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

2007-03-22 7:59 pm
安史之亂乃唐代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你贊同嗎?試抒發你的意見。(800-1000字)

回答 (1)

2007-03-22 8:06 pm
✔ 最佳答案
1. 唐安史之亂產生的背景\原因:

唐玄宗在位40餘年,初時革弊圖治,開創開元盛況;但隨著經濟富裕和社會安定,驕侈日甚,疏於理政,終致爆發安史之亂。以下試述安史之亂產生的背景(原因):

1. 玄宗荒政
從開元末年起,玄宗勵精圖治的精神日漸鬆懈,耽於逸樂,寵愛楊貴妃,一切政事,內則委於宦官高力士,外則委於佞臣李林甫﹑楊國忠,以致朝政日非。

2. 民生困苦
開元年間,由於人口急增,土地分配不足,以致均田制逐漸受到破壞。此外,官僚地主大量侵佔田地,又使土地兼併和貧富懸殊的問題日趨嚴重,人心思變。

3. 藩鎮坐大
玄宗初年,為鎮撫四夷,在邊防要地,設置十大兵鎮,由節度使兼管軍事﹑政治﹑財政大權,共擁兵50餘萬,以致外重內輕,終成後患。

4. 兵制敗壞
唐初本設府兵制,但天下昇平日久,府兵制開始敗壞。玄宗時,因徵調府兵鎮守邊境困難,改行募兵制,將得專兵,軍隊漸成私人所有,而京師只設騎12萬,府兵則淪為次等的地方部隊,中央和地方防衛力弱,遂予安祿山可乘之機。

5. 重用胡人
玄宗時,李林甫為保相位,杜絕邊將入相,以胡人善戰為理由,說服玄宗大量任用胡人為邊將和節度使,邊地漸形成一胡人集團,胡人坐大,嚴重威脅中央。

6. 素有異志
安祿山本為營州雜胡,為人狡詐,深得玄宗寵信,身兼平盧﹑范陽﹑河東3鎮節度使而14年不調,勢力強大,擁兵18萬,遂生異志。

7. 將相不和
宰相楊國忠恐安祿山勢大不利於己,屢次向玄宗指出安祿山有叛唐之心,且刻意安排胡將哥舒翰為節度使,對付安祿山。安祿山遂藉口誅楊國忠,起兵叛唐。

唐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與親信部將史思明,以討楊國忠為名,爆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前後持續8年,對唐室的影響既深且鉅。  

~~~~~~~~~~~~~~~~~~~~~~~~~~~~~~~~~~~~~~~~~~~

2. 唐安史之亂的經過:

唐玄宗在位40餘年,初時革弊圖治,開創開元盛況;但隨著經濟富裕和社會安定,驕侈日甚,疏於理政,終致爆發安史之亂。以下試述安史之亂產生的經過:


1. 范陽起兵
安祿山為營州雜胡,為人狡獪多機詐,得玄宗寵眷,領平盧﹑范陽﹑河東3鎮節度使,擁兵10餘萬,歷14年而不調。天寶14年,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起兵叛唐,由范陽南下不足兩月,陷洛陽。次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燕。不久,潼關破,玄宗倉惶逃奔入蜀。

2. 肅宗即位
玄宗往蜀途中,至馬嵬驛,軍事譁變,楊國忠和楊貴妃被殺;太子李亨奔赴靈武,被擁立為肅宗,玄宗為太上皇。當時郭子儀﹑李光弼等諸路兵漸集,共拒安史亂軍,而顏真卿﹑張巡﹑許遠等亦阻遏了江淮賊勢,局面稍穩。肅宗決向回紇借兵,郭子儀等得回紇之助,收復洛陽﹑長安。

3. 安史內訌
唐之氣勢復盛,適逢安史內部分裂,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後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立,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直至代宗廣德元年(公元673年),部將李懷仙﹑田承嗣先後降唐,史朝義兵敗自縊,安史之亂始平。

安史之亂前後8年,是唐室由盛而衰的轉捩點,經過這場變亂,唐室內憂外患接踵而來。

~~~~~~~~~~~~~~~~~~~~~~~~~~~~~~~~~~~~~~~~~~~

3. 唐安史之亂的影響:(分政治﹑經濟﹑社會﹑國防四項)

唐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與親信部將史思明,以討楊國忠為名,爆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前後持續8年,對唐室的影響既深且鉅,現分述如下:

政治方面(第1-3點)

1.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期間,為削弱安史力量,封降將為節度使,以為籠絡。安史亂後,唐室又採姑息政策,大封平亂功臣為藩鎮,全國藩鎮多達牽40多個。節度使擁有轄境內之軍﹑政﹑財大權,其後更自相世襲,割據一方,形成外重內輕之局。藩鎮間或聯合抵抗中央,或互相兼併,戰亂頻仍,唐室為應付藩鎮,不斷增加軍費,至使國庫空虛,加速唐室衰亡。最後,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篡唐自立。

2. 宦官專權
安史亂時,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在靈武即位有功,因此肅宗倚為親信,出掌中央禁軍,復更得參與軍政要務,開宦官控制禁軍之先例。日後宦權不斷擴大,專擅朝政,勾結藩鎮,操縱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廢立,由是朝政日壞。唐末朱全忠領兵入京盡殺宦官,百年宦禍始平,但唐亦為其所篡。

3. 國威蕩然
安史亂時,唐因兵力薄弱,遂向回紇借兵以助平亂,回紇恃功掠奪邊境,令國威蕩然。自此吐蕃﹑南詔﹑契丹等乘機入侵,擾邊不絕,唐國力日衰。


經濟方面(第4-7點)

4. 破壞稅制
由於戰亂,戶籍散佚,人口流徙,(亂後六年,天下戶口減4/5,人口減2/3)租庸調制無法實行,加上藩鎮跋扈不遜,貢賦大多不上繳中央,國庫歲入大減,政府唯有另立名目,徵收額外稅,影響民生。

5. 物價飛漲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所到之處,人民四處流徙,十室九空,加上黃河兩京之地在平亂時又被回紇兵劫掠一空,頓成廢墟,百業蕭條,北方農業更大受嚴重破壞,物資短缺,價格飛漲,例如米價比開元時竟高出三百多倍,民生更趨艱苦。

6. 回紇苛索
唐室借回紇兵平亂,回紇得窺中原虛實,借故擾邊,唐室無力制止,只好歲賜絹帛二萬匹及許其和市以羈縻之,由是唐室財政日益枯竭。

7. 文化﹑經濟南移
北方黃河流域,飽受戰火摧殘,經濟文化損失重大,而戰亂期間,南方一帶因有張巡﹑許遠死守睢陽,令叛軍不得渡過江淮,南方經濟得以繼續發展,文化賴以保全,上承六朝趨勢,中國經濟及文化重心進一步南移。

社會方面(第7-8點)
8. 人口銳減
安史之亂禍延今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陝西諸省,交戰地域甚廣,人民或死或逃,數百里內無人煙,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亂後六年,天下戶口減4/5,人口減2/3。

國防方面\外族入侵方面(第9-10點)
9. 吐蕃入寇
安史亂時,原本抵禦吐蕃之西北精兵均內調抗敵,使西北邊防頓形空虛,吐蕃遂成機入寇,曾一度攻陷洛陽﹑長安,後佔據隴右和河西走廊,關中岌岌可危,成為唐之心腹大患。

10. 邊患不絕
安史亂後,唐室國際聲譽大挫,回紇恃平亂有功,唐室雖歲輸絹帛,仍無法遏止回紇野心,經常藉口擾邊。此外南詔叛服無常,曾陷四川,契丹亦乘虛入侵,邊境從此不得安寧。唐室為應付邊患,終至國庫枯竭,人民憤怨,叛亂而亡。

安史之亂前後8年,是唐室由盛而衰的轉捩點,經過這場變亂,唐室內憂外患接踵而來。


收錄日期: 2021-04-26 14:07: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2000051KK010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