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朱子說得好:「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在的話講: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便是敬。(國編本國中國文課本第六冊第十三課)請問空格中應該填以下哪個字?(A)物(B)騖(C)務(D)鶩。
全國卅萬名國三同學注意,如果明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國文科出現這個題目,你要回答的是「鶩」,而不是「騖」,因為國編本第六冊第十三課第八十頁已經做了修正。
不知多少年來,國人約定俗成的「心無旁騖」成語,教育部決定翻案,在即將修訂的「國語辭典簡編本」中,更正為「心無旁鶩」。根據教育部國語會解釋,「鶩」,本是鳥,如鴨子之類。「騖」為駕馬奔馳之意。
孟子告子上第九章云:「‥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這「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就是不能專心,也就是「旁鶩」典故的由來。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偉泰表示,宋史陳顥傳中有一段話:「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足無成焉。」由此可得,「好高騖遠」的「騖」,是動詞,是追求的意思;「心無旁鶩」的「鶩」是名詞,是鳥類的意思。不過現在大家約定俗成,都混著用。
國編本國中國文課本第六冊第十三課是梁啟超所寫的「敬業與樂業」,節選自「飲冰室合集」。課文指出,「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鶩,便是敬。」 早先的課文,「鶩」都寫作「騖」;但經國語會考證後,國編館自九十一年版的教科書中做了修正。但課文注釋第十條:「主一無適便是敬:意志專注,心無旁騖,就是敬。」其中心無旁鶩的「鶩」誤用為「騖」。
國編館官員表示,梁啟超「飲冰室全集」的原文究竟是用「鶩」還是「騖」,他們也不清楚。但既經考證,就應改為「鶩」。注釋中的「心無旁騖」也將修正為「心無旁鶩」。
不過今後,民間及政府的各種出版品,以及電腦文書處理中的詞庫,可能也會出現困擾,不知該繼續採用約定俗成的「心無旁騖」,還是要修正為「心無旁鶩」?總之,中文的學問真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