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

2007-03-23 2:25 am
聖人誨人,曰好古,曰好學。今動以講學為迂闊,且以為宋人之惡習,不知聖人已以學之不講為憂,則講學豈足為世病?今世之通患,在士大夫不說學,而其害遂中於人心,國本殊堪隱憂。

憶余掌南浦講席,邑中士大夫尚講究讀書,院中諸生,日以詩文相質證。今相隔三十年,風俗日偷,而可與言者日鮮也。癸卯夏間,蘇廷尉過浦,寓居城外數日,嘗語余曰:「余日夕往返不下六七次,而從無一入耳之書聲,何也?」余告以浦人近不務讀書,同與浩歎。因憶司馬溫公過餘慶寺,寺中父老請曰:「先生學碩官高,名被遐邇,常與諸生講書,村老惜不及聽,今幸相遇,願得聞其略。」公即取《孝經》講之。既已,復前曰:「自《天子章》以下各有《毛詩》二句,此獨無,何也?」公默然謝曰:「生平慮不及此,當思所以奉答。」父老出,語人曰:「吾今日難倒溫公矣,不知公後日果何以答也。」似此佳話,今日不但無此人,亦無此事矣。

回答 (1)

2007-03-23 4:40 am
✔ 最佳答案
先賢教育後人,一要研究歷史,二要勤奮學習。如今動則把講學當作迂腐,把它當作是宋人留下的惡習,殊不知先賢是反對學而不講的,那麽講學又怎麽會成了當今社會的詬病呢? 當今社會通病就是有學問的先生不喜歡講學,它的危害已深入人心,國家的根基也有隱隱的憂患。

回憶起我在南浦講學的時候,那時候有知識的的人還盛行講學,他的學生們在院子裏經常研討詩文,而僅僅過了30多年,那樣的風氣日益衰減,能夠以詩文論證的便更少了。癸卯年的一個夏日裏,蘇廷尉來到南浦,在城外住了數日,對我說,我從早上到傍晚在城裏外來回不少於六七次,爲什麽沒有聽到一點的講學讀書聲呢?我便告訴他現在這裏的人已經不喜歡讀書了,說罷和他一起感慨。我又想起了司馬溫先生過余慶寺的時候,寺裏的長老說:“先生學問好,官職高,遠近聞名,常和別人講學,可惜我們沒有聽過,今天和你相逢了,想讓聽您給我們講一講。於是司馬先生馬上拿出《孝經》講了起來。講完之後,長老對他說,:“從《天下章》之後都有您的評論詩,爲什麽這裏沒有呢?”司馬先生對他言謝,說:“我還沒有思考到這裏,當想好之後再告訴您!”長老出來之後,對別人說,:“我今天難倒了司馬溫先生,不知道以後他思考出結果來了怎麽回答我。”像這樣的佳話,在今天不僅沒有像他們這樣的人,也不會再有這樣的事發生了!


收錄日期: 2021-04-16 16:34: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2000051KK027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