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送杜少府1 之任2 蜀州3 王勃
城闕4輔三秦5,風煙6望五津7。與君離別意,同是
宦遊人8。海內9存知己10,天涯11若比鄰12。無13為
在歧路14,兒女15共霑巾16。
一 作者簡介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唐朝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
縣)人。少有「神童」之稱,博學多才。十四歲應舉及第,授朝散
郎,做過幾任小官。後獲罪革職,他的父親受連累,被貶南方邊遠
之地。王勃渡海探親,溺水受驚而死。王勃既能寫詩又會作文,與
同時的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後人稱他們為「初唐四傑」。四
傑之中,王勃才氣最高,成就最大,是四傑之冠。
二 背景資料
這是一篇送別的作品。當時王勃在長安任官,他的杜姓友人要
從長安到偏遠的蜀州做官。摯友離別,難免依依不捨,詩人卻將傷
感化為豪情,表現了他不平凡的胸懷抱負。
三 注釋
1. 杜少府:姓名不詳。少府,唐人對縣尉(縣令的副職)的稱謂。
2. 之任:上任,就職。之字此作動詞「去」字解。
3. 蜀州:泛指蜀地,今屬四川省。
4. 城闕:這裏是指唐代都城長安。
闕:宮門前的望樓,是古代都城的標誌。
5. 輔三秦:以三秦為輔。這句是說作者和姓杜的友人當時所處之
地,為三秦地區護衛的長安城。
輔:護持,夾輔。本句應作「城闕三秦輔」,但為押韻,故
將輔字放在「三秦」之前。
三秦:指今陝西省一帶。這裏古時屬秦國,項羽滅秦以後,
曾分其地為雍、塞、翟三國,故稱三秦。
6. 風煙:煙霧迷離的樣子。
7. 五津:長江流經蜀中的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江道津、涉頭
津、江南津五個渡口,這裏是指杜少府將要去的蜀地。
8. 宦遊人:在異鄉做官的人。
9. 海內:四海之內。
10. 知己:彼此相知而情誼深厚的朋友。
11. 天涯:天邊,指極其遙遠的地方。
12. 比鄰:近鄰。
比:○粵[備],[bei6];○漢[bi]。古時五家相連為「比」。
13. 無為:不要。
14. 歧路:有岔道的路。指兩人分別的地方。
15. 兒女:喻年青夫婦,離別時依戀不捨,抱頭飲泣。
16. 霑巾:「霑」通「沾」。淚水沾濕手巾。
四 賞析重點
這首詩一掃送別詩中常見的傷感意味,作者以昂揚的姿態面對
與友人的分離。詩中既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深厚情誼,又反映出他
曠達的精神和胸襟。
友人赴任之前,作者以詩相贈,訴說離情。他們身處的長安由
三秦地區護衛,遙望友人將要赴任的蜀州,極目遠望,也只見風
煙杳渺而已。今番離別固然令人傷感,但大家都是早已離開自己的
家鄉,到異地做官,如今友人到蜀州上任,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
因此不必過份悲傷。只要彼此心意相通,雖然天各一方,也會像近
鄰一般。詩人勸勉友人應當灑脫一點,不必像別離的年青夫婦一樣,
悲哭至讓淚水沾濕手巾。
詩的第一、二句以簡淨的語言點出與離別相關的地點。「城闕輔
三秦」,說明送別的地點是在宮闕巍峨、三秦護衛的長安都城。「風
煙望五津」,指出摯友要去的地方。「風煙」二字寫出蜀州偏遠,滿
眼風塵煙霧,難以望見。此處「望」字正將相隔千里的長安、蜀州
兩地指出。第三、四句由眼前的景物轉到友人和自己身上。「同是宦
遊人」點出客中送客的特殊處境。二人都是離鄉別井在他鄉作客,
此時面對的只是彼此的分離,無所謂主客之分,所以不必以離人自
居,這就為下文的感情抒寫奠下了基調。第五、六句「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緊扣同在天涯的境況落筆,抒寫友情,鼓舞人心。由
於二人的感情真摰、深厚,自能心意相通,超越空間的距離,克服
一切障礙。因此,最後兩句的感情抒發,可謂水到渠成。「歧路」一
語含有雙關的意味,這既是指分別時的岔路,又暗指人生的困難。
臨別不可有兒女之態,既寫出了詩人在送別友人時的深厚情誼,又
顯示了作者的廣闊胸襟與豪邁氣概。
詩的首三句都是對偶的。首聯用了嚴整的工對,平仄和詞性都
相對,「城闕」和「風煙」、「秦」和「津」是名詞相對,而且門類相
同;「輔」和「望」是動詞相對;「三」和「五」是數詞相對。第二
聯改用流水對,除了詞語對偶工整,前後兩個詩句的意思亦要連貫,
似對非對,以免呆板。第三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
海,萬里猶比鄰」二句蛻化而來,而用詞和藝術意境更勝前人,成
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最後一聯語重心長,作為全詩的結尾,顯出深
厚的友情,又不落俗套。這是一首各方面都已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
起承轉合,章法井然。
【跟進活動】
試寫出王勃和友人送別時的對話,然後作角色扮演。
【想一想】
1. 若你的親友或同學要與你分別,
( i ) 你會跟他們說些甚麼?
( ii ) 你會送甚麼給他們?
( iii ) 你將會用什麼方法來維繫彼此的情誼?
2. 許多人在送好朋友往外國時,會看朋友乘坐的飛機越飛越
遠,甚至飛機已飛入雲霄仍定睛看遠方。為甚麼他們會有這
種表現呢?試說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