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生平

2007-03-23 9:14 pm
魯迅的生平,急交功課,快,thx

回答 (7)

2007-03-23 9:15 pm
✔ 最佳答案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歷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紹興17年
少年的魯迅居住在紹興城區。12歲到17歲時,魯迅在紹興的三味書屋學習。童年的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給了魯迅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是之後創作《吶喊》和《彷徨》兩部小說集的素材來源。魯迅13歲那年,祖父因為科舉案下獄,父親重病在床,家道開始衰落。魯迅開始出入於藥店和當鋪,飽受侮辱。16歲時父親病逝。家境更加艱苦。


[編輯] 南京4年
1898年,魯迅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1901年畢業,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編輯] 在日本7年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4年9月魯迅赴日本仙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在是東北大學醫學部)學醫,並與講師藤野嚴九郎結下深刻友誼。他也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魯迅的醫學成績平均分為65.5,作為一個初到的外國留學生已經是不錯的了。因為抱著希望用文學治療中國人的疾病的想法,他於1906年3月從學校退學,回國尊母命與朱安結婚。後又重赴日本研究文藝。1907年曾擬創辦雜誌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外國小說。1909年從日本歸國。


[編輯] 浙江3年
回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等職務。191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寫作)。


[編輯] 在北京,1912年-1926年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簽事。經歷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國民黨、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任教授、北京大學任講師。1918年,他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編輯] 在廈門和廣州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

1927年1月16日,魯迅離開廈門經香港,於19日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並與自己的學生許廣平同居。


[編輯] 上海10年

魯迅1933年為紀念「左聯五烈士」所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手稿)1927年10月他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衝突,這或許是把他定位為自由作家的論據之一。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張春橋進行過論戰。

自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而逝世,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在上海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編輯] 家庭
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

1906年,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國,遵照母親的意見而與28歲的朱安結婚。1927年10月8日,魯迅在廣州與許廣平結婚。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 魯迅有兩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臺灣。他的女兒周璟馨(即魯迅的曾孫女)曾參加臺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並成為熱點人物。


成就
魯迅一生寫了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其中不少為經典之作。小說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代表作有收入《朝花夕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散文詩集《野草》達到一個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魯迅雜文的數量極多,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等。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

魯迅的作品:
魯迅:魯迅全集
論文和講義: 墳(論文集) | 中國小說史略(講義) | 漢文學史綱要(講義)
雜文集:熱風 | 華蓋集 | 華蓋集續編 | 而已集 | 三閒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調集
雜文集:偽自由書 | 準風月談 | 花邊文學 | 且介亭雜文 | 且介亭雜文二集 | 且介亭雜文末編
短篇文集:吶喊(小說集) | 彷徨(小說集)| 野草(散文詩集) | 朝花夕拾(回憶錄集) | 故事新編(小說集)
詩文集: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遺
其他:集外集拾遺補篇 | 古籍序跋集 | 譯文序跋集 | 兩地書 | 日記
參考: ME!
2007-03-25 8:51 pm
你自問自答?
2007-03-23 9:22 pm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2007-03-23 9:21 pm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歷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1 生平
1.1 紹興17年
1.2 南京4年
1.3 在日本7年
1.4 浙江3年
1.5 在北京,1912年-1926年
1.6 在廈門和廣州
1.7 上海10年
2 家庭
3 成就
4 評價
5 魯迅曾用筆名
6 主要作品
7 紀念
7.1 紀念地
7.2 紀念郵票
7.3 其他
8 參見
9 相關參考
生平
請參見魯迅年表 魯迅的遷居路線大致為:紹興—南京—日本仙台—日本東京-紹興-北平—廈門—廣州—上海。
紹興17年
少年的魯迅居住在紹興城區。12歲到17歲時,魯迅在紹興的三味書屋學習。童年的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給了魯迅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是之後創作《吶喊》和《彷徨》兩部小說集的素材來源。魯迅13歲那年,祖父因為科舉案下獄,父親重病在床,家道開始衰落。魯迅開始出入於藥店和當鋪,飽受侮辱。16歲時父親病逝。家境更加艱苦。
南京4年
1898年,魯迅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1901年畢業,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在日本7年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
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4年9月魯迅赴日本仙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在是東北大學醫學部)學醫,並與講師藤野嚴九郎結下深刻友誼。他也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魯迅的醫學成績平均分為65.5,作為一個初到的外國留學生已經是不錯的了。因為抱著希望用文學治療中國人的疾病的想法,他於1906年3月從學校退學,回國尊母命與朱安結婚。後又重赴日本研究文藝。1907年曾擬創辦雜誌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外國小說。1909年從日本歸國。
浙江3年
回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等職務。191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寫作)。
在北京,1912年-1926年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簽事。經歷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國民黨、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任教授、北京大學任講師。1918年,他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在廈門和廣州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
1927年1月16日,魯迅離開廈門經香港,於19日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並與自己的學生許廣平同居。
上海10年
魯迅1933年為紀念「左聯五烈士」所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手稿)
1927年10月他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衝突,這或許是把他定位為自由作家的論據之一。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張春橋進行過論戰。
自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而逝世,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在上海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家庭
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
1906年,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國,遵照母親的意見而與28歲的朱安結婚。1927年10月8日,魯迅在廣州與許廣平結婚。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 魯迅有兩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臺灣。他的女兒周璟馨(即魯迅的曾孫女)曾參加臺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並成為熱點人物。
成就
魯迅一生寫了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其中不少為經典之作。小說代表作有《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小說集有《吶喊》、《彷徨》等,散文代表作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雜文的數量極多,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等。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
2007-03-23 9:21 pm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歷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生平
請參見魯迅年表 魯迅的遷居路線大致為:紹興—南京—日本仙台—日本東京-紹興-北平—廈門—廣州—上海。
紹興17年
少年的魯迅居住在紹興城區。12歲到17歲時,魯迅在紹興的三味書屋學習。童年的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給了魯迅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是之後創作《吶喊》和《彷徨》兩部小說集的素材來源。魯迅13歲那年,祖父因為科舉案下獄,父親重病在床,家道開始衰落。魯迅開始出入於藥店和當鋪,飽受侮辱。16歲時父親病逝。家境更加艱苦。
南京4年
1898年,魯迅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1901年畢業,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在日本7年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笔记,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
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4年9月魯迅赴日本仙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在是東北大學醫學部)學醫,並與講師藤野嚴九郎結下深刻友誼。他也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魯迅的醫學成績平均分為65.5,作為一個初到的外國留學生已經是不錯的了。因為抱著希望用文學治療中國人的疾病的想法,他於1906年3月從學校退學,回國尊母命與朱安結婚。後又重赴日本研究文藝。1907年曾擬創辦雜誌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外國小說。1909年從日本歸國。
浙江3年
回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等職務。191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寫作)。
在北京,1912年-1926年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簽事。經歷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國民黨、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任教授、北京大學任講師。1918年,他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在廈門和廣州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
1927年1月16日,魯迅離開廈門經香港,於19日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並與自己的學生許廣平同居。
上海10年
鲁迅1933年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所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手稿)
魯迅1933年為紀念「左聯五烈士」所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手稿)
1927年10月他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衝突,這或許是把他定位為自由作家的論據之一。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張春橋進行過論戰。
自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而逝世,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在上海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家庭
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
1906年,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國,遵照母親的意見而與28歲的朱安結婚。1927年10月8日,魯迅在廣州與許廣平結婚。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 魯迅有兩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臺灣。他的女兒周璟馨(即魯迅的曾孫女)曾參加臺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並成為熱點人物。
成就
魯迅一生寫了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其中不少為經典之作。小說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代表作有收入《朝花夕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散文詩集《野草》達到一個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魯迅雜文的數量極多,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等。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
評價
鲁迅1930年照于上海
魯迅1930年照於上海
魯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在文學上的卓越貢獻,已被文學界與普通民眾所公認,他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他的小說倍受推崇,散文詩《野草》被認為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顛峰之作。但在反映其政治傾向的許多雜文思想價值上頗受爭議,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他也是現代中國大陸很多民族主義者的膜拜對象。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他在中國大陸是一位受意識形態保護的作家。現在大陸學術界對他的評論已經自由化。
毛澤東早在延安時期在《新民主主義論》對魯迅有高度評價,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僕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並將中共在延安創辦的文學院取名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雖然在共產黨掌權後,魯迅的形象被嚴重政治化,其文學地位也因政治需要被權力集團高度肯定,但是據2001年出版的周海嬰著《魯迅與我七十年》記載,1957年毛澤東在回答羅稷南的問題時表示,如果魯迅仍然活著,「以我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里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
兩岸政府對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錢理群、李歐梵、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
魯迅曾用筆名
干凡、飛迅、直庚、樹俟、獨洛、敖隼、旁斡預、L.S.、丁璫、丁萌、士繇、E.L.、及鋒、之達、子明、豐瑜、元艮、元期、不堂、中頭、中拉、長庚、公汗、風聲、巴人、龍剛、且介、且文、史賚、史癖、白舌、白道、令飛、飛斐、冬華、樂文、樂賁、樂雯、品音、記者、動軒、仲度、華圉、自樹、許遐、許霞、迅行、葦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銘、譯者、張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羅憮、佩韋、周樹、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繼、茹蓴、樹人、候堂、獨立、姜珂、洛文、神飛、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曉角、翁隼、唐俟、旅隼、朔爾、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於、黃棘、夢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靈、康郁、隋文、越丁、越山、越僑、越容、楮冠、魯迅、尊古、游光、遐觀、編者、虞明、豫才、燕客、霍沖、孺牛、小孩子、豐之余、韋士繇、鄧當世、白在宣、華約瑟、齊物論、杜德機、何家干、何家斡、即魯迅、張承祿、張祿如、周玉才、周動軒、周樹人、周樟壽、周豫才、宓子章、趙令儀、某生者、倪朔爾、欒廷石、唐豐瑜、唐元期、黃凱音、戛劍生、康伯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編輯者、編纂者、纂述者、ELEF、旅滬記者、宴之教者、楮冠病叟、中國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譯文社同人、鐵木藝術社、旅滬一記者、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閒書屋。

主要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十六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迅全集 十六卷
魯迅:魯迅全集
論文和講義:墳(論文集) | 中國小說史略(講義) | 漢文學史綱要(講義)
雜文集:熱風 | 華蓋集 | 華蓋集續編 | 而已集 | 三閒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調集
雜文集:偽自由書 | 準風月談 | 花邊文學 | 且介亭雜文 | 且介亭雜文二集 | 且介亭雜文末編
短篇文集:吶喊(小說集) | 彷徨(小說集)| 野草(散文詩集) | 朝花夕拾(回憶錄集) | 故事新編(小說集)
詩文集: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遺
其他:集外集拾遺補篇 | 古籍序跋集 | 譯文序跋集 | 兩地書 | 日記
紀念
北京鲁迅纪念馆中的雕像
北京魯迅紀念館中的雕像
鲁迅墓
魯迅墓
紀念魯迅的方式通常以紀念地、發行紀念品以及舉行各種公開紀念活動為主。

參見
* 狂人日記
* 孔乙己
* 魯迅故居
* 魯迅紀念館
* 吶喊
2007-03-23 9:20 pm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他出生在封建統治日益腐朽、中華民族飽受屈辱的年代,年輕時相信醫學救國,曾東渡日本學醫。後來,他改變了想法,認為拯救民族的靈魂更為緊迫,於是棄醫從文。魯迅在辛亥革命前夕出現在思想文化戰線,成為文化新軍的旗手。他在小說、雜文、散文等諸多領域都有嶄新的建樹,作品思想深邃,為中國現代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為了弘揚魯迅的文化業績,中國大陸以培養青年作家為宗旨的文學院就是以他命名的,中國作家協會設有以魯迅命名的大型文學獎,而北京、上海、紹興、廣州等魯迅生活過的城市也都設有紀念機構。魯迅一生交往的人很多,僅見於《魯迅日記》的,就多達1950人,他們跟魯迅的關係大體可以分為五種類型。以沫相濡、終生友好的,如許壽裳;涇渭分明、截然對立的,如章士釗;友好中有批評、批評時仍友好的,如劉半農;先衝突後締交的,如魏建功;先友善後破裂的,如錢玄同。魯火花,催生了不少垂範後世的名作,如《憶劉半農君》、《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等。

迅跟流品不同的同時代人為友為敵,或疏或親,在交會和碰撞中迸發出燦爛的性格
參考: Web and history book
2007-03-23 9:17 pm
生平

魯迅,姓周,本名樟壽,字豫山,這是他的祖父所 取的,後來因為同窗開玩笑,叫他作「雨傘」才稟命於祖父,改了一字曰豫才。及往南京,易名樹人。



童年
他幼年曾居於紹興,故在往後的作品中,大多數取材自家鄉紹興。他的父親死得很早,病得又很久,這對魯迅的幼年心理,影響很大。魯迅曾入三味書屋讀書,後來他的父親死了,家境實在困難,唯有進入水師學堂,認識到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等八股文以外的學問。


在少年時又轉入江南陸師所附設之路學堂。在二十二歲卒業後,往日本留學,那時,他以餘暇讀哲學及文藝名著,關心人性及國民性問題。他在日本學醫的原因有幾個:一; 恨中醫延誤了他父親的病。二;知日本明治維新 大半發端於西醫的事實。三;他要救濟中國女子的小腳。又據孫伏園說:為了少年時代牙痛的難受。導致他棄醫從文的原因,因有一次看日俄戰爭的影片,有給俄軍打聽消息的中國人,被日軍查獲處刑,周圍還站一些中國人在呆看。這給他一個很大的刺激!這令他體會到只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不行的。故此,他放棄學醫,開始從事文藝研究工作,這次他利用文藝來喚醒中國人民,去爭取獨立與自由。其間曾與友人合辦雜誌,可惜失敗了。後來因弟周作人結婚,費用增多,故此不能不去謀事,乃到杭州任教,那時更試寫第一篇小說:「懷舊」,諷刺當時的革命,頗近於後來的「阿Q正傳」。






 



中年

 
他的小說多數在中年完成的,如「明天」、「一件小事」、「頭髮的故事」和「風波」等,後來都收在「吶喊」小說集中。在五四運動後,魯迅在「新青年」中發表他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另外,又陸續發表「孔乙己」、「藥」,又在其他物發表了「故鄉」、「阿Q正傳」、「祝福」、「傷逝」等作品。全部都是諷刺時弊的作品,他曾說過他的一部份小說「取材於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



老年

 
魯迅自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都在上海定居,自一九三二年開始,他的肺結核愈見嚴重,他本來心念北京,可惜那時華北的政治氣氛緊張,不能北上了,故惟有留在上海了。魯迅晚年時,中國的政局相當混亂,但這時卻是他創作慾最旺盛的時期,魯迅晚年的散文集及雜文,可稱得上量多質優。魯迅曾有一篇以「死」為題的雜感文,在完成後的一個半月,他就真的死了,享年五十六歲。

 


魯迅的婚姻、家庭與工作







魯迅的工作—

魯迅自五四運動後,在中國文壇的活動,才漸漸積極起來昋。他感到:中國政治的黑暗,人民大衆的愚昧無知,對封建傳統之根深柢固,他準備他在日本求學時憧憬著的診醫計劃,於是他便在《青年報》上發表出好似匕首的鋒利的短評,

向四面八方出去……

【一九三二年魯迅在北京師范大學講】

先生的工作,可用四個字來包括:勤苦忠誠。

先生專心致力文藝,前後共有二十年,在此二十年中,爲了生活關係,要上機關辦公,要到學校教課,有時又為政治環境所限,像民國十五年張作霖入關,還得躲避麻煩。殆可以說:先生能安心工作的時間,實在很少。但就是此很少的時間,先生也盡量利用。而大部分工作的完成,又是在一天精力疲勞後的夜間。曾記民國十五年前在北平,大抵上半天教課,下半天赴辦公室。或者是上半天赴辦公室,下半天教課。以後在廈大與中山大,先生雖僅 只在學校,但無論廈大與中山大,先生又是一絲不苟的人,對於所負的責任,向不馬虎,只要是他承認讓所擔任的的職務,末有不想辦好的。因此,在這一段落,先生白天還是很少有時間,專弄文藝工作。待十七年到上海後,先生才決心遲謝了這一切大學校聘書。可以說:中國文壇的重心是在上海。在先生到上海不久,訪問者便紛至沓來。

此乃其勤苦。

另外先生對於文壇的動向極關心,所以對於自己所擔任的工作,便格外謹慎了。據先生自己講:《野草》中的《過客》一篇,在他腦筋中醞釀了將近十年。但因想不出合適的表現形式,所以總是遷延著,結果雖然寫出了,但先生對於那樣的表現手法,還沒有感覺到十分滿意,這可看出,魯迅先生對工作的忠實與認真。

此乃其忠誠。



 






魯迅的為人生


魯迅曾到日本留學醫術,以便回國後救治象他父親那樣被誤的病人,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同時通過西方醫學促進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但後來由於事實的刺激,使他改變了當初的志願。


認為「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第一要著的是「通過文藝改變國人的精神」。


他認為文藝要為人生,即「啟人智而開發其性靈」,改變他們的精神,使他們罷脫愚昧、麻木、落後、保守的狀態。


此外,他亦認為文藝該以〝偉大壯麗之筆〞,美善吾之性情,崇大吾人之理想。


 

魯迅的立人思想


魯迅在留日時期的政治思想有三個主要內容:


1)徹底反侵略,即反對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也反對一切的民族之間的侵略

2)支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民族主義革命綱領。

3)獨具卓見地提出「立人」為救中國的主張。當中立人為魯迅思想的核心,貫穿於其他方面。

 


魯迅指出:誠若為今立計,所當稽求既往,相度方來,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人既發揚踢掉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事抱枝拾葉,徒金國會立之雲乎?外之既不后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人生意義,致之深處,則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於天下,更有何於膚淺凡庸之事物哉?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假如不是,稿喪且不俟夫一世。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9: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3000051KK011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