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傑出的詩人,他比李白年幼十一年之多。有一年,杜甫在洛陽跟他的偶像——李白相遇,這時李白已40多歲,在詩壇上享有盛名。兩人志趣相投,一見如故,很快成了好朋友。
杜甫十分仰慕李白的才華,趁這個機會向李白請教。他們談論詩文,互相切磋,非常投契,並且約會一起遊覽,在途中遇上了另一位詩人高適,三人結伴遊山玩水。
高適有事先行離開,杜甫和李白又繼續暢遊。白天,他們一起漫遊名山大川、飽覽名勝古蹟;晚上又一起飲酒吟詩,暢談心事,喝醉了就共同蓋一張被睡覺。二人感情非常真摯,情同手足。杜甫曾經作詩回憶他與李白這段時期的友情,「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後來,杜甫要去長安,終於要和李白分手。這一別之後,杜甫跟李白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杜甫很懷念與李白的友誼,他作了差不多20首詩,思念這位好朋友。
http://www.chinalane.org/peop015/storytree/00000586.html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但自唐代以來,人們多喜將他們並論,更有學者對他們的進行比較……..探討李杜之間的交誼、李杜詩歌思想和藝術之異同。
五十年代,林庚在《詩人李白》認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傾心的詩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詩歌兩方面。李白與杜甫相會游從的半年中,李白影響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們真無愧於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對於政治的警惕性, 對於現實的敏感,乃是時代真實的鏡子。他們的默契也就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發揚。從詩歌藝術上說,也是李白影響杜甫為多:"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前,現存約十首的詩中幾乎都是五律,可見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為主的。"而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後,受到李白七古的影響,後來又"從七古中獲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創造了他自己所獨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們對李杜交誼更為關注,出現了好幾篇論述李杜之交誼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耿元瑞的《有關李杜交遊的幾個問題》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進一步闡述了他對李杜交往和友誼的看法。他說:"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無問題。"而"李白雖然年長十一歲,他對於杜甫也有同樣深厚的感情。""前人愛以現存詩歌的數量來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說杜厚於李,而李薄於杜。那真是皮相的見解。"對於相傳李白所作的《戲贈杜甫》詩,作者認為,"既非嘲誚""戲贈",也不是後人偽作,"那詩親切動人,正表明著李白對於杜甫的深厚的關心。"
八十年代以後,仍然有一些學者論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誼,如李寬的《杜甫與李白的友誼》、葉嘉瑩的《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王輝斌的《李杜初識時地探索》等。葉嘉瑩通過對杜甫《贈李白》一詩的解說,證明李杜相輕之說的決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於外表的相異之下所蘊含的一份生命與心靈上的相通。王輝斌文則對李杜天寶三載前後的行蹤進行考察,認為他們初識的地點不在洛陽而在梁園。
簡單說 ~
玄宗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與杜甫在洛陽初次相見,他們一見傾心,親如兄弟.當時,他們和高適一起同游梁、宋,論談詩文。次年,杜甫到了魯郡,李白也從任城趕來相會,他們同行共眠,求仙訪道,互相酬唱,友情愈加親密。後來,李白赴江東,杜甫回長安,自此以後,沒有見面機會。
他們倆是很好很好的朋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26402.html?fr=qr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