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用的毒氣主要是芥子毒氣,介紹如下:(抄維基網頁的,請注意)
芥子毒氣,學名二氯二乙硫醚(bis(2-chloroethyl) sulfide),也叫芥子氣,是一種揮發性液體毒劑,屬化學武器中的糜爛性毒劑,中毒後無特效藥。
芥子氣主要通過皮膚或呼吸道侵入肌體,潛伏期2-12小時。它直接損傷組織細胞,對皮膚、粘膜具有糜爛刺激作用:皮膚燒傷,出現紅腫、水皰、潰爛;呼吸道粘膜發炎壞死,出現劇烈咳嗽和濃痰,甚至阻礙呼吸;眼睛出現眼結膜炎,導致紅腫甚至失明;對造血器官也有損傷;多伴有繼發感染。攝入芥子氣會引起嘔吐和腹瀉。有人認為芥子氣還會導致人體發生癌病變。
正常氣候條件下,僅0.2毫克/升的濃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大約有1%的死亡率。
由於使用最多、最為普遍和傷害較大,被稱作「毒劑之王」。
芥子氣的含氮類似物稱為氮芥,毒性比芥子氣小,其衍生物被作為腫瘤化療藥物使用。
簡單來說,芥子毒氣是一種腐蝕性氣體,吸入後會腐蝕氣管及肺部,導致肺部潰爛,肺功能失去,人自然死亡。另外芥子毒氣沾在皮膚上,亦會腐蝕皮膚使之潰爛,造成感染。而當年一戰時的救治方法是,對皮膚受腐蝕者一般用清水清洗皮膚傷口,清除毒氣殘留物之後按創傷傷口方式包紮處理,這種損傷是比較容易救治的。不過如果是吸入的,就要看肺部受腐蝕的情況,一般只能按情況救治,即是沒有生命危險的,就自然會康復,若肺部受損嚴重,就甚麼解藥都救不了,死定的了!所以當年毒氣之恐怖,是一經吸入,就好難是腐蝕損害少的,所以即是死亡率很高,又無法救治!
至於防護用的裝備,一戰時就多數用防毒面罩,即是呼吸輔助器材,主要是過濾吸入的空氣,隔去腐蝕氣體。而因為皮膚受腐蝕,不一定是致命的,所以當年就沒有出過甚麼保護裝備,主要是面罩。
而一戰後,就有設計過芥子毒氣的防護衣,不過就沒有怎樣在戰場上用過,想信是因為此衣物沈重及生產成本高,難於大量派發部隊使用,而二戰亦沒有再用芥子毒氣,所以就更加不會有用到保護衣物的情況,因此許多人都不知有此物。而小弟有幸在一老人家的生活照片中,看到這種防護衣物,亦只此一次,此老人家當年參加過香港民防演習,用過此保護衣,並拍照留念。據稱此衣物非常沈重,是用橡膠為材料製成,因為此仍當時最能抗腐蝕之物料。而從圖片所見,此保護衣如日本武士盔甲,分上下兩截,即上衣及褲子,底為布料,表面為橡膠料,包裹全身,既沈重又活動不靈,不過在當時來說,就好珍貴的救命設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