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的崛起了嗎?你認為以印度的經濟實力有可能在可見的未來超越中國嗎?

2007-03-22 2:08 am
印度真的崛起了嗎?你認為以印度的經濟實力有可能在可見的未來超越中國嗎?

回答 (3)

2007-03-22 2:11 am
✔ 最佳答案
隨著中印關系的發展,兩國之間人員交流越來越多,關於印度英語的話題也就頻繁地冒出來了。前段時間有消息稱,在廣州某私立中學,一位印度籍外教被學生家長聯名要求“下課”,理由是其“口音不純”,怕把孩子的英語“耽誤”了。近年來,記者在印度接到不少想送孩子到印度學習的國內家長詢問,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印度人的英語到底怎樣?孩子是否會學成一口印式英語?”甚至國內第一次隨團來訪的專職翻譯也叫苦不迭,稱“印度英語實在太難懂了”。

  英語是印度“普通話”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看。首先,印度是一個英語國家,這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印度憲法規定英語為官方語言,印度的精英絕大多數是英語教育出來的。印度獨立運動領袖尼赫魯的幾十卷著作都是用近乎完美的英文寫成,詩聖泰戈爾的詩歌也都是他自己從孟加拉語翻譯過來的。目前印度有二億人能講英語,精通英語的人數至少在5000萬。高等教育的教材,無論是科學、醫學、法律、經濟還是管理,全部以英語為媒介,私立的中小學校大多數用英語授課。印度中央政府近90%的官方文件以及印度人引以為自豪的憲法都是以英文為載體。

  獨立之后的印度確定英語為官方語言,既是殖民地歷史的一種延續,也反映了其獨立運動的先驅們頗有長遠眼光。印度人直言不諱地承認,英國殖民者給印度留下了兩個重要“遺產”:一個是文官制度,另一個就是英語。印度總理曼·辛格兩年前訪問母校牛津大學還特意提到了這兩點。

  的確,英語是將這個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的國家聯系起來的重要紐帶之一,是印度名副其實的“普通話”。印度北方的旁遮普人到南部的泰米爾納德,或者東北邦的人到了古吉拉特,不講英語是無法與當地人交流的。另外,據說印度外包軟件業發達主要是因為其工程師都是從小講英語的,用英語思維,所以才能取得驕人的成績。

  另一方面,印度至今仍不被承認為第一語言是英語的國家,其學生到美加澳留學必須參加托福或者雅思考試。在國內自認為英語比較好的甚至是英語專業的人才,到了印度前半年接不了電話也是正常的事。中國不少出訪團體到了印度還需要在當地找一位對印度英語有經驗的翻譯。曾經有一個我國中部大省的省長來訪,也真難為了年輕的女翻譯,印方的講話她從頭到尾沒有幾句聽得懂、譯得對的,所幸場面上總算流暢,我們在場的人都替她捏把汗。

  說者流利聽者痛苦

  別以為隻有中國人聽有口音的英語有困難。有一個故事說,英國前首相撤切爾夫人到南亞來訪問,當被訪國總理用英語發表完講話以后,撤切爾夫人低聲問在座的英國大使:“他剛才講的是什麼?”甚至連印度人自己有時也拿印式英語開開玩笑。印度前總理瓦杰帕伊一般在公眾場合不講英語,原本以為他的英語“不太行”。但記者當面採訪過他以后才知道,原來他的英語很流利,不講英語主要是政治考慮,吸引更多的印度教選民。當然還有一個流行版本是,瓦本人曾說過,“聽印度人講英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不想給大家帶來痛苦。”

  “印式英語”的確同中國人熟悉的“標准英語”有些差別。“印式英語”(Hinglish)是印度人把印地語和英語兩個詞結合起來的一個人造詞,好比中國有Chinglish差不多。印度英語的書面語言一般都是很嚴謹的,甚至有些經典英語的“古朴”風范,其難就難在發音、語調和詞匯三個方面。

  印式英語在發音方面的“特點”往往給最初接觸者以深刻印象。很多人都熟悉那句著名的“I'm dirty (thirty)and my wife is dirty (thirty) too”的例子。由於受印地語等地方語言發音和語調的影響,印度人的英語很難區分t和d、p和b、l和r這幾個音。“th”的音讀得很像“t”,不發聲的輔音“r”也往往讀出聲來。上面那句例句英語意思是“我三十歲,我妻子也是三十歲。”但用印式發音讀出來就變成“我很臟,我妻子也很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有些印度人喜歡將音節后面的輔音g讀出來,好像日語讀外來語的方法。比方說morning要讀成“morning-ge”。我姓王,兒子的小同學在學校稱呼他“wang-ge”。最絕的是有一次一個印度朋友談起華盛頓,說成“washingge-ton”(“華盛格頓”),讓我愣了好半天。

  用印地語“創新”英語

  關於語調方面的“妙處”,用文字來形容實在難以惟妙惟肖,但如果你聽過兩個德裡的大學生用英語對話,一定會覺得很難忘。其特點是語速非常快,其婉轉起伏宛如印地語一般。

  詞匯也許是印式英語中讓人最頭疼的部分了。除了英美語言習慣不同(印度人總體上講屬英式英語),比方說印度人管“去外地”叫“go out of station”,而美國人的說法是“go out of town”,印度人管領導人的車隊叫“cavalcade”,而美國人則叫“motorcade”等等,印度人還把很多印地語的詞帶到英語裡來,進行“創新”。

  翻開一份印度餐的菜單,整整齊齊用英語字母拼出來的菜名aloo、paneer、gosh,如果沒有下面標注的英語解釋,你根本無法知道它們原來是土豆、奶酪和羊肉。數字表達方面,印地語的“十萬”lac和“千萬”crore等也已成為當地英語的正式詞匯。

  另外,印地語有兩個很有用的后綴也“堂而皇之”地躋身於印式英語,一個是“-ji”,一個是“-na”。前者表示尊敬的意思,一般放在人名字的后面,比方說索尼亞尊稱為 “Soniaji”(索尼亞“吉”),阿德瓦尼叫“Advaniji”,濕婆神叫“Shivaji”。但一些中下層印度人士英語不太好,便在所有英語詞匯后面都加上“ji”,以求“保險”。有一次記者與一個印度門衛對話,他從打招呼、回答我的問話到道別,隻用了三個詞:“hello-ji”(“哈羅吉”)、“sir-ji”(“先生吉”)、“ok-ji”(“0K吉”)。令人叫絕。“na”在印地語表示否定,一般放句尾時表示反意疑問。例如標准英語講“You were there,right?”(你當時在那兒,對吧?)現在許多印度人口語中會說:“You were there na?”表示相同的意思。

  至於其他一些具有“印度特色”的詞匯,例如saffron (藏紅花,在印度指代表印度教的杏黃色,引申指印度教團體和人士)、parivar (印地語“家族”之意,在政治中指國民志願團、濕婆軍等印度教團體的總和)、Hindutva (印度教復興運動),在閱讀時碰上了,即使知道其字面意思,要掌握其深層社會政治含義則是又一層的境界了。

  “印式英語”大行其道
  實事求是地講,印度英語除了上述一些“特點”之外,應該說是很好的英語。近年來,以英語為媒體的印度作家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在《撒旦的詩篇》作者拉什迪獲得英國圖書獎之后,近年來又有兩位印度女作家獲此榮譽。從實際情況看,來這裡的中國留學生幾乎沒有人學了一口“印式英語”回去的。記者的兒子在印度已經讀了三年多小學,英文水平大有長進,雖然與小朋友說話用“印式英語”,但他同時能講一口很標准的“英語普通話”。

  英語和印地語“雜糅”的“印式英語”當前在印度大有風靡之勢。記者接觸的老一輩印度人英語講得相對“純正”,口音也“標准”,幾乎不攙雜印地語詞匯。年輕一代的印度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兩種語言切換頻繁,甚至一句話中前一半是英語,后一半是印地語。以前大的跨國公司在招聘員工時特別注意英語的“純潔性”,現在“印式英語”則被認為是“有親合力的”,更能貼近印度民眾,受到“追捧”。甚至在英語電視頻道的廣告中“印式英語”也大行其道。

  據英國語言學家估計,目前講“印式英語”的人口大約有3.5億,在不久的將來甚至可能超過講“純正英語”的人口。

  隨著印度在國際上影響力逐漸提高,中國同印度以及南亞國家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加,“印式英語”給中國的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新課題。我們在學校英語的閱讀、聽力材料選擇上不妨適當增加來自印度的內容,讓學生至少了解和熟悉這種語言的存在,以便更好地應付未來的需要。以記者的經驗,有可靠英文基礎的人,如果掌握充分的口語材料,大約在一至三個月內就可以比較自如地應付“印式英語”的聽和說了。說不定將來有一天,前文提到的那位在廣州的學校遭“驅逐”的印度外教,在中國可能新開設的“印式英語”課程上還成了“搶手貨”呢!(王耀東)
2007-04-04 8:34 am
OT but very interesting la!
2007-03-22 2:10 am
印度真的崛起了嗎?

NO

你認為以印度的經濟實力有可能在可見的未來超越中國嗎?

NO


收錄日期: 2021-04-25 20:04: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1000051KK026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