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珠江三角洲的歷史

2007-03-22 4:24 am
有關珠江三角洲的歷史(海戰博物館等...)

回答 (2)

2007-03-22 4:29 am
✔ 最佳答案
珠江三角洲平原位在中國大陸的廣東省,
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平原,
由西江、北江、東江三江沖積而成。


廣東省的經濟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而該省一半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七成的外貿出口量、九成左右的高新技術産值和利稅是由珠江三角洲地區完成的;同時,這裏還聚集了廣東省七成多的科學研究機構、八成多的科技人員。由於珠江三角洲地區得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優勢,國內生産總值年均遞增16%,外貿出口額年均遞增27%以上,居民收入年均遞增18%多,成爲全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區,也是中國最早跨入“小康”的地區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廣州爲龍頭,以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爲支點,全區有31市、縣,面積4.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120萬。 這裏地勢平坦,河網縱橫,處在熱帶、亞熱帶交彙之處,雨量充沛,全年都可以耕作,盛産水稻、甘蔗、橡膠、柑橘、荔枝、鳳梨、香蕉等,是廣東省最富庶的地區。1994年,廣東省決定建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加強了經濟發展的規劃、協調、分工,突出各市、縣經濟的重點産業,對跨市、縣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專案作了統一安排,變各市、縣單個優勢爲整體優勢,使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獲得了更快的發展。


  珠江三角洲充分利用毗鄰香港、澳門的地理優勢,按照市場的要求發展外向型經濟。農業方面,從優化産品結構和品種結構入手,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引進果、禽、畜、魚、菜、花等數百個海內外動植物優良品種體系,使農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該地區農產品商品率高達80%以上,近幾年農產品年出口額均在20億美元以上。工業方面,現已建成一批實力較強的機械、電子、食品、紡織、化工等行業的企業,並已形成國有、鄉鎮、外商投資、“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加工與補償貿易)企業多種經濟成分的有機結合;目前,該區擁有鄉鎮企業20多萬家,外商投資企業2.3萬家,“三來一補”企業8萬多家。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程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境內共有400多個城鎮, 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每個城鎮的社會總產值都在1億元以上。 該區的中心城市——廣東省省會廣州,重點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發展金融、貿易、科技、資訊、商業、服務等第三産業及交通、能源、電信等基礎工業和新技術産業;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發揮“對外視窗”的作用,在技術引進、産品出口方面起示範作用,並發揮大機場、大港口的交通樞紐作用。近幾年來,珠江三角洲的中山、東莞、順德、南海四個中小城市也後來居上,被譽爲廣東省“四小虎”,1996年國內生産總值都達到了200億元左右。


  珠江三角洲還建有包括8市、5縣、1區的新技術産業帶。截止到1995年7月,産業帶內有國家級、省級火炬計劃(高技術、新技術的宏觀指導計劃)專案218 個,高新技術企業472個,還建有中山、深圳、廣州、佛山、珠海、惠州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今後,這裏將以電子資訊産業、生物技術産業等爲發展重點,並成爲珠江三角洲重點吸引外資的地方。
珠江三角洲那裡的物產非常豐富,種稻米1年可以收穫3次。現在因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在珠江出海口就有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加上中國大陸廉價的勞力,吸引外國廠商的資金與技術,電子及電器加工出口業相當蓬勃。未來的珠江三角洲可能會像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一樣,成為高科技產業聚集的地方。發展的潛力無限。
2007-03-22 4:30 am
珠江三角洲的歷史
珠江三角洲鎮淵源久遠,至遲在唐代就有南海金利鎮(不是今高要金利,而在南海官窯東南麻奢、裏水一帶),順德龍山、容奇、桂洲、黃連、北水、古粉、馬齊,東莞香山(今屬中山)、高要青岐、番禺石門、深圳屯門鎮等。它們以交通、軍事功能為主,也有商業重鎮。嘉慶《龍山鄉志》稱龍山為“四方商賈之地,合堂奧之區,辟自大唐”。但只到宋代,隨著三角洲開發和商品經濟發展,鎮才成為縣以下一種層基政區和城鄉商業流通中心。宋政府規定“諸鎮置於管下人煙繁盛處”;一般聚落達到百戶的作為設鎮的最低人口標準,人口在千戶左右市鎮可升格為縣。自此,建制鎮在我國有一定發展。據王存《元豐九域志》等史籍記載,北宋廣東設17鎮,其中9個在三角洲,即南海大通鎮、番禺瑞石、並石、獵德、大水、石門、白田、扶胥鎮,增城足子鎮等。不過這些宋鎮後來大都湮沒無聞,或淪為普通農村,或僅留一個地名,如廣州獵德、石門、扶胥等。當然也有個別鎮規模很大,如香山鎮在北宋元豐年間,“僑佃戶主客共五千八百三十人”。以5人1戶,則香山鎮是一個上千戶大鎮,這在當時三角洲實屬罕見。

城鎮只有依賴商品經濟才能獲得長足發展。只到明清時期,珠三角商品經濟才迅速發展,躋進全國先進地區之列,大批城鎮才應運而生,為三角洲城鎮史上第一個鼎盛時期。明末清初,廣(州)—佛(山)—陳(村)—(石)龍作為一個城鎮體系已經產生,並成為橫貫珠三角一條經濟軸線,發揮經濟輻射功能。至於獨立形成的鎮,為數更多。據明嘉靖《廣東通志•圩市》,今珠三角各縣市有圩鎮205個,約占全省47%。清代上升到645個,比明代增加了2倍。雖然圩是定期集市,與鎮有一定區別,但兩者功能往往相互交錯,不能截然分開。廣東鎮大量出現是近世之事。據廣東省民政廳1950年統計,1940年以前,廣東(時含海南和廣西合浦地區)有建制鎮305個,1943年為203個,1950年為175個,1953年為331個,此後沒有多少增加,反有萎縮現象,這主要是建國後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市場被窒息有關。

海戰博物館的歷史

圖片參考:http://big5.ctrip.com/Resources/China/dongguan/image/1haizhan.jpg

位于虎門海口威遠炮台附近,是一座專題性與遺址性相結合的博物館。占地面積2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由陳列大樓、宣誓廣場、觀海長堤等組成建築紀念群體。《鴉片戰爭海戰陳列》和《虎門海戰》半景畫是該館的基本陳列。海戰博物館是虎門炮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三大禁毒教育基地之一。
  《鴉片戰爭海戰》陳列和《虎門海戰》半景畫是該館的基本陳列,前者形象地表現了鴉片戰爭時期中英軍事力量的對比,及中國軍隊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故事;後者以寫實的繪畫、逼真的地面塑形,與現代聲、光巧妙結合,生動地再現1841年2月26日虎門海戰的悲壯場面。
鴉片戰爭博物館的歷史
鴉片戰爭博物館(林則徐紀念館)座落在東莞市虎門鎮,是一座收藏、保護、陳列、研究林則徐禁煙與鴉片戰爭文物史料的專題性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進入紀念館正門,迎面處屹立著一座粉紅色的大型群雕,那一個個撫炮擎戟、橫刀欲躍的英雄形象,令人頓覺雄風撲面,豪氣陡增。群雕的右前方,鐵柵圈欄碑亭刻著:銷煙池舊址。1839年6月3日至25日,民族英雄林則徐將收繳的英美國2376254斤鴉片在此當眾銷毀,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虎門銷煙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在世界禁毒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與銷煙池百米之遙的虎門銷煙紀念碑上,端坐著林則徐的銅像。再往前走就是博物館的城堡式正樓了。
  展館內圖文翔實,內容生動豐富。二樓正面一大環型立體巨畫,再現了當年鴉片戰爭虎門海戰的情景,巨畫虛實結合,採用現代化電、聲、光、影等科技裝置,讓人置身于150年前的抗英戰陣之中。該館還有禁毒展覽以及有關近現代書畫藝術、民族風情、自然科技等方面的臨時性展覽。



2007-03-21 20:31:24 補充:
珠江三角洲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衝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包括廣東省惠州(僅包括惠州市區、惠陽、惠東、博羅)、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珠海、佛山、江門、肇慶(僅包括肇慶市區、高要、四會)九個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南部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三角洲的東部的地區如深圳、東莞、廣州較早發展。研究中的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江口的東西部,預計可以帶動西部的發展。

2007-03-21 20:31:33 補充: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珠江三角洲一帶主要是農地和小村落。1985年以後,經濟改革,大量資金湧入。工資低廉,政策配合,珠江三角洲吸納了來自香港的商人設廠,使該地成為製造業的基地。2003年,港商於珠江三角洲僱用的工人達1千1百萬。隨著CEPA和9 2的建立,珠三角地區的合作將更加密切。地區的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80億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億美元。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54: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1000051KK037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