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有離別既詩

2007-03-22 1:15 am
咩有離別既詩
我唔要送友人

回答 (3)

2007-03-22 1:21 am
✔ 最佳答案
一、<送別> 王維

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

旨要:本詩描述王維送別友人之情,真摰而深刻。「為報故人憔悴盡」一句,寫出故人零落的傷感。

二、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是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當時的人譜作歌曲,稱《渭城曲》,更三疊唱出,故又稱《陽關三疊》。首句就點出分別當時情景:朝雨過後,一片新綠。柳色青青,暗含離別依依。想元二出陽關後,便到外族地方,生活孤單,不能促膝暢談,因此只得珍惜現在痛飲的時光。這詩意淺言深,沒傷感詞句,也不用淒清景物渲染,但惜別之情,躍然紙上。這首渭城曲,是唐人送別詩中最具深情厚意的一首,後來便成為朋友送別時所唱的歌。綿綿細雨,撩起人無限的哀愁,更像離別朋友心中滴落的淚珠,因雨,飛揚的塵土,暫且停歇,同樣的,人也像塵土一般,此後風一吹,將輕揚何處呢?柳和「留」聲音相近,所以古人折柳送別,正是希望人能夠長留不走,就算不能留住人,也希望能留住心啊!而青翠的柳色,正像送行人的心情,多麼強烈想挽留朋友啊!但迫於事實無奈,只好用酒來表達祝福,因為離開陽關就是出了國外,再沒老朋友一起飲酒歡聚了。

三、<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前往廣陵的送別詩,廣陵就是詩中所說的揚州。詩人送詩人,詩意可能就會特別濃。但整首詩並不是很強調離別的感傷,反而帶著幾分嚮往和喜悅。比李白老十幾歲的孟浩然,是李白少年時候的偶像,李白的才華在四川很有名,然而孟浩然早已詩名滿天下了。

這次,李白在武昌的黃鶴樓,送孟浩然到繁華的揚州去,他感到的不是離別的情意而是對目的地的想象。由「孤帆」二字也能看出其離別意之濃厚。尤其,他們分手在煙花三月的季節裡,春意正濃,一路上繁花似錦叫人羨慕,所以這首送別詩也就獨創一格,突出了他的詩意。李白用的是絢爛的三月春色,放舟長江的大畫面,以及孤帆遠影的細節,讓人也感覺到一大片詩情畫意順著長江流去,全詩有著輕快的流水意象。

四、<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主旨:敘述送別友人的情景,流露出朋友難分難捨的情懷。

李白送友人來到城外,只見青翠山巒橫亙在城外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山也可能代表著堅定的友情,水也可代表環繞不捨的情誼。

在這裡一別,友人即將像蓬草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可以感到難以再相見的悲傷情感。

而天空中的白雲隨風飄浮,象徵友人行蹤不定;遠處夕陽徐徐而下,不捨地留戀著大地,隱喻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全詩情景交融;送別老友,更顯別情依依。

所謂「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分別那一刻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馬兒臨別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都難以分別,何況是人呢?

送上人:

五、<送上人> 劉長卿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佛教稱內有德智,外有善行,修養在凡人之上的人為「上人」,後人遂沿用為對僧人的敬稱,與「道人」、「禪師」同。在劉長卿的<送上人>詩中的上人,就是對僧人的敬稱。詩題的上人,應是靈澈。權德輿有<送上人廬山回歸沃洲序>,劉禹錫<送僧仲剸東遊末句呈澈詩>也有「一旦揚眉望沃洲」句,都是指靈澈。張祜<寄靈澈詩>﹔「獨樹月中鶴,孤中雲外人。」且將靈澈比作孤雲野鶴,極力擡高其身分。可見靈澈深得當時名士知傾慕。<送上人>:「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首兩句極力頌揚僧人的飄逸絕塵。言一片孤雲伴送著一隻野鶴即將高翔遠引,那裡會在人世間停留。先以「孤雲」與「野鶴」同屬於瀟灑出塵之物,比喻方外的「上人」,甚為得體,無形中將「上人」身分擡高。再以「將」字切「送」,題義已盡。後兩句筆鋒一轉,囑咐僧人切莫歸隱沃洲山,以免貽「終南捷徑」之誚,有損清高形象。言沃洲山雖為神仙所居七十二福地之一,亦為東晉高僧之遁放鶴養馬之處,棲遲其間,勤修正果,其意並非不美,但其地卻為時人所熟知,已沾滿塵俗之氣,不如另覓隱蔽處,以免貽譏當世。沃洲山久為佛道兩教所爭取之絕妙聖地,無論參禪煉丹,均極相宜。然而一但被人發現,好事者必將肩摩踵接,來此遊賞,靈山巨剎一變而爲觀光名區,俗氣太重,有礙清修。故詩人勸以勿買此山,應別覓隱棲之處,情意殷殷,語重心長。

六、<送靈澈>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此詩亦是劉長卿送別僧人的詩。首句寫送別的地點是在竹林寺,言竹林寺為靈澈上人雲遊所過之處。次句寫送別的時間是在傍晚,言此時寺內晚課已經開始,鐘聲不斷播送遠方。三四句寫送別的人物是靈澈上人,言靈澈上人背著斗笠,帶著斜陽,獨自沿著青山繼續雲遊行程。全詩結構嚴密,環環相扣,毫不鬆弛,雖寫送別景象,妙在句句不脫靈澈。「蒼蒼」伏下「青山」,也兼狀「山」「寺」的色彩。「杳杳」伏下「遠」字,也兼狀鐘聲播放之遠及上人行程之遠。「晚」字伏下「斜陽」,並做桴鼓之應。「獨」字雙關,既言靈澈獨自遠遊,亦言靈澈歸後,無人可資請益,獨自參禪,恐難脫去外相而見真我,內心不免落寞孤寂,若有所失者。故「晚」「遠」「獨」三字遂為一篇之樞紐,貫通全詩,承上起下,均有賴之。從「荷笠」的裝扮,可知靈澈上人是一個雲遊四方的行僧,他要去的地方,可能是佛、道兩教勝地沃洲山。僧人削髮棄家,皈依三寶,自當屏絕七情六慾,以便虔心禮佛,修成正果,永住於不生不滅之涅槃淨境。故送別僧尼,了無愁恨可言,切不可以悽愴於邑之詞入詩。

七、<送僧歸日本> 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這是由錢起所寫的一首送日本僧人返國的詩。首聯言日本僧人前來中國留學,真是有緣,宛如夢中之行一般。佛家常說「佛渡有緣人」,所以惟獨有緣人始能學佛。唐代佛法盛行,日僧既然有此因緣,前來留學,自然是可喜之事。作者先從日僧跨海來華學佛寫起,然後再言送別,如此才能本末相接,首尾一貫,章法自趨完整,情致也較婉曲。又此二句是以倒裝法示之,促使語勢矯健而不趨於平板。頷聯言日僧當年自遠處浮海而來,今又將自中國乘舟而去。上句寫來,下句寫去,都是上承首聯之意。而「浮天」則在暗示求取佛理,「去世」則在暗示棄去諸幻,都是日僧此行之目的。頸聯言其今茲法舟浮海歸國,途中唯有水月魚龍相伴而已。作者用擬人法描寫海上夜景,言水中之月固然虛幻,卻可以使人心境清寂擬定而通禪理。海底魚龍固然無知,卻因深受琅琅梵音之感動而出聽。先從寂靜著墨,再從聲響下筆,旨在頌揚日僧佛學造詣之高。末聯字面上雖續寫海上夜景,實際上則是深相期許。勉其歸國後,努力宏揚佛法,使燈火長明,普照大千世界。此處「燈」字雙關,既是舟燈,亦指禪燈。「萬里」對應「遠」字,以見路程之遠,並見習佛之誠,尤見慈光無所不在。因僧人自隔海而來,如今又將浮海而去,所以就從「海」字出發,成為全詩的樞紐所在。由於送別對象是一名僧人,所以佛家語充佈於紙上,而且融會在尋常的敘事當中,十分貼切自然,淡化幾許宗教色彩,不致引起無神論者的厭惡或揚棄。

2007-03-21 18:18:33 補充:
sorry,會錯意,所以貼上全部送友人的詩。
2007-03-22 1:58 am
也許- 聞一多(如果無記錯)
新詩一首

作者寫比佢死去o既仔!

希望o岩你用啦
2007-03-22 1:27 am
你上一上:
http://www.ewriter.com.tw/story/story4_content.asp?TD=36756&Page=1
&
http://www.ninja.game.tw/cgi-bin/gb/topic.cgi?forum=79&topic=51&show=0

la 因為個綱話有版權喎 !!! 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2007-03-21 17:35:58 補充:
我剛剛查 原來重有:-( 送別 ) 王維- (渭城曲) 王維-( 送靈澈 ) 劉長卿-( 送僧歸日本 ) 錢起!!!重有呀,點解上面果個狂打D送友人詩啲?重有係好明顯係無睇過就照cupla!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18: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1000051KK022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