DG公司錄製了它們),雖然如此,並不意味著它們揮揮衣袖而不留一片雲彩,這兩部早期作品其實已頗具大家風範,特別是“利奧波德康塔塔”里那首長大的詠嘆調,大提琴托著女高音的行文樣式,讓人倍感新鮮的同時,還有一種脫俗的美。不久之後,奧地利作曲家海頓在從維也納到倫敦的旅程中兩次在波恩逗留,接觸到貝多芬,並對前一首康塔塔大加贊賞[9],海頓因此勸科隆大主教將貝多芬送到維也納深造[6]。貝多芬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1792年,他再度踏上前往維也納的行程,路程長達500英里,費時一周。


[編輯] 紮根維也納
11月10日,貝多芬抵達維也納。他用了三周時間整理安排自己的事務,之後正式到海頓處上課,直到海頓1794年去倫敦為止,超過一年。海頓此時已年老,時間又緊,加上貝多芬出名的倔強性格,所以貝多芬究竟在海頓底下學到多少,並不清楚。後來貝多芬繼續他在維也納的深造,他得到約翰·申克(Johann Schenk)的指導,並且在約翰—格奧爾格·阿爾佈雷希茨貝格(Johann-Georg Albrechtsberger)門下學習了一年的對位法。著名的薩列里也為貝多芬非正式地上過聲樂課。而阿羅伊斯·科斯打(Alois Forster)則教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可以說,貝多芬在維也納不但學習到當時最先進的音樂理論,而且體會了前輩的音樂實踐經驗。他在此期間寫有三首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作品1號,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2號,一首弦樂五重奏和兩首鋼琴和大提琴奏鳴曲[11]。


貝多芬贊助人之一約瑟夫·羅伯克維茲王子之畫像初到維也納的兩年,貝多芬非常拮据,他住在一個地下室里。為了自己在音樂界立身,他不得不在服裝,樂器,傢具,還有社交方面花錢,例如,他的筆記本上記有這麼一筆“25個格羅申,為自己和海頓買咖啡”。錢銀問題祇能靠他自己的音樂來解決。他在沙龍里舉行小型音樂會,能得到一些貴族的賞識,獲得一些生活品。貝多芬的贊助人有很多,其中包括卡爾·馮·里希諾夫斯基(Karl Alois Johann-Nepomuk Vinzenz, Fürst Lichnowsky),安德雷·拉祖莫夫斯基公爵(Count Andrey Razumovsky),伊斯特霍茲(Esterházy)和約瑟夫·羅伯克維茲王子(Prince Joseph Lobkowitz)[12]。再後來,版權成為貝多芬的收入來源。他並不喜歡去當一名音樂老師,為貴族千金上課使他反感。但是他的確當過家教為人上鋼琴課,其學生中不乏有名的演奏家如特雷莎·布倫斯維克(Tereza Brunswik)和多羅蒂阿·維特曼(Dorothea Ertmann)[13]。
2007-03-25 1:40 am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西元1770年,世人最崇敬的「樂聖」貝多芬,出生在德國的波昂市。

 貝多芬小時候的家境清寒貧窮,全家人相處的氣氛也不和諧。因為他有個脾氣剛烈、個性自私、又沒有責任感的父親。貝多芬的爸爸成天不肯好好做事,只知道喝酒。幸虧貝多芬有個賢淑而吃苦耐勞的媽媽,多虧媽媽四處幫人洗衣打掃,家裡的生計才能夠免強維持。

大開音樂演奏會的莫札特,一位僅僅十八歲就被公認為出名的鋼琴家,而且收入還相當可觀呢!所以,貝多芬的爸爸決定栽培才四歲大的貝多芬朝鋼琴演奏的生涯邁進,因為莫札特也是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起步。

 為了滿足虛榮心,向來我行我素的爸爸,根本不顧貝多芬的意願如何,只要他大聲一吼:「貝多芬!快過來彈琴!」貝多芬就得乖乖就範,即使是三更半夜,照樣得掀開被子立刻下床,要是動作慢了半拍,他爸爸就會拍桌叫罵,然後怒氣沖沖的闖進房裡,將貝多芬拖下床來痛打一番。總之,貝多芬從小就是提著心、吊著膽過日子的。
2007-03-25 1:35 am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貝多芬被後人尊稱為樂聖。
生平
1770年 貝多芬出生於德國城市波恩一個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蘭,後移居德國,曾任當地宮廷樂長。他的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自小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他名字中的「凡」(van)並非德語中的「von」,並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顯示了其家鄉。「路德維希」也正是他的祖父的名字。

1774年 他的父親為了使貝多芬成為像莫扎特一樣的音樂神童,強迫年少的貝多芬學習音樂和長時間的練習鋼琴。

1778年 八歲的時候就開始登臺演出。

1781年 跟隨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維也納與莫扎特會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劇院樂隊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學學習

1792年 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鋼琴。演出獲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現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劃時代的《第三交響曲》,並準備獻給拿破崙。

1804年 拿破崙稱帝,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響曲上寫有獻給拿破崙的扉頁,而寫上了一句話「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

1808年 同時發表了第五交響曲《命運》與第六交響曲《田園》。

1809年 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爾去世,貝多芬成為侄子卡爾的監護人。

1815年-1819年 經歷4年的創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辟的影響,情緒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歐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響曲並在5月7日首演,盛況空前。

1826年 侄子卡爾自殺未遂,貝多芬精神大受打擊,健康日益惡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於維也納。

1827年 3月29日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當局要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編輯] 死因
對貝多芬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當時的醫生下結論,死因是浮腫病。有人認為他是死於梅毒。

經後世專家對貝多芬遺留下來的頭髮進行的醫學化驗,結果顯示,貝多芬死於鉛中毒。雖然這一發現對梅毒致死的推測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是由於當時工業污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又很喜歡吃該地段的魚,因此魚體內的鉛在其身上沉積而致死。並非是貝多芬為了治療梅毒而將含鉛的藥物服用到體內所致。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瀉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鉛引起的。

性格
後人一向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撓與命運,與人類社會的不平等鬥爭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親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訓練。又及長大後,母親過身,家庭的重擔落在作為長兄的貝多芬的身上。對拿破崙的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的耳疾,侄子的不肖,生活拮据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是逆來順受,用音樂的語言表達出心底裡的抗爭精神,從沒有為五斗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運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據說他臨終前,雷電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麼。這一情景,更是被後人認為是貝多芬自己對這句名言的形象化。

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開來一輛貴族的馬車。他們兩人只好靠邊站。但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在身旁駛過的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則嚴肅傲然。車上的貴族也很彬彬有禮的向兩人問好。後來貝多芬懷疑歌德的為人,兩者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明顯可看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和合唱交響曲,甚至在歌劇《費德里奧》裡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麼時候重歸到身邊??」。

在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的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刻帶病上場演奏,為他所同情的人們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並非沒有愛。他也談過戀愛,雖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催生了第四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他對兄弟的兒子卡爾十分慈愛,甚至溺愛。有一次為了帶後者回家,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後因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為惡化。

音樂
很多人都認為貝多芬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無可否認,他的確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愛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悲愴奏鳴曲》和《月光奏鳴曲》等等。其32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和《月光》等被尊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為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早期的音樂,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很大,如第一交響曲。到了中後期,越發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訴求。

貝多芬可以說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極限。

特別是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餘的八部都是四樂章,遵照海頓莫扎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和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而在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這在第五和第九交響曲里特別鮮明,而這,是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沒有做到的。這樣的結果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有更多的現實表現力和情感刻畫。聽眾不再是單一地去享受美麗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圖和動機。這大大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可以說,這也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基礎。

有人說,貝多芬一生創作下來的作品都是圍繞著「英雄」這一主題。特別是九首交響曲,描述了一個英雄成長以及理想。

貝多芬的創作通常分為四個時期:

早期:從他學習音樂創作到32歲前後
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數著名音樂家一樣,他創作了許多到今天人們仍覺得很好聽的音樂,同時他的音樂創作能力也很強,寫悲傷寫抒情都不錯。
盛期:約十年時間
生活上他耳聾了,但思想上因為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他將大量倫理思想寫進他的音樂中。這一時期的音樂就是典型的貝多芬式的音樂。包括那些主要的交響曲,第五第六交響曲,幾部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同早期相比,音樂變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衰落:也約十年時間
貝多芬已經是維也納社會名人,但他的創作卻進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樂家的時代,他個人意志也比較消沉。
晚期:最後的十年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突然又創造出了奇跡。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規模龐大、宏偉壯麗,如莊嚴彌撒和第九交響曲和五部弦樂四重奏。這些作品思想深邃,不追求單純的旋律優美,所以這個時期的大多數作品對於入門聽眾而言會比較難以理解。

貝多芬交響曲的創作特點
交響曲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當中佔據著核心地位,不僅貫穿其創作生涯的各個年代,也是最集中體現他音樂理想的作品。


繼承和創新
貝多芬的創作吸收了前人的精華,並發展了他個人的特色。對於貝多芬影響比較重要的作曲家有古典主義的海頓,莫扎特和巴洛克時代的巴赫,亨德爾。

貝多芬在波恩時期曾師事聶夫(Neefe,Christian Gootlob),Neefe是一位對位法專家,曾教貝多芬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可能為部分)),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使用了復調音樂的技巧,常作為發展部發展主題的手法。在第三和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都有復調音樂;貝多芬非常欣賞亨德爾的創作,並吸收了亨德爾清新,剛健的精神;貝多芬的創作遵循古典主義的規範,繼承了海頓,莫扎特的創作風格和形式。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音樂對於貝多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廣場音樂和進行曲。廣場音樂寬廣的氣息和大規模大編製的樂隊的使用都是貝多芬交響曲的特點,而進行曲的影響表現在強烈的節奏感和樂曲中出現的軍號聲。
2007-03-25 1:33 am
有樂聖之稱的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昂,祖先是荷蘭人,他是音樂世家,祖父是波昂宮庭樂長,爸爸於科隆選帝宮廷禮拜堂擔任男高音歌手及宮廷樂長的職務,貝多芬有兩個年幼的弟弟。

貝多芬年幼時由他爸爸教他彈琴,他的音樂學習進步得很快,當他發現貝多芬的音樂天才,就急於將小貝多芬培養成音樂神童,強迫他長時間練琴。但貝多芬真正的啟蒙老師,卻是來自萊比錫的著名作曲家----宮庭樂長倪富,除了教授鋼琴和管風琴外,還教他作曲。

貝多芬8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 , 雖然獲得不少掌聲 , 但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他10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

1789年,貝多芬被送往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學習音樂,並結識仰慕的莫札特,後來因媽媽患上肺結核病危,匆匆趕回波昂,返國後在布魯寧一家的支持下,入波昂大學為旁聽生。媽媽過身後,由於爸爸酗酒,他要在教堂和劇院的樂隊擔任中提琴手,以賺取家庭年生活費,照顧爸爸及兩位年幼的弟弟。同年,貝多芬擔任白朗寧家的鋼琴老師,也與白家的大女兒有了一段沒有結果的初戀 . 17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

1792年貝多芬正式移居維也納,先與有「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阿布雷茲親王、薩里耶瑞等大師學習,之後在羅勃科維茲親王、魯道夫大公、金斯基親王等貴族的贊助下,逐漸在維也納尊定了名聲,在維也納貝多芬很快便成為出色的鋼琴家,特別是他即興演奏的本領更受人愛戴。

1800年左右貝多芬的耳疾越來越惡化,到了 48 歲左右就已經完全失聰,日常的會話均用筆談,晚年時期為了姪兒的事情煩惱不已,又為了生活到處奔波,曲子的作風與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代之而起的是簡潔而有深度的思想。

貝多芬1827年3月26日逝世於維也納,終年57歲,死因是貝多芬不小心染上感冒,引發長年來的多種症病而死亡。

貝多芬去世那晚,維也納暴風雨肆虐,根據一位貝多芬去世時在場的音樂家描述,當時,貝多芬毫無知覺地躺著與死神搏鬥...突然,一道強烈的閃電,伴隨著巨大雷鳴,房間被照得通亮,景象顯得十分壯觀!屋外還飄著大雪......這時,貝多芬忽然張開了眼睛、舉起右手、拳頭緊握、兩眼怒視前方,僵持了片刻......當他的手落回床上時,他的眼睛半閉了,右手扶著頭,左手放在胸前,就這樣停止了呼吸......


收錄日期: 2021-04-21 19:37: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4000051KK032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