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國的泰山三山五嶽分別指中國內的名山。現今一般認為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瀛州、方丈三山,五嶽則是泰山、衡山、華山、恆山和嵩山。
三山五嶽一詞出於清朝人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所寫的《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嶽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現在,三山五嶽已成為成語,一般可泛指在中國的眾多名山、群山或各地。
[編輯]
三山
三山五嶽中的三山,又稱三神山,傳說是神仙居住之地,令古人神往。相傳山上有長生藥,宮殿皆用黃金白銀建造。三山的描述可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結果徐市沒有找到三神山,也沒有得長生藥。
據晉朝的王嘉在《拾遺記·高辛》中記載:「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由此可知,「三山」指的是:方壺(方丈)、蓬壺(蓬萊)和瀛壺(瀛洲),但只是傳說,未必實際存在。
[編輯]
五嶽
見主條目:五嶽
北嶽恆山
西嶽華山 中嶽嵩山 東嶽泰山
南嶽衡山
泰山三山五嶽中的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的山,但由於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訪,留下遺跡,大大增添了五嶽之名聲。
五嶽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東漢的鄭玄對此注釋說:「五嶽,東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曰華山、北嶽曰恆山、中嶽曰嵩山。」西漢時期的東方朔在其《封泰山》一文中說:「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由此看來,確定泰山(東嶽)、衡山(南嶽)、華山(西嶽)、恆山(北嶽)和嵩山(中嶽)為五嶽,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在東方朔的西漢時期。
但歷史上的北嶽恆山,指的是今天的河北大茂山(古稱恆山),清朝順治年間河北恆山才改為如今的山西恆山。而南嶽衡山,隋朝以前指的是安徽的天柱山(古稱衡山),直到隋文帝時才改為現在湖南的衡山。
古代中國一些地方割據政權,也曾封過五嶽,例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孫皓封離縣(現於江蘇宜興縣)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五代十國時期,閩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現於福建寧德縣)為東嶽,高蓋山(現於永泰縣)為西嶽。唐朝時,南詔則稱雲南境內的蒼山(中嶽)、烏蒙山(東嶽)、無量山(南嶽)、高黎貢山(西嶽)和玉龍山(北嶽)。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92200642
(1)
五湖四海 注釋: ㄨˇ ㄏㄨˊ ㄙˋ ㄏㄞˇ,泛稱各州、各地。
成語出處: (1)唐˙呂巖˙絕句三首之二: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
(2)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第十四出:托賴洪福,採訪五湖四海。
成語故事: 註:1.五湖─ (1)《史記河渠書集解》湖名耳,實一湖,今太湖是也。
(2)《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鑑湖。
(彭蠡即鄱陽湖。鑑湖到了清代則被洪澤湖代替。)
2.四海─ 《禮記祭義》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橫四海。推而放諸東海而準,
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溥ㄆㄨˇ,普遍。 四海,即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
成語造句: 大俠客都有走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氣魄。
(2)
五湖: 指中國境內的幾個大湖 ,說法不一, 一般指洞庭湖, 鄱陽湖, 太湖, 巢湖, 洪澤湖
四海: 古人以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 中國在四海之內. 泛指全國各地.
語本 "周禮. 夏官. 職方氏": "其浸五湖". 又 "論語. 顏淵", "四海之內, 皆兄弟也".
唐. 呂岩 "絕句" "斗笠為帆扇作舟, 五湖四海任遨遊".
宋. 李洪 "謁皇甫清虛" "五湖四海仰儀形, 道貌天真孰可名".
來源:
成語辭典,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 p.911.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31500935
~ I hOPe i ca n help u la~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