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新羅
[編輯] 歷史
據傳說,新羅的始祖赫居世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紫卵中出生的。公元前57年,赫居世居住在今韓國慶尚南北道和洛東江一帶的辰韓六個部落推舉為國王(當時叫居西干),稱國號為徐羅伐(或作徐那伐)。建國初期,王位由辰韓部落中勢力強大的朴氏、昔氏、金氏三家貴族交替。公元356年,來自金氏的奈勿王繼為後,金氏開始世襲王位。
直到公元3世紀,新羅仍限於今韓國慶尚南北道東部和江原道一部分地區。5世紀末,新羅在全國重要地點設郵驛,修官道,在慶州設集市。502年新羅廢除奴隸殉葬制度。503年正式定國名為「新羅」,原來的「居西干」、「次次雄」、「尼師今」、「麻立干」等稱呼改為「國王」。505年實行州、郡、縣制度,建立起效仿中國中原王朝中央集權的政權。
從6世紀初起,新羅走上向外擴張的道路。公元512年,新羅佔領於山國(今郁陵島);532年吞併本伽倻(今洛東江下游慶尚南道);562年完全併吞了大伽倻(今洛東江中游慶尚北道)。同時,新羅通過同高句麗、百濟的戰爭,佔領了漢江流域和今江原道安邊等地。到真興王(公元540年至576年在位)的時候,新羅的疆域已經擴大到包括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整個洛東江流域、中部的漢江流域和今咸鏡南道一帶的廣闊地區。
643年,新羅第一個女王善德王開始和唐朝交往,之後中國儒家思想傳入新羅,同時新羅開始效仿唐朝的律令制度進行改革。新羅和唐朝的聯軍660年滅亡百濟,663年在白村江口擊敗倭軍,668年滅亡高句麗,朝鮮進入了統一新羅時代。
唐朝在百濟故地設置了熊津都督府等5個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平壤設置了安東都護府,下轄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676年唐朝把安東都護府遷到了遼東;735年唐玄宗將浿江(今大同江)以南劃歸新羅所有。新羅首次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
統一後的新羅開始進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後新羅進入鼎盛時期,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同中國、日本等國家的貿易、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780年武烈王死後,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暴亂事件,新羅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農民暴動頻繁出現。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取後高句麗政權,建立高麗王朝,於935年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高句麗
[編輯] 歷史
公元前37年由東扶餘人朱蒙(又作鄒牟王或東明王)所建,起初建都於紇升骨城(今中國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此地在當時名為高句麗縣,於漢武帝前原屬衛滿朝鮮,後來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在當地設置玄菟郡。「高句麗縣」這名稱到底是因為有此縣名才形成國名與民族名,還是因為先有高句麗人的形成才確定該縣名,目前尚有爭論。
朱蒙建國後,沸流國(在今富爾江流域)亦加入高句麗。公元前32年,又發兵征服長白山東南(約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帶)。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滅北沃沮(今圖們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類利)時,因先受東扶餘、鮮卑攻擊,將王城由紇升骨城遷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又開始發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親率兵攻東扶餘(一說由其兒子),殺其王帶素,將來投的萬餘名夫余人安置國內。接著,公元26年又通過兼併蓋馬國(在今朝鮮狼林山脈地區),殺其國王,收其地為郡縣。鄰近的句茶國王同年舉國來降。
公元53年,宮繼位(稱太祖大王,或曰國祖王),隔兩年攻取東沃沮(亦稱南沃沮,在今朝鮮咸鏡南、北道),後又攻取東涉(今朝鮮江原道)一部分地區,拓地至日本海,並迫使夫余稱臣納貢。為佔有人煙稠密、物產富庶的遼東地區,宮及以後諸王對遼東地區擴張,先後受到東漢王朝、公孫氏、曹魏(246年,毌丘儉征高句麗)、慕容氏的多次打擊,有幾次幾瀕臨滅亡。
咸康八年(342年),慕容皝攻高句麗,陷其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並毀之,俘虜五萬餘人回國,高句麗於翌年向燕稱臣。
2007-03-25 14:18:19 補充:
百濟建國傳說《三國史記》及《三國遺事》均記載,溫祚王是高句麗創立者朱蒙之子。朱蒙因受迫害而逃離扶餘,來到了卒本地區,在那裡與當地首領延勃的女兒召西奴結婚,並創立了高句麗王國。當朱蒙在扶餘所生的兒子到達高句麗後,找到了他的親生父親並成為王儲,就是日後的瑠璃王。朱蒙與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認識到瑠璃王繼位後,他們在高句麗將無法立足。
2007-03-25 14:18:27 補充:
因此兩兄弟決定離開高句麗並與他們的追隨者一起向南。聽從追隨者建議,溫祚在慰禮城(現在的首爾)建城,並立國號「十濟」。但是沸流不理睬這個建議,認為臨海而居更好,並在彌鄒忽建城。可是在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難以忍受,與此同時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著。沸流因為無視建議的羞愧而自殺。彌鄒忽的百姓於是搬遷到慰禮城,溫祚也高興地接納了他們並改國號為「百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