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人生何處不相逢」是不是詩詞其中一句,如果是,其餘句子是甚麼?
A: 生活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情況,兩人居兩地相距甚遠,本以為無機緣再見面了,卻有一天又見面了,俗語就稱為“人生何處不相逢”。
「人生何處不相逢」雖應源於宋人歐陽修的《歸田錄》,但其實類似句子早已於唐.杜牧的《送人》一詩中出現:
唐.杜牧《送人》
「鴛鴦帳裏暖芙蓉,低泣關山幾萬重。明鏡半邊釵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
此詩內的「鴛鴦帳」,「明鏡半邊釵」等均是關於夫妻或暗指夫妻感情之物,所以此詩應是說夫婦離別相送之事。
(1)「鴛鴦帳」指的是繡有鴛紋的帳幃,乃夫妻或情人就寢的地方;「鴛鴦帳裏暖芙蓉」指的大概是夫妻/情人在一起時,深感暖意重重。
(2)至於「低泣關山幾萬重」,乃是指夫妻分別後,相隔萬重關隘與山峰,雙方因難以相見而低泣。
(3)「明鏡半邊釵一股」:明鏡只餘半邊,即明鏡分離,古人常以明鏡分離暗指夫妻分離,故才有「破鏡重圓」(夫妻失散或決裂後重新團圓和好)之說;而「釵一股」,一股即一段,指的是把金釵分成兩段,在古時情人分離時曾有把其中一段釵贈送給對方,以求希望有日相見時能把釵再合成一支。古亦有「分釵破鏡」一語,亦指夫婦別離之意。因此詩中的「明鏡半邊釵一股」正是比喻詩中的夫婦離異。
(4)最後一句「此生何處不相逢?」是詩人安慰之詞,是說即使今日分手,這一生又有何處不會再相逢呢?宇宙雖然廣闊,人來人去,但總有再相逢的時候,所以大可不必為一時的分別而太難過。
從以上可見,「此生何處不相逢」已大有「人生何處不相逢」之意思,而且只乃一字之差,故有可能「人生何處不相逢」就是從「此生何處不相逢」演化出來。
至於出現「人生何處不相逢」一語,最早確實見於宋人歐陽修的《歸田錄》。《歸田錄》是《歐陽文忠公文集》(《歐陽文忠公文集》是歐陽修所著的別集,共153卷,附錄5卷)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年),歐陽修再次遭流言飛語中傷,自請外任,這一卷是在安徽毫州上任時所作。他在《歸田錄》序裏說:“《歸田錄》者,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夫士大夫笑談之餘而可錄者,錄之以備閒居之覽也。”此是說《歸田錄》是記載朝廷內的舊事,史官所不記的隱事,或士大夫間談笑風生等的瑣事,乃由作者親身經歷、見聞,以備他在隱退閒居時自己閱覽。因此《歸田錄》其實是一部筆記。
「人生何處不相逢」見於以下一段文字:
《歸田錄》書中記載:“寇忠湣(音敏)公准之貶也,初以列卿知安州(今安徽壽縣),即而又貶衡州(今湖南衡陽)副使,又貶道州(今湖南道縣)別駕,遂貶雷州(今雷州半島)司戶。時丁晉公與馮相拯同在中書,丁當秉筆,初欲貶崖州(今海南崖縣),而丁忽自疑,語馮曰:‘崖州再涉鯨波如何?’馮唯唯而已。丁乃徐擬雷州。及丁之貶也,馮遂擬崖州。當時好事者相語曰:“欲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
這段話是說,寇准(忠湣公)由於丁謂(丁晉公)等人的陷害,被朝廷貶放外地,不但越貶越遠,官也越貶越小,一路從貶為安州知州,衡州副使,道州別駕,最後被貶至雷州任司戶參軍。這一切都是丁謂一手策劃的。當時丁謂和馮拯(馮相拯)兩人在中書主事,被貶之事由丁執筆。丁開始主張貶寇到最遠的崖州,下筆時忽然猶豫起來,對馮拯道:“到崖州要坐兩次海船吧,你覺得呢?”馮嗯嗯兩聲,不置可否。丁又想了半天,最後定在雷州。後來丁謂亦被朝廷貶放,主事的卻是當年的馮拯,馮拯便決定把丁貶至比雷州還遠的崖州。
時人聞聽這個消息互相傳告:“欲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因為丁被貶去崖州上任必經雷州,所以有機會跟為自己所貶的寇准(貶為雷州司戶參軍)相見。這可謂天理循環,當年貶人,現在自己也被貶,而且還跟當年遭他所貶的人相見。由此事而來的“人生何處不相逢”一語。後來使用中有時還含有做事要留後路的意思。
http://www.dengb.com/article.asp?id=1421
http://www.zdic.net/cy/ch/ZdicE4ZdicBAZdicBA407.htm
http://cc.1asphost.com/khcjhk/Song/gtl1a.htm(《歸田錄》全文)
http://teacher.jajh.tp.edu.tw/a298/%E6%AF%8F%E6%97%A5%E4%B8%80%E5%8F%A5.htm
2007-03-27 19:45:35 補充:
對偉兄所提供之答案本人只有以下兩點質疑:
(1)是否找不到著詩的時間,就等於這首詩是假的,只是流傳,相信這個說法比較武斷吧!!詩很多時內容太簡,不像古文章般對時間方面的顯示較清楚;何況著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向後人顯示其著作時間,而是表明心跡,相信有不少詩的著作時間也是很難知道的..
(2)再說一次,「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這兩句並非出自吳承恩的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