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的關系?(20分)

2007-03-24 1:20 am
請問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嗎?
為什麼?

回答 (3)

2007-03-24 2:01 am
✔ 最佳答案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傑出的詩人,他比李白年幼十一年之多。有一年,杜甫在洛陽跟他的偶像——李白相遇,這時李白已40多歲,在詩壇上享有盛名。兩人志趣相投,一見如故,很快成了好朋友。

杜甫十分仰慕李白的才華,趁這個機會向李白請教。他們談論詩文,互相切磋,非常投契,並且約會一起遊覽,在途中遇上了另一位詩人高適,三人結伴遊山玩水。

高適有事先行離開,杜甫和李白又繼續暢遊。白天,他們一起漫遊名山大川、飽覽名勝古蹟;晚上又一起飲酒吟詩,暢談心事,喝醉了就共同蓋一張被睡覺。二人感情非常真摯,情同手足。杜甫曾經作詩回憶他與李白這段時期的友情,「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後來,杜甫要去長安,終於要和李白分手。這一別之後,杜甫跟李白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杜甫很懷念與李白的友誼,他作了差不多20首詩,思念這位好朋友。










由此可見佢地係好朋友!!!
參考: web site
2007-03-24 9:47 pm
夢李白二首 杜甫

  死別已吞聲, 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 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 明我長相憶。
  君今在羅網, 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 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 魂返關塞黑。
  落月滿屋梁, 猶疑照顔色。
  水深波浪闊, 無使蛟龍得!
  浮雲終日行, 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 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 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 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 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 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後事。
  
  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貴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遠在北方,只聞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還,憂思拳拳,久而成夢。
  這兩首記夢詩,分別按夢前、夢中、夢後敘寫,依清人仇兆鼇說,兩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層,所謂“一頭兩腳體”。(見《杜少陵集詳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故人吉凶生死的關切;下篇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故人悲慘遭遇的同情。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詩要寫夢,先言別;未言別,先說死,以死別襯托生別,極寫李白流放絕域、久無音訊在詩人心中造成的苦痛。開頭便如陰風驟起,吹來一片彌漫全詩的悲愴氣氛。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不說夢見故人,而說故人入夢;而故人所以入夢,又是有感于詩人的長久思念,寫出李白幻影在夢中倏忽而現的情景,也表現了詩人乍見故人的喜悅和欣慰。但這欣喜只不過一刹那,轉念之間便覺不對了:“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於江南瘴癘之鄉,怎麽就能插翅飛出羅網,千里迢迢來到我身邊呢?聯想世間關於李白下落的種種不祥的傳聞,詩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還是死魂?路遠難測啊!乍見而喜,轉念而疑,繼而生出深深的憂慮和恐懼,詩人對自己夢幻心理的刻畫,是十分細膩逼真的。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夢歸魂去,詩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從江南而來,又星夜自秦州而返,來時要飛越南方青鬱鬱的千里楓林,歸去要渡過秦隴黑沈沈的萬丈關塞,多麽遙遠,多麽艱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個。“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顔色。”在滿屋明晃晃的月光裏面,詩人忽又覺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顔依稀尚在,凝神細辨,才知是一種朦朧的錯覺。相到故人魂魄一路歸去,夜又深,路又遠,江湖之間,風濤險惡,詩人內心祝告著、叮嚀著:“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驚駭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險惡處境的象徵;這惴惴不安的祈禱,體現著詩人對故人命運的殷憂。這裏,用了兩處有關屈原的典故。“魂來楓林青”,出自《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舊說系宋玉爲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龍”一語見於梁吳均《續齊諧記》:東漢初年,有人在長沙見到一個自稱屈原的人,聽他說:“吾嘗見祭甚盛,然爲蛟龍所苦。”通過用典將李白與屈原聯繫起來,不但突出了李白命運的悲劇色彩,而且表示著杜甫對李白的稱許和崇敬。
  上篇所寫是詩人初次夢見李白的情景,此後數夜,又連續出現類似的夢境,於是詩人又有下篇的詠歎。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見浮雲而念遊子,是詩家比興常例,李白也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詩句。天上浮雲終日飄去飄來,天涯故人卻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頻頻前來探訪,使詩人得以聊釋愁懷。“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與上篇“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互相照應,體現著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的情誼。其實,我見君意也好,君明我憶也好,都是詩人推己及人,抒寫自己對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歸”以下六句選取夢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當分手的時候,李白總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訴說:“來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風波叠起,我真怕會沈船呢!”看他走出門去用手搔著頭上白髮的背影,分明是在爲自己壯志不遂而悵恨。“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寫神態;“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是獨白;“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通過動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從各個側面刻畫李白形象,其形可見,其聲可聞,其情可感,枯槁慘澹之狀,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雙關著李白魂魄來去的艱險和他現實處境的惡劣;“出門”二句則抒發了詩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夢中李白的幻影,給詩人的觸動太強太深了,每次醒來,總是愈思愈憤懣,愈想愈不平,終於發爲如下的浩歎:“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高冠華蓋的權貴充斥長安,唯獨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獻身無路,困頓不堪,臨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連自由也失掉了,還有什麽“天網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縱使身後名垂萬古,人已寂寞無知,夫複何用!“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在這沈重的嗟歎之中,寄託著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厚同情,也包含著詩人自己的無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龍說:“次章純是遷謫之慨。爲我耶?爲彼耶?同聲一哭!”(《讀杜心解》)
  《夢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別”發端,下篇以“身後”作結,形成一個首尾完整的結構;兩篇之間,又處處關聯呼應,“逐客無消息”與“遊子久不至”,“明我長相憶”與“情親見君意”,“君今在羅網”與“孰雲網恢恢”,“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與“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等等,都是維繫其間的紐帶。但兩首詩的內容和意境卻頗不相同:從寫“夢”來說,上篇初夢,下篇頻夢;上篇寫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寫清晰真切的形象。從李白來說,上篇寫對他當前處境的關注,下篇寫對他生平遭際的同情;上篇的憂懼之情專爲李白而發,下篇的不平之氣兼含著詩人自身的感慨。總之,兩首記夢詩是分工而又合作,相關而不雷同,全爲至誠至真之文字。




這兩首詩是杜甫在李白流放夜郎後因深切懷念而作。李杜交誼深厚,兩人曾“醉眠秋共被,攜手月同行”,因此,當杜甫得知李白的不幸時,以夢的形式寄託追述了他對李白的同情、懷念,同時對李白的無辜受牽連發出無限的憤慨。
2007-03-24 5:32 am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傑出的詩人,他比李白年幼十一年之多。有一年,杜甫在洛陽跟他的偶像——李白相遇,這時李白已40多歲,在詩壇上享有盛名。兩人志趣相投,一見如故,很快成了好朋友。

杜甫十分仰慕李白的才華,趁這個機會向李白請教。他們談論詩文,互相切磋,非常投契,並且約會一起遊覽,在途中遇上了另一位詩人高適,三人結伴遊山玩水。

高適有事先行離開,杜甫和李白又繼續暢遊。白天,他們一起漫遊名山大川、飽覽名勝古蹟;晚上又一起飲酒吟詩,暢談心事,喝醉了就共同蓋一張被睡覺。二人感情非常真摯,情同手足。杜甫曾經作詩回憶他與李白這段時期的友情,「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後來,杜甫要去長安,終於要和李白分手。這一別之後,杜甫跟李白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杜甫很懷念與李白的友誼,他作了差不多20首詩,思念這位好朋友。

http://www.chinalane.org/peop015/storytree/00000586.html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但自唐代以來,人們多喜將他們並論,更有學者對他們的進行比較……..探討李杜之間的交誼、李杜詩歌思想和藝術之異同。

五十年代,林庚在《詩人李白》認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傾心的詩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詩歌兩方面。李白與杜甫相會游從的半年中,李白影響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們真無愧於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對於政治的警惕性, 對於現實的敏感,乃是時代真實的鏡子。他們的默契也就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發揚。從詩歌藝術上說,也是李白影響杜甫為多:"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前,現存約十首的詩中幾乎都是五律,可見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為主的。"而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後,受到李白七古的影響,後來又"從七古中獲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創造了他自己所獨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們對李杜交誼更為關注,出現了好幾篇論述李杜之交誼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耿元瑞的《有關李杜交遊的幾個問題》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進一步闡述了他對李杜交往和友誼的看法。他說:"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無問題。"而"李白雖然年長十一歲,他對於杜甫也有同樣深厚的感情。""前人愛以現存詩歌的數量來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說杜厚於李,而李薄於杜。那真是皮相的見解。"對於相傳李白所作的《戲贈杜甫》詩,作者認為,"既非嘲誚""戲贈",也不是後人偽作,"那詩親切動人,正表明著李白對於杜甫的深厚的關心。"

八十年代以後,仍然有一些學者論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誼,如李寬的《杜甫與李白的友誼》、葉嘉瑩的《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王輝斌的《李杜初識時地探索》等。葉嘉瑩通過對杜甫《贈李白》一詩的解說,證明李杜相輕之說的決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於外表的相異之下所蘊含的一份生命與心靈上的相通。王輝斌文則對李杜天寶三載前後的行蹤進行考察,認為他們初識的地點不在洛陽而在梁園。

簡單說 ~
玄宗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與杜甫在洛陽初次相見,他們一見傾心,親如兄弟.當時,他們和高適一起同游梁、宋,論談詩文。次年,杜甫到了魯郡,李白也從任城趕來相會,他們同行共眠,求仙訪道,互相酬唱,友情愈加親密。後來,李白赴江東,杜甫回長安,自此以後,沒有見面機會。

他們倆是很好很好的朋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26402.html?fr=qrl3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21: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3000051KK0222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