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的生活

2007-03-24 8:59 am
邊個係中國第一個尼姑ar?
d尼姑平時要做d乜野ga???
係唔係淨係念經, 打坐修練ga ja???
有冇人可以幫下我呀???

回答 (3)

2007-03-24 9:07 am
✔ 最佳答案
比丘尼,俗稱尼姑,即佛教中出家的女修行人。「尼」在梵語中是指女性,比丘尼在意義上與比丘沒有區別。
比丘是梵語,有三義:其一為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向兩個方面乞求:外向信眾乞求飲食,內向佛陀乞求正法。其二為破惡,就是積極的破除憤怒的惡習。其三為怖魔,就是修行佛法可以跳出三界輪迴,使居住於魔宮的魔王都為之震動恐怖。
按照佛教戒律規定,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請求一位比丘作為自己的『依止師』。這位比丘徵得僧眾同意後,方可收為弟子,為之剃度,並授沙彌戒,此人便成為『沙彌』。沙彌是梵語,義為勤策男,言其當勤受比丘的策勵;又有息慈之義,謂當息惡行慈。依止師對弟子負有教育和贍養的責任。沙彌年滿二十歲時,經過僧侶同意,可由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之授比丘戒,此人便成為比丘。受比丘戒滿五年後,方可以離開依止師,自己單獨修道,遊行各地。沙彌戒和比丘戒都是個別人單獨受,不得集體同受。至於女子出家情形與男子類似,同樣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彌尼戒。至年滿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戒,成為『式叉摩那尼』,義為學法女。至年滿二十歲,先從比丘尼、後從比丘受比丘尼戒。叫做二部受戒,成為比丘尼。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據自願,從師受菩薩戒,但不是必須受的。
漢傳佛教到了唐宋時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項勞役,可以從師受沙彌戒,不必剃髮。等政府規定度僧的時日來到,經過政府的甄別,或經過考試及格,得到許可,給與度牒,並指定僧籍隸屬於某寺院,然後方取得僧人的資格,可以剃度為僧。此後再等機會前往政府許可傳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師也由政府指定。凡是不經政府許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髮的僧尼,沒有寺籍,名為私度,要受到懲罰。到了宋初,年滿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規定被忽視了。常有七八歲的人便受比丘戒。菩薩戒則是隨比丘的自願。
在家人信仰佛教,願意成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優婆塞、優婆夷也要經過一定手續。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條件是受持三歸,就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受持三歸,如是便成為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弟子也可以從師受五戒,便成為五戒優婆塞、優婆夷。自己修學到一定程度後,可以從師受菩薩戒,便成為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受持三歸主要是歸依佛法僧,請師是為了證明。
2007-03-25 2:52 am
邊個係中國第一個尼姑ar?
你自己找找吧。
d尼姑平時要做d乜野ga???
現在的尼姑要做乜?我舉台灣的證嚴上人為例吧。證嚴法師創立佛教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出家後,師承印順導師的為佛教為眾生,因沒錢買花果供佛,故每月抄好一部《法華經》就燃臂供佛,回向眾生。因探病時目睹原住民難產婦人的一灘血,以及三位修女來訪的因緣,促使上人發願以「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精神,建立一個菩薩網,隨處聞聲救苦。之後兩月,在普明寺正式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六位常住眾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三十位信女每人日存下五毛買菜錢,每月集資一千多元,開始從事濟貧救苦的工作。這是1966年的事。
1969年(2月)
在普明寺第一次辦理冬令濟貧發放。由於歲末嚴冬苦寒,有位信眾購置數條毛毯,送來普明寺擬供養常住;上人念及貧困孤老者無依無靠,倍覺淒冷寂寞,遂將之移作濟貧,又添購數十條毛毯,決定辦理冬令救濟。
1972年(9月)
上人因見花東地區普遍貧窮,民眾生病經常捨不得花錢就醫,往往小感冒就延誤成大病,遂在花蓮醫院數位醫護人員支持下,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每周兩次義診施藥,並定期巡迴花東地區舉辦義診。
1973年(10月)
「娜拉」颱風對玉里以南到台東、大武一帶造成慘重災情。上人評估賑災款需要六十萬元,但當時慈濟僅有十幾萬元基金,於是發動全體會員到街頭巷尾去勸募。從實地勘災到募款、籌集物資、造冊發放,皆本諸「尊重生命」的理念出發。
香港的慈濟人會到大陸做,事關香港都沒有什麼的大災難。
1975年
委員才僅五、六十人,然需要長期關懷的照顧戶已多達兩百七十七戶,上人於訪貧時發現照顧戶的居住衛生普遍不佳,亟待清理。花蓮師專明道社五十多位同學響應上人號召,利用假期,為行動不便、或孤苦無依的老人打掃房屋,清潔環境,成為日後慈濟人從事「居家關懷」的重要特色。
香港的慈濟人也在從事這項工作。
1979年
上人於全省聯誼會正式發起籌建一座有六百床規模的綜合醫院。當時僅有委員一百多位,會員還不足一萬人,從八千萬元預算追加到八億元,不僅委員覺得不可思議,外界也不免視如癡人說夢。為了籌募龐大的建院基金,上人必須每月奔波北上,借用委員家裏輪流召開茶會,一為會員開示解惑,同時宣揚慈濟建院理念,讓會員歡喜布施。
1990年
上人於台中新民商工演講,提倡全民環保,上人於是鼓勵聽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
世界各地的慈濟人也在推廣環保,包括香港。
1991年
中國大陸華中華東水患嚴重,上人全面發起災後援助工作,並提出「直接、重點、尊重」以及「不言商、不談政治、不刻意傳教」等理念,成為慈濟國際賑災的原則。
香港慈濟人也會到各地區參與賑災。
1993年
上人秉承佛教「頭目髓腦悉施人」的精神,經過九個多月的評估與求證,確認捐髓可以「救人一命,無損己身」,於是發起骨髓捐贈。九月,在衛生署及各大醫院共同推舉下,慈濟成立「骨髓捐贈資料庫」。
香港人若有需要也可找慈濟的骨髓捐贈資料庫配對骨髓,大陸有人需要時,慈濟人會親自從台灣送骨髓到大陸,當然也包括香港。
1996年
「賀伯」颱風造成全台三十年來最大的水患,慈濟人秉持「跑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在災後半個月共動員上萬人次投入救災工作。上人除呼籲「救山救海」外,並推動「社區志工」理念,將慈濟人依居住地重新編組,以落實「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目標。
香港也落實這個理念。
香港也將會成立一支急難救助組隊。

上人及比丘尼眾每日的生活,早3:30起來,念經,然後接見護法居士,接著就是去訪視貧病孤苦,接著就有不同的人來親見主持,其他尼姑則是做事,諸如打掃做廚房做其他工作或跟上人出去做訪視等,吃飯後,又是做事,到晚時就會有晚課,開示,開會等等,晚十時或十一時才睡吧。

現在出家人的生活已不是從前的山林生活了,吾駛做單單念經禪坐?還有,但不多了。你不去台灣那麼遠,也可到志蓮淨苑走一轉的,那些比丘尼忙到,你要見見都要約時間。再不,你也可到北角愍生講堂看看那些比丘尼的生活吧。
藏傳佛教的比丘尼還要去做工自己賺生活費。

你若想淨係念經, 打坐修練,可到泰國,那裡的比丘尼就無乜地位,只念經,打坐,洗衣煑飯,但食飯就要同貓貓狗狗一齊咯。
2007-03-24 10:54 am
現在的尼姑.我係cd店里的店員,見度有幾個尼姑平時度來度買韓國愛情劇!
參考: 小豬"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54: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4000051KK002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