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離島)
大嶼山石壁石刻-香港大多數古代石刻都瀕臨海濱,石壁石刻卻離開海岸約三百米。相信此處昔日也是海邊,其後海岸變遷始成今日之地貌。石刻紋飾由正方及圓形幾何紋構成,與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極相似。故此或可推斷,這石刻大約是青銅時代,即約三千年前,由本區先民所刻鑿。
蒲台島石刻-一直以來,漁民都流傳說蒲台島上有數組石刻。終於在六十年代,在該島的南端發現了一組石刻。該石刻分左右兩部分,石刻由一條闊七十厘米的石縫分隔。紋飾各異,左邊的一組狀似東涌炮台在清代稱為東涌所城,為大鵬右營的水師總部。炮台入口之大嶼山東涌炮台-東涌炮台在清代稱為東涌所城,為大鵬右營的水師總部。炮台入口之花崗石額刻有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字樣,當為建造年代。自新界在一八九八年租借給英國,清兵自炮台撤退後,炮台先用作警署,後用作華英中學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及東涌公立學校。
大嶼山分流炮台 -分流炮台位於大嶼山西南端,俯瞰來往珠江的航道。《澳門記略》載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時大嶼山「兩山各設炮台」,分流炮台該為其中之一。炮台長約四十六米,闊二十一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炮台曾遭海盜所據,及至一八一○年間,海盜先後向清廷投降,炮台才再恢復戍守。估計至一八九八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
長洲石刻 -炮台在一九八五年完成初步修繕工程,一九九○年再進行大規模修葺,並改善附近的環境與設施。
一九七○年,即發現大浪灣石刻的同年,一位地質學家亦發現了長洲石刻。它位於連島沙洲的東南部,即華威酒店對下。石刻上的兩組紋飾均由數條曲線環繞著小凹槽構成。其中一組紋飾在發現時尚未完全暴露,經清理泥土後方展現全貌。
這圈未經琢磨的石塊,似是刻意堆疊,形成一組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石塊排列有序,正好說明人工砌築的痕蹟。用大塊石頭堆疊成形形式式的結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文化特徵之一,分佈範圍遍及世界各地;分流的石圓環,很可能也屬這類結構。相類的巨石結構,在中國也有發現;香港出土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文物既然十分豐富,石圓環的發現,當非偶然。堆疊石圓環的目的已無法稽考,但大抵與祭祀儀式有關。
大嶼山分流石圓環-這圈未經琢磨的石塊,似是刻意堆疊,形成一組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石塊排列有序,正好說明人工砌築的痕蹟。用大塊石頭堆疊成形形式式的結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文化特徵之一,分佈範圍遍及世界各地;分流的石圓環,很可能也屬這類結構。相類的巨石結構,在中國也有發現;香港出土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文物既然十分豐富,石圓環的發現,當非偶然。堆疊石圓環的目的已無法稽考,但大抵與祭祀儀式有關。
橫瀾島橫瀾燈塔-香港橫瀾島的橫瀾燈塔於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宣布為法定古蹟。橫瀾燈塔於一八九三年開始投入服務,是香港現存五座戰前燈塔的其中一座。香港商貿發達,早在一八四一年前已是一個商港。當時政府和商界人士均認為需要在港口沿岸設置輔航照明設施。現今尚存的戰前燈塔共有五座,分別位於青洲(兩座)、橫瀾島、燈籠洲及鶴咀。
橫瀾燈塔當時設有一座先進訊號燈,以石油為燃料,其旋轉的照明儀器則浮於水銀上。橫瀾燈塔最初由上海的中國海關管理。隨新界於一八九八年租借予英國後,燈塔於一九○一年一月一日交由香港政府接管及操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橫瀾燈塔遭嚴重破壞,修葺工程於一九四五年展開。自一九八九年八月起,燈塔已自動化而毋須人手操作。橫瀾燈塔不單負起導航任務,也是利用為收集本港東面氣象資料的地方,所收集的資料會送往香港天文台分析使用。該座燈塔現由海事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