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諡號既問題

2007-03-21 2:21 am
中國咁耐以黎
有好多個皇帝,亦有好多個諡號
例如高,太,惠,武,昭,宣,少,文,景,元,末,成,世,衷,平,光武,明,殤,德,安,順,天祚,穆
桓,仁,靈,獻,孝,肅,廢,憲...............等等
我想請問呢D字有咩意思,點解會比呢D字呢個皇帝??

回答 (4)

2007-03-22 5:35 am
✔ 最佳答案
好問題,我手頭上都有d資料,現詳列如下,請諸君耐心細看。

1)周書謐法解
民無能名為神 靖民則法為皇 德象天地為帝 仁義所往為王 立志及眾為公
執應八方為候 賞慶刑威為君 從之成群為君 揚善賦簡為聖 敬賓厚禮為聖
昭臨四方為明 譖訴不行為明 經緯天地為文 道德博聞為文 學勤好問為文
慈惠愛民為文 愍民惠禮為文 賜民爵位為文 綏柔士民者德 諫爭不威為德
剛彊直理為武 威彊敵德為武 克定禍亂為武 刑民克服為武 夸志多窮為武
安民立政為成 溫柔好樂為康 淵源流通為康 合民安樂為康 安樂撫民為康
布德執義為穆 中情見貌為穆 容儀恭美為昭 昭德有勞為昭 聖聞周達為昭
治而無目為平 執事有制為平 布綱治紀為平 由義而濟為景 耆意大慮為景
布義行剛為景 清白守節為貞 大慮克就為貞 不隱無屈為貞 辟土服遠為桓
克敬動民為桓 辟土兼國為桓 能思辯眾為元 行義說民為元 始建國都為元
主義行德為元 聖善周聞為宣 兵甲 作為莊 叡圉克服為莊 勝敵志強為莊
死於原野為莊 屢征殺伐為莊 武於不遂為莊 柔質慈民為惠 愛民好與為惠
夙夜警戒為敬 合善典法為敬 剛德克就為肅 執心決斷為肅 不生其國為聲
愛民好治為戴 典禮不愆為戴 未家短折為傷 短折不成為殤 隱佛不成為隱
不願尸國為隱 見美堅長為隱 官人應實為知 肆行勞祀為悼 年中早夭為悼
恐懼從處為悼 凶年無穀為荒 外內從亂為荒 好樂怠政為荒 在國遭憂為愍
在國逢艱為愍 貞心大度為匡 德正應和為莫 施勤無私為類 思慮果遠為明
嗇於賜輿為愛 危身奉上為忠 克威捷行為魏 完威惠禮為魏 教誨不倦為長
肇敏行成為直 疏遠繼位為紹 好廉自克為節 好更改舊為易 愛民在刑為克
除殘去虐為湯 一德不懈為簡 平易不訾為簡 尊賢貴義為恭 敬事供上為恭
尊賢敬讓為恭 既過能改為恭 執事堅固為恭 愛表長弟為恭 執禮御賓為恭
芘親之闕為恭 尊賢讓善為恭 威儀悉備為欽 大慮靜民為定 純行不爽為定
安民大慮為定 安民法古為定 辟地有德為襄 甲胄有勞為襄 小心畏忌為僖
質淵受諫為釐 有罰而還為釐 溫柔賢善為懿 心能制義為度 聰明叡哲為獻
知質有聖為獻 五宗安之為孝 慈惠愛親為孝 秉德不回為孝 協時肇亨為孝
執心克莊為齊 資輔其就為齊 甄心動懼為頃 敏以敬慎為頃 柔德安眾為靖
恭己鮮言為靖 寬樂令終為靖 威德剛武為圉 彌年壽考為胡 保民耆艾為胡
追補前過為剛 猛以剛果為威 猛以彊果為威 彊義執正為威 治典不殺為祁
大慮行節為考 治民克盡為使 好和不爭為安 道德純一為思 大省兆民為思
外內思索為思 追悔前過為思 行見中外為愨 狀古述今為譽 昭功寧民為商
克殺秉政為夷 安心好靜為夷 執義揚善為懷 慈仁短折為懷 述義不克為丁
有功安民為烈 秉德尊業為烈 剛克為伐為翼 思慮深遠為翼 外內貞復為白
不勤戌名為靈 死而志成為靈 死見神能為靈 亂而不損為靈 好祭鬼怪為靈
極知鬼神為靈 殺戮無辜為厲 愎很遂過為刺 不思忘愛為刺 早孤短折為哀
恭仁短折為哀 好變動民為躁 不悔前過為戾 怙威肆行為醜 壅遏不通為幽
早孤鋪位為幽 動祭不爽為質 溫良好樂為良 慈和遍服為順 博聞多能為憲
滿志多窮為惑 思慮不爽為厚 好內遠禮為煬 去禮遠眾為煬 內處賓服為正
彰義揜過為堅 華言無實為夸 逆天虐民為抗 名與實爽為繆 擇善而從為比

2)蔡邕獨斷帝謐
達拂不成曰隱。 靖民則法曰黃
翼善傳聖曰堯。 仁聖店明曰舜。
酌人多壘曰桀 殘義損善曰紂 慈惠愛遷曰窄 愛民好與曰惠 聖善周聞曰宣 聲聞宣遠曰昭 完定禍亂曰武 聽明睿智曰獻 溫柔聖善曰懿 布德執義曰穆 仁義說民日元

安仁立政曰神 布綱治紀曰平 亂而不損曰靈 保民耆艾曰明 辟土有德曰襄 貞心大度曰屆 大慮慈民曰定 知過能改曰恭 不生其國曰聲 一德不懈曰簡 夙興夜寐曰敬 清白自守曰貞 柔德好眾曰端 安樂治民曰康 小心畏忌曰僖 中年早折曰悼 慈仁和民曰順 好勇致力曰莊 在國逢難曰愍 名實過爽曰繆
壅遏不通曰幽 暴些無親曰厲 致志大圖曰景 辟土兼國曰桓 經緯天地曰文 執義揚善曰懷 短折不成曰殤 去禮遠眾曰粉 怠政外交曰攜 治典不敷曰祈

3)明代通用諡法釋義
文 經緯天地、修德來遠、勤學好問、道德博聞、慈惠愛民、敏而好學、愍民惠禮、剛柔相濟、忠信接禮、修治班制、施以中禮。
武 克定禍亂、保大定功、威強敵德、剛強直理、剛強以順、闢德斥境、折衝禦侮、刑民克服。
成 禮樂明具、持盈守滿;遂物之美、通遠強立、安民豈政。
康 安樂撫民、澄柔好樂、令民安樂、淵源流通。
獻 聰明睿智、嚮惠內德、智質有理。
懿 柔克有光、溫柔賢善。
元 體仁長民、行義說民、道德純一、立建國都、思能辨眾、立義行德。
章 法度大明、敬慎高明、出言有文。
景 耆意大圖、由義而濟、布義行剛。
宣 施而不私、善聞周達、誠意見外、聖善周聞。
明 照臨四方、任賢致遠、獨見先識、譖愬不行、察色見情、招集殊異。
昭 明德有功、聖聞昭達、容儀恭美、昭德有勞。
正 內外賓服。
恭 卑以自牧、尊賢貴義、不懈為德、敬事供上、愛民弟長、執禮御賓、尊賢讓善、執事堅固、敬順事上、正德美容、既過能改。
莊 嚴敬臨民、威而不猛、履正志和。
肅 剛德克就、執心決斷、正己攝下。
穆 布德執義、中情見貌。
清 避遠不義。
定 安民大慮、安民法古、純行不爽。
簡 治典不殺、平易不訾、正直無邪、一德不懈。
憲 賞善罰奸、博聞多能、行善可紀。
敏 應事有功。
端 守禮執義。
敬 夙夜儆戒、夙興恭事、合美典法。
介 執一不遷。
裕 強學好問。
通 物至能應、事起而辨。
白 外內貞復。
靖 寬樂令終、恭己鮮言、柔德安眾。
賢 行義合道、明德有成。
貞 清白守節、大慮克就、不隱無屈。
孝 慈惠愛親、五宗安之、大慮行節、能養能恭、繼志成事、協時肇享、秉德不回、幹蠱用譽。
忠 盛衰純固、危身奉上、推能盡忠、廣方公正、臨患不忘國。
惠 愛民好與、柔質慈民、施勤無私。
和 柔遠能邇、不剛不柔、號令民悅、推賢推就。
安 和好不爭、兆民甯賴。
質 名實不爽、忠正無邪。
靜 柔德教眾。
烈 安民有功、秉德尊業。
禮 奉義順則、恭儉莊敬。
威 賞功刑懲、以刑服遠、猛以彊果、強義就正。
勇 率義共用。
義 制事合宜、見義能忠、先君後己、取而不貪、除去天地之害。
剛 彊毅果敢、追補前過、致果殺敵、強而能斷。
壯 勝敵志強;叡圉見服、死於原野、兵甲 作,屢征殺伐,武而不逐。
潔 不污不義
節 好廉自克、謹行制度。
襄 闢地有德、甲冑有勞、因事有功。
愍 在國逢難
良 小心敬事、溫良好樂。
勤 能修其官。
密 追補前過
溫 德性寬和
榮 寵祿光大
順 慈和偏服、和比於理、慈仁和民。
僖 小心畏忌、無過為僖、質淵受諫、小心恭慎。
純 中正和粹
果 好力致果、好學近智。
修 勤其世業。
顯 行見中外
恪 敬共官次、威嚴端嚴、溫恭朝夕。
毅 善行不怠、溫仁忠厚、能紀國善。
思 追悔前過、念終如始、謀慮不僭、外內思索。
容 寬裕溫柔
懷 慈仁短折、失位而死。
桓 辟土服遠、克敬動民、辟土兼國。
慧 質柔受諫。
隱 威德剛武。(此四字未協古義,恐有訛。)

4)清諡法考(因字數所限,如欲查看,請聯絡本人[見email]。)
2007-03-21 8:38 am
我想樓主是想了解諡號內的字的意思,其實這都來自《逸周書》內的諡法解.

《逸周書》又名《周書》、《周志》、《汲冢周書》,中國先秦史籍。
其來歷一說晉武帝咸寧五年(279年)發自汲冢,一說古已有之。今本10卷,正文70篇,記錄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和景王時代的歷史事件。

諡法內容非常複雜,要深入研究非苦學不可,筆者也只是門外漢,嘗試找一些例子來回應一下樓主的疑問.

(本來廟號是沒什麼諡的意思,但後來的發展,卻慢慢有隱喻國君一生的功能)

文:經緯天地曰文 道德博聞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民惠禮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
例:周文王,晉文公,魏文侯,漢文帝,宋文帝,隋文帝,唐文宗,清文宗
(此諡起初是好諡,慢慢只用來形容功蹟平平的君主)

武:剛彊直理曰武 威彊敵德曰武 克定禍亂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窮曰武
例:周武王,漢武帝,魏武帝,晉武帝,宋武帝,齊武帝,陳武帝,唐武宗,明武宗
(此諡開初是指以武功開辟國土的國君,但後來慢慢成為惡諡,明武宗的武是指其平定寧王之亂,以及自封大將軍的荒唐事蹟)


元:中興元功曰元 能思辯眾曰元 茂德丕績曰元 始建國都曰元 行義說民曰元 主義行德曰元
例:漢元帝,魏元帝,晉元帝(一個平平的諡號,魏元帝因晉以曹奐有禪讓之美,民悅其義,故取『行義說民』諡曰元皇帝。我覺得是亂來)

成:安民立政曰成
例:周成王,晉成帝,明成祖

孝: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愛親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協時肇享曰孝
例:宋孝宗,明孝宗(人民都蠻喜歡這兩位皇帝的)

明:照臨四方曰明 思慮果遠曰明 譖訴不行曰明
例:漢明帝,魏明帝,晉明帝,宋明帝,齊明帝,後唐明宗

思:道德純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內思索曰思 追悔前過曰思
例:明思宗

哀: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例:漢哀帝,唐哀宗(短命而不得善終的國君)

桓:辟土服遠曰桓 克敬動民曰桓 辟土兼國曰桓
例:齊桓公,漢桓帝(後者這個諡真是狗屁不通!)

惠:柔質慈民曰惠 愛民好與曰惠
例:漢惠帝,晉惠帝,明惠帝
(我覺得惠是即位後身不由己而沒治績的皇帝)

景:由義而濟曰景 耆意大慮曰景 布義行剛曰景
例:齊景公,漢景帝,明景帝

靈: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見神能曰靈,好祭鬼神曰靈
例:晉靈公,漢靈帝(昏君的諡)

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
例:只有一個-隋煬帝

宣:聖善周聞曰宣
例:漢宣帝,北周宣帝,明宣宗(中間那一個不知為何會有此諡號,其實南北朝的諡號已不能反映一個國君的一生了)

順:慈和便服曰順
例:漢順帝,宋順帝,元順帝(後來成了亡國之君的諡)

神:一人無名曰神 民無能名曰神 安仁立政曰神  聖不可知曰神
例:宋神宗,明神宗(歷史學家都覺得他們〔神神地〕的)

仁:蓄義豊功曰仁 慈民愛物曰仁 克己復礼曰仁 貴賢親親曰仁
例: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嘉慶)
(我覺得仁宗是大權在握卻無所作為的國君)

欽:威儀悉備曰欽
例:宋欽宗(真不明白他為何會有此諡)

昭:昭徳有労曰昭 聖文周達曰昭  容儀恭美曰昭 明徳有労曰昭 聖聞周達曰昭  聲聞宣遠曰昭
例:楚昭王,漢昭帝,唐昭宗

光:能紹前行曰光
例:明光宗(他即位三個月就死,此諡是否指他的即位光耀了兩位亡國兒子,熹宗和思宗)

聖:称善口閒曰聖 敬賓厚礼曰聖 揚善賦簡曰聖 敬賓厚礼曰聖
例:遼聖宗,清聖祖

希望以上能一完版主好奇之心

2007-03-21 00:45:33 補充:
我發覺樓主對歷史的偏好和我很相似,你幾條的問題正是我讀中學是疑問的問題,經那麼多年找資料去解決自己的疑問,令我答你的問題倍加把勁.

2007-03-21 12:06:08 補充:
補充, 諡[光]其實是不少的, 還有兩個例子:漢光武帝, 宋光宗另外唐僖宗,明熹宗找不到相關諡解, 不過個人感覺上他們都很會嬉戲, 當皇帝像玩的一樣.

2007-03-21 21:56:06 補充:
haloland2002兄有的資料的確不錯,我也想要一份.
2007-03-21 2:27 am
諡號為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包括朝鮮、越南、泰國、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諡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編輯] 種類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另外還有「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諡」之「惡諡」: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諡,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徽號,也就是後宮嬪妃和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在宮廷中有地位的女性所擁有的尊號,一般妃嬪的徽號約在兩字以內,但仍時有特例。太后和太皇太后則不一定,通常遇到年節時,皇帝都會在太后及太皇太后原有的徽號上再加新字,例如清朝開國皇后孝莊,生前總共被兩位皇帝八次在原有徽號加上新字的紀錄,值得注意的是,女子成為皇后時,並不會有徽號,以清朝的慈禧太后為例,她在初進宮時為懿貴人,懿是她的徽號,貴人則是她在宮中的位階,後來母以子貴而升為太后,被稱為慈禧太后,慈禧是徽號,太后則是她的地位級別,在死後稱為孝欽顯皇后,此時的孝欽顯三字已不是徽號,而是諡號了。也就是說,一名女子入宮時,若是她有幸從嬪妃進而升等成為皇后、太后,甚至是太皇太后,那除了她在當皇后的時間以外,她都是有徽號的,順帶一提的是,後宮女子不論生前地位之高低,在死後的神牌(神位)上的最高身分都只有到皇后而已。

[編輯] 規則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趙孝成王、 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唐高祖李淵開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諡號的舊例,使用了「神堯大聖大光皇帝」的諡號。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聖文神武皇帝」。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達二十五個字(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清代大臣的謚號規定,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可用「文」字。而「文」字的謚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2007-03-21 2:25 am
刷鞋用的
讓大臣、百姓覺得現在的王上很有孝道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36: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0000051KK026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