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德培的簡介

2007-03-22 12:08 am
有冇人可以介紹一下卞德培啦~
幫幫手唔該

回答 (2)

2007-03-22 12:15 am
✔ 最佳答案
  卞德培創作的科普圖書

  據不完全的統計,卞德培創作和編譯的科普圖書約80多種,其中少數待出。在這些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合作作品,或只編入少數文章的合編文集和工具書,而由他個人單獨編著的約30種左右。

  少年科普作品 這類創作佔較大比重,主要有:《日食和月食》、《十萬個為什麼•天文分冊》、《你知道嗎?》、《星空、地球和太陽》、《地球的伴侶》、《神秘的宇宙》、《宇宙奇觀》、《新十萬個為什麼》、《第十大行星之謎》、《天窗怎樣打開》、《中國兒童百科全書•宇宙》等10多種。

  一般科普作品 也是他作品的重要部分,主要有:《一年四季》、《太陽的家庭》、《星空的探索》、《哈雷彗星》、《月亮》、《彗星和流星》、《星空探秘》、《探索星空的足跡》、《星光燦爛》(天文集郵)、《人類在劫難逃嗎?》、《萬古奇觀》、《1999人類在劫難逃嗎?》、《生活中的天文學》、《第十大行星之謎》新版等10多種。

  圖解科普作品 《天文學圖集》(1.太陽系;2.星辰世界;3.人和宇宙)(和李元合作)、《天球儀》(儀器及說明書,與李元合作)、《簡明星圖》(與李元合作)、《太陽系影集》(待出,與李元合作主編)等。

  科普工具書 (均係合作編寫)《少年自然百科辭典》、《宇宙博物館》(卞德培、李元主編)等。

  此外還有科幻作品《地球的殖民地》(1947)一種。收入他部分作品的合編文集性圖書有30多種,不再細列書目。

  從上面的分類書目來看,他的主要科普創作集中在少兒科普和一般科普方面。從書的細目中看,他絕大部分的編著是天文知識方面的,而且他力求涉及到天文知識的各個方面,而且注意到去填補那些空白區域。所以他的科普創作不單是應付或被動地接受出版社的約稿,而是主動全面去計劃寫作的項目。這是一位終身從事科普工作的人才能有這種個人規劃。反映他科普創作生涯的自傳式的文集,將由遼寧少年出版社年內出版,書名為《第十大行星之謎——卞德培科普文集》,這是他生前就已由他本人編選完成初稿,遺憾的是他本想寫一篇詳細的自傳,但限於健康原因未能完成。

  還有一點應該特別提到的是在他50多年的科普生涯中,幾乎有一半歲月是在編輯天文科普期刊《大眾天文》和《天文愛好者》中度過的。特別是後者,曾凝聚了他不少的心血。同時,他也是在編輯科普刊物中成長,獲得了大量的天文知識和編輯經驗,為他個人的科普創作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第十大行星之謎》

  1992年出版的《第十大行星之謎》是一本小冊子,曾獲得1996年第三屆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1999年本書被選入《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叢書》,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書172頁,14萬字。卞德培曾為該書的新版本進行了大量的(超過第一版近一倍的工作)修訂、擴充、插圖,使這一新版更加完美充實和加入了最新的科學資料。這一工作是在他已經臥病中進行的,可以說是他的一本最值得紀念的代表作。摘錄幾段,可以看出卞德培科普創作的思路和風格。

  “我希望書中所敘述的,件件有出處,事事有記載,故事都有史實依據,都是有案可查的。我認為科普讀物的可讀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的巨大魅力,就在於所介紹的人和事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這就要求作者花比較多的時間閱讀和收集大量的資料,尤其是那些第一手的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比較和甄別。當然,還有資料的運用和寫作技巧的問題。

  我認為,科學技術最大的趣味性就是它本身。它的發展史,它的每一項發明創造和發現,無例外地都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許多發明和發現都不是一代人,更不是某個人單獨完成的,而是像接力賽跑那樣。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分別在18、19和20世紀中一個接一個被發現,可以說這方面的生動例子,其間,既有非常豐富的史料,也包含著許多讀者希望知道的有趣故事。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半個世紀以來所編導的一些圖書和文章,我總是希望能在這方面有所反映,(第十大行星之謎)這本書可以說是在這種思想支配和醞釀下誕生的。可以這麼說,(第十大行星之謎)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的創作思想和風格。”

  上面是卞德培科普創作思想的自述,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在為這本書評獎活動前所寫的書面推薦稿“可貴的探索精神”(被納入該書新版的附錄1中)就分析了這本書在科普創作上的一些特色。

  《1999人類在劫難逃嗎?》

  科學與偽科學是水火不容,毫不妥協的。面對危言聳聽的種種偽科學的散佈的謠言毒素,每一位科學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都要立場鮮明地加以揭露和反擊。卞德培的科普著作《人類在劫難逃嗎?》(1994)和《1999人類在劫難逃嗎?》(1997)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不愧是一位勇敢的反擊偽科學的戰士。

  1999年,當然只是歷史上的一年,但這一年對我們有重要的意義:這是慶祝新中國建國50週年的年代;是澳門回歸祖國的年代;也是迎接新千年的一年。但是我國某出版社竟出版了《恐怖大預言——1999人類大劫難》(1989年中譯本出版)等壞書。我們怎能容忍這種毒害人民,製造混亂的毒素傳播?卞德培就是首先起來的口誅筆伐這種謬論的科普戰士。

  他不但詳細研究了這些壞書的內容及其來龍去脈,還查閱了大量中外文圖書,一些是製造這種謠言邪說的原著。他細加分析,又蒐集了許多歷史的和科學的資料,撰文著書,像一支支的利劍插入“大預言”的心臟,喚醒人們切勿上當受騙。早在1990年3月9日的《光明日報》上,卞德培就發表了《評所謂“1999年人類大劫難”——兼談幾本有關諾查丹瑪斯的譯作》的長文。文中用歷史資料和科學論證痛擊了這種所謂“大預言”的歪理邪說。卞德培還感覺到,眼看1999年就快要到了,光寫這篇文章還遠遠不夠,因此還要寫書,詳細批判“大劫難”。於是他儘量搜索有關資料,認真研讀,奮力疾書和那些偽科學譯著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在1994和1997年先後出版了兩本書。後來在1999年許多人撰文評擊“大劫難”時,大多是參考了卞德培編著的這兩本書。這就是科普著作的社會影響,這就是科普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重要的在於科普作家對事物的敏感性和勇於戰鬥的精神,而它的基礎在於踏踏實實的研讀和寫作。我認為卞德培編著的這兩本書貢獻是很大的,也是對卞德培值得表揚和受人尊敬的地方。

  收集資料 努力研讀 認真創作

  卞德培在科普創作上所以取得成功,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就在於他重視收集資料並努力研究,然後進行認真創作。卞德培精通法語,熟悉英語並自學俄語。他有大量的中外文資料和書刊,因此他具有廣闊的視野、最新的資訊,這些都有助於他從事科普創作。

  今天,我們紀念他,學習他,就要認識到他對知識的孜孜不倦的追術和研讀之後,熱情而不倦地進行認真的科普創作。

  卞德培已經去了,但是他給我們留下的卻是十分可貴的科普創作遺產和財富。

  卞德培(1926~2001年)是我國著名科普作家。曾獲多種榮譽和獎勵,主要有“建國以來有特殊貢獻的科普作家”(1990);國際編導6741號小行星命名的“卞德培星”的殊榮(1998);法國天文學會的弗拉馬利翁獎章(2000年)等。


收錄日期: 2021-05-02 18:28: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1000051KK0191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