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中 真善美是什麼?

2007-03-21 11:49 pm
<<人生的意義>>一文中 真善美是什麼?
是理想嗎?

回答 (3)

2007-03-21 11:57 pm
✔ 最佳答案
在預科「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六篇選讀文章中,我認為以殷海光先生的《人生的意義
》一文寫得最淺白和有條理[1],亦由於他寫得清楚明白,故我們容易找到有問題的地方
來加以討論[2]。


根據殷海光先生所列的「人生四大層次」,他認為人生意義就在於最高一層的追求,即
價值的追求,甚麼是價值呢?就是真、善、美、理想和道德。換言之,人生意義就在於追求
真、善、美、理想和道德。可是對於甚麼是真善美,作者並沒有作進一步的釐清。我們或許
會問:所謂道德這種價值的追求是否就是善的追求呢?而我們又是否可將善作為理想來追求
呢?立志成為一位出色的運動家又可否算做一種理想呢?由此可見,在價值層中的真、善、
美、理想和道德這幾個範圍的關係,作者並沒有進一步的闡釋。這是第一個問題。


或許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並不需要處理這個問題,因為他可能只是想將其中一種自己所認
同的人生意義講出來。他主要談的是「道德」這種價值,並批評傳統中國文化沒有充分發展
經濟,生物文化層不能滿足,「道德」這種價值的實現便落空了。我認為在這裡要注意一個
區分,就是區分出特定的個人和整個社會(或者一般人)兩個層次。因為就某個特定的人來講
,縱使他的生活條件很差,但卻無礙於他成為一個道德君子,例如居陋巷、粗衣食的顏回[3
]。而所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針對的是一般的人,作者的意思顯然是如果我們是著眼於
社會的整體道德,則必須充分發展生物文化層,因為生物文化層是價值層的基礎。這裡當然
是針對宋明理學只顧空談理想,而不知如何實現理想的批評。


雖然作者一早就聲明他講的是他自己所認同的人生意義,但文中卻似乎暗中假定了「價
值」本身是客觀的(就是真善美、理想和道德),那麼,甚麼是「人生意義」自然有一客觀的
答案。這個假定看來忽略了一個重點,就是現代社會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價值的相對性,換
言之,並沒有所謂客觀的價值。如果價值不是客觀的,人生意義就可隨各人的喜好而定。當
然,你可以將自己的人生意義建基於道德的追求,但道德的追求卻不是一個客觀的價值,僅
是選取而已。或者我們可從另一個角度去討論這個問題,現代社會的其中一個主要性質就是
自由社會,肯定「自由」這種價值並不是肯定某個具體的人生方向(道德的追求就是一個具
體的人生方向);相反的是,自由主義這種思想背後其實是假定了根本沒有所謂客觀的人生
意義,每個人都有「自由」去選擇過他認為有意義的人生[4]。當然,「自由」不是無條件
的,首先是人人都有自由,第二是自由的限度是以不傷害其他人為界。否則的話,人人都有
自由去打家劫舍,社會連起碼的秩序也不能維持了。


可是自由主義這種道德觀只能成就一種所謂低度的道德,即以不傷害他人為行事的原則
,卻難實現儒家式的高調子道德[5]。奇怪的是,殷海光先生本人常自稱為自由主義者,但
卻似乎沒有注意到自由主義與儒家思想有一根本的衝突。在今天高舉「自由」價值的現代社
會,即使生物文化層已得以充分發展,但如何可能實現儒家式的理想,讓「道德」價值充分
展現呢?

註 釋

[1]例如唐君毅先生的文章,雖然是寫給青年人看,但六十年代的年青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卻比九十年代的年青人深,因此唐先生的很多說話和用語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講可以說是難以
理解。又例如金耀基先生的文章,學術上的術語太多了,沒有社會學的背景,實不易明白。
相較之下,殷海光先生的文章就顯得清楚明白得多。當然,這跟大家所講的題目也有很大關
係。

[2]文章寫得清楚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有錯的話,也容易將錯處指認出來。

[3]顏回是孔子的學生,連孔子也自歎在德行上比不上顏回,可見顏回能夠稱得上是一道德
君子。

[4]自由主義者當中也有一些認為人生意義有所謂客觀的答案,例如洛克(Locke),但大部
份都認為是沒有的。就算有也好,「自由」還是首出的價值,所以當一個人運用自由去選擇
一個沒有意義的人生時,我們也要尊重他的決定。

[5]所謂高調子的道德可以這樣了解,它的最高理想是人人都是道德君子。
2007-03-22 12:05 am
2007-03-22 12:04 am
追求「真善美」


「真」是對真理的追求,是勇於面對和順服真理。《新約》中浪子的比喻(路十五:1-32)給予我們一個挑戰:若果生命要得到改變,就必須學習認錯,有一個悔過的心。事實上,成為基督徒的第一步,必須要承認自己是個罪人,願意悔改,這樣才可以獲得上帝寬恕,改變生命。聖經也清楚告訴我們:「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8-9)所以生命的成長必須是從「勇於認錯」開始。

「善」是追求美善。保羅說:「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四:8)。他又提醒我們,說:「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羅十二:17)。我們亦應教導學生追求至美至善的事。

「美」是美育。基督教教育與美育一樣,同是要追求一種和諧的生活,美育比較著重人與大自然間的和諧,基督教則更是加上追求人與造物者、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身處於一個多元文化,人與人之間愈來愈缺乏信任、充滿爭競,需要學習以「和而不同」的態度與不同信念的人相處。除了宣揚和平,基督教更是向世界宣告:上帝已經藉著基督的死和復活,化解一切的怨仇,使人與人、人與神都能復和。


收錄日期: 2021-04-25 20:20: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1000051KK018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