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網誌(blog)是網絡日誌(weblog)的簡寫,也有人從英文音譯為部落格、部落閣、博客等1,是按照時間順序以文章的形式在網絡上定期發表內容的一種方式,屬於網絡共享空間的一種。
歷史
網誌的英文blog起源於weblog,意思是網絡日誌。1997年由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infosift的編輯Jesse J. Garrett將一些類似的網誌網站收集起來,寄給Cameron Barrett。Cameron隨後將名單發佈在CamWorld網站上,許多人亦陸續將網誌的URL給Cameron,慢慢的,一個新的網絡社區儼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成立一個網誌目錄,收集她所知道的網誌站點。1999年,Peter Merholz首次使用縮略詞「blog」,成為今天常用的術語。但是,網誌真正開始快速發展的轉折點,是在1999年6月,當時Pitas開始提供免費的網誌服務,緊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blogger.com。blogger.com提供了簡單易學的說明,以及能通過FTP直接將網誌發表在個人網站上的功能,這帶給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經有了很多網誌服務供應商(BSP),業內人士對其盈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網誌的原文是Weblog,或縮寫成Blog。Weblog這個字眼最早是由JornBarger在1997年左右提出來的。在這之前,網絡世界裡所謂的 Weblog通常指的是一種硬生生地、充滿技術性記載的、無關乎敘事的紀錄。
[編輯]
定義
Weblog指的是以網頁作為呈現媒介的個人日記,也有人把它稱做網頁型態的日記。1999年Peter Merholz開始把將weblog唸成We Blog,因而有了Blog這個說法。此時的Blog不僅可以拿來當名詞或Weblog的縮寫,更成為一個動詞。
作名詞用的時候,Weblog或說是Blog有了更嚴謹的定義它指的是一些文章,而這些文章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
彙整這些文章必須經由特定方法加以整理存放;可以是單純地按照時間整理,或是任何的分類方式
靜態鏈結這些文章必須公開於網絡上,且能讓其他讀者藉由某個固定的網址鏈結直接讀取
時間戳印這些文章必須具有時間戳印,記錄寫成的時間
日期標頭這些文章必須要標出日期標頭;這意味它們將會是有時序性的,內容可能與時空背景有一定的關聯
於是網誌從很概略的「網頁型式的個人札記」轉變成具有多樣特性的文章集結。
作為動詞的時候,根據Meg Hourihan在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一文裡指出此乃是按照各自的規則來整理資訊的方法。根據這個說法,當某個人在Blog的時候,並不只是生產被人們稱之為「網誌(Blog)」的一篇文章;實際上,亦是在實踐個人的信念,以所認同且認可的規則,將感官所接受到的種種資訊整理後加以出版,成為其他讀者所能夠閱讀的文本。
CNN自2003年三月十日起,開始報導一些關於網誌(Blog)的新聞,使得網絡新聞有了新生命。
[編輯]
特色
網誌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並且不斷更新。網誌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廣播/留言/評論的方式來進行的。網誌的操作管理用語,也借鑒了大量檔案管理用語。一個網誌亦可被視為一個檔案,或是卷宗。與傳統檔案不同的是,網誌的作者既是這份檔案的創作人,也是其檔案管理人。而書寫網誌(Blog)的人,通常稱為「blogger」(即網誌作者),既可以是一個人撰寫,也可以是一群人寫。
網誌大量採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術,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須符合由W3C發佈的XML 1.0規範。對讀者來說,可以通過RSS訂閱一個網誌,確知該網誌作者最近的更新。對網誌作者來說,RSS可以使自己發佈的文章易於被電腦程序理解並摘要。
對知識管理和創造而言,網誌提供了新的形態和途徑。對漢語為母語的人而言,網誌寫作既接續了漢語筆記文學的優秀傳統,更充分鼓勵了個人表達。從交往形態考察,網誌空間設定了積極的讀者、作者、編者互動轉換關係,「言者互重,閱者相惜」。
[編輯]
優缺點
[編輯]
優點
[編輯]
個人化平臺
一般網絡上的討論平臺只能提供給所有人共享的環境,想要有個人發表空間,除了自己有能力製作網頁者,一般人不太容易。而有了部落格之後,不管是誰、不論是什麼性質的文字、連結、圖片、視訊,都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很自在地建構出來。
[編輯]
充分的分享
網誌不只是將使用者的意見與想法傳遞在網絡上,更可以讓興趣相投的網友交換建議並深入了解彼此。個人化的留言板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可以得知網友的意見與反應,RSS聯播則提供部落格之間即時的資訊交流。
[編輯]
操作容易
網誌最大的特色,就是把整個過程都簡化到讓一般人都能創作自己的網站。準備好一切要發表的內容素材,所有事情就都由程式自動完成製作上傳,不需具備任何網頁設計能力。
[編輯]
缺點
[編輯]
內容疲乏
網誌的內容都是個人的心得或創為主,有人發現許多網誌在缺乏與他人良好互動的情況下,會有內容疲乏的問題,往往到最後不知所云,甚至半途而廢。
[編輯]
檢索問題
網誌上的創作分類方式完全由作者決定,通常規劃不夠細膩,就會導致無法精確導引讀者找到特定資料。
[編輯]
網誌內容的討論
網誌的內容沒有限制,只要能上網,會打字,腦袋有一些想法的人,例如放一些相片,都可以經營。網絡日誌可以抒發心情、紀錄生活、討論時事政治,甚至發展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而且是參與門檻低和深具影響力的行銷媒介。網誌是意見和知識的自由市場,儘管別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卻不會有人(能夠)阻止其他人經營自己的網誌。不過,有時候,生產網誌的內容十分困難,而如果要生產有價值的內容,更是難上加難。好的內容是智慧的結晶,而且還得源源不絕(即不停地更生網誌的內容)。這得靠長期、大量地閱讀、思考及書寫,才不至於只會寫浪費別人時間的東西。
2005年10月7日,新加坡一個法庭對兩名年輕的男性網誌作者判刑,理由是這兩人在其網誌上發表了種族性言論,併在網民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編輯]
在網誌上經常用到的版權協議
創作共用
[編輯]
網誌的應用
目前網誌最多用於個人出版,也有用於商業公司的內部交流和教育學習領域。另外,許多新的應用也相繼出現。例如Moblog(通過移動通信設備寫網誌)。
這幾年,科技產業發展的趨勢,都脫離不了「行動」的概念,帶著聽、帶著看,現在更能帶著寫。 雖然台灣網誌的發展,還停留在個人心情抒寫的層次,尚未出現明顯的商業化運用,但過去一向動作保守的電信業者,中華電信態度最為積極,新推出的「Xuite」服務,不僅搭配寬頻的優惠方案,更以大規模電視廣告來宣傳「行動部落格」(Mobile Blog, Moblog)的相關應用。
用手機隨拍隨寫上傳
行動部落格形成連結社群
多元加值服務的一環
台灣大哥大商務長魏士明就表示,全球3G服務陸續開始,也讓手機傳輸資訊的速度大幅上升,傳輸照片以及動態影像檔案的時間大幅縮短,讓手機部落格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增,3G服務可以促進行動部落格的應用,市場規模更是無法想像。
[編輯]
中文譯名爭議
維基新聞相關報導:
中國發生多起博客版權官司
blog的中文意思即網誌或網絡日誌,不過,在中國大陸有人往往也將blog本身和blogger(即網誌作者)音譯為「博客」;而在台灣,有人則分別音譯成「部落格」及「部落客」。然而,也有很多人反對這些音譯名稱,尤其是「博客」。反對者認為「博客」有太多的精英主義色彩(或其它意涵),並被商業利益所利用,為此他們發起了「我不是博客」的運動。因此,「博客」等音譯名稱並非大家都接受的中文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