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你爸爸生前做什麼好, 壞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他生前好, 一定升人天....做回人... 如果他生前是信佛教, 他會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謂「六道」,是指生命在凡俗的世界內所投生的六種形式或界別,它們分別是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及地獄。 在我們的肉身死後,並非像一些人所想地就此永遠消失。在死後,我們固然有可能透過佛法上的修行而超出輪迴以外,但這畢竟並不容易。在絕大部份的人及其他眾生死後,其心識會經歷中陰階段,然後便又再投生,各依其業力於六道中之其中一道受生。在死亡時,我們的肉身失去生存的功能,經歷中陰及再次投生的僅是心識及其相隨的過往業因。
在上述的六種生命形式中,有些的苦是極為可怕的,有些的痛苦則相對來說較輕。如果我們生在地獄道、餓鬼道或畜牲道,所受之苦是我們現在根本不能想像的,所以這三道被合稱為「三惡道」。在天界、阿修羅界及人間,所受之苦相比之下較為輕微,而且會有一些短暫的享樂,所以這三種生命形式被合稱為「三善道」。但我們必須知道:三惡道固然是苦,三善道亦不過是在相比之下較為好一點,並不是說生於三善道就沒有痛苦。事實上,六道的本質就是痛苦及變幻,沒有永恆及真正的福樂可言!我們在死後,將投生於哪一道中呢?這並不取決於運氣,也不由我們自己主宰決定,更非冥冥中有一個神明在主宰我們的去處。未來的轉生,取決於我們過往及今生中的業。如果我們種下了生於地獄的因,在此因遇上了適當的外緣而成熟結果時,我們便轉生於地獄中。概括來說,修惡業者於業因成熟時,便投生三惡道其中一道中,修善業者則生三善道中。這並不是冥冥中有一個神在對我們作賞罰,而是一種自然的因果規律。如果你種了某一種業因,就必定會得到相應的某一種果報。
總說 ---以上所說的,是六道輪迴中每一道的普遍描述。我們可以知道,生在三惡道中是苦不堪言的,而即使生在三善道中,還是各有其痛苦。只要我們尚在六道之中,即使是生於其中最大福報之處,仍然逃不開痛苦。
在六道生死流轉中,有情眾生的相互關係不斷變幻。我們今天的死對頭,有可能便是我們上一輩子的父母。今天的夫妻,有可能在上一輩子是仇敵。
在六道中,眾生不論福報的多寡,永遠不感滿足,只會貪得無厭地希求更多及更大的福樂。 同時,在輪迴中,我們不斷地投生,又不斷地死去,經常由六道中的高處跌入最苦的地獄深淵等中,根本沒有永恆的快樂可言。在一生終結時,我們只能無奈地轉生,沒有絲毫自主權,財富及親友都幫不上忙。 在觀察及瞭解六道生死後,我們必須在心中明白,六道的本質便是苦。上至天界,中至人間,下至地獄,所不同的只是苦的形式及程度。
往生極樂的條件求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必需要具備正行與助行。(一)念佛正行 念佛法門的正行,可分為往生的資糧,念佛的類別,以及念佛的方法,三點來說明。
1)往生的資糧---往生的資糧,是信、願、行。求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深信,切願,實行三種資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1.信:信是信受,佛法大海,非信莫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特別是念佛法門,更要深信。
深信十方諸佛,所稱讚的極樂國土,真實存在,并非假設,應當發願,求生彼國。
深信一心念佛,決定可以往生;雖然極樂國土,遠在十萬億佛土以外,但憑佛力慈悲攝受,一稱佛號,發願求生,佛必來迎,接引往生。
深信往生極樂國土,即得不退轉,因為極樂國土,環境特別,助緣殊勝,不止常得見佛聞法,而且水鳥行樹,皆宣法音,晝夜六時,耳濡目染,無非佛法;恒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互相策勵,唯進無退,加以壽命又長,一生即可以成辦佛事,蒙佛授記,補佛之處。
2.願:願是志願、發願、願力,信心既深,還要立志發願,無願不生。釋尊在阿彌陀經中,再三勸導我們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願貴在志誠懇切,更要堅固。悟徹大師說:「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因此,念佛求生極樂國土的人,一定要發願深切。願離娑婆世界,願生極樂國土;願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願佛慈悲攝受,親來接引;願生淨土,即得見佛聞法,悟無生忍;願再來娑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靈峰大師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得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可見深信切願,對於求生淨土,是非常的重要!
3.行:行是實行,既深信佛語,決意發願,求生淨土,就要繼之以實行,一心念佛。念佛可以分為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以及實相念佛等四種。
持名念佛:一定要三業清淨,口念佛號,心止散亂,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日夜無間。如是心口相應,淨念相繼,必得一心不亂。 觀像念佛:是用恭敬志誠的身心,面對佛像,口稱佛號,眼觀佛像,意想佛的相好莊嚴,功德殊勝;如是三業專精,稱念不已,日久功深,亦得一心不亂。 觀想念佛:是依照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修十六種觀,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以及九品往生,種種勝境,令心專注堅住觀中,想念不移,開眼閉目,勝境不失,即得一心不亂,決定往生。 實相念佛:是心口相應,念念無間,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是即心即佛,心佛一如,心佛無二。由於稱性起念,深知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的佛,亦不可得,而不執著有;但能念之心,靈明覺照,所念的佛,歷歷分明,亦不落於空;空有都不著,能所兩相亡。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可以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是名實相念佛,此即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念佛三昧。
至於念佛的方法很多,綜合而言,大概有以下十種:
*極力建議詳見
http://book.bfnn.org /books2/1905.htm#a02
一高聲念
二低聲念
三默念
四定時念
五閉關念
六攝心念
七隨時念
八記數念
九調息念
十臨終念(二)淨業助行 欲想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或希望上品上生,除了具足信願行外,還要兼修眾善,回向發願,作為助行。釋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教導韋提希夫人,欲想往生極樂國土,當修十種淨業。
*極力建議詳見
http://book.bfnn.org /books2/1905.htm#a02
一孝養父母
二奉事師長
三慈心不殺
四修十善業
五受持三皈
六具足眾戒
七發菩提心
八深信因果
九讀誦大乘
十勸進行者
修以上十種淨業,亦即是修三福。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但我們欲想上品上生,還要發三心。三心是:一至誠心,二深心,三回向發願心。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心;即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亦即專心念佛。積聚無量功德,是名深心;即廣修六度萬行,下化眾生,亦即以念佛法門,勸進行者。宏願無盡,名回向發願心;即以上求下化的功德,回向發願,願與眾生,同登極樂。故觀無量壽佛經言:「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綜上可知,念佛法門,說難不難,上智下愚,忙碌清閒,僧俗皆可,老少咸宜;說易不易,必須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的正行外,還要持戒修善,發三心,修三福,作為助行。具足正助二行之外,更要發願回向,然後可以決定往生。
所以,我們無論是打佛七,或是平常念佛,最後一定要回向。甚麼是回向呢?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自己的志願與目的,就是回向。回向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回事向理,二是回因向果,三是回自向他。
無論是持名念佛,或是觀像、或是觀想念佛,都是有能念的我,以及所念的佛,在事相上有所表現。至於實相念佛,則能所雙亡,內外空寂,心佛一如。念佛的人,若能由事相念佛,至一心不亂,進而證入理性一心不亂,就是回事向理。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由一心稱念佛號之因,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證不退轉,得一生補佛之處,終證佛果菩。念佛人將因中持戒念佛,正助二行的功德,回向佛果菩提,是回因向果。
將自己持戒,念佛,修福的功德,普施法界有情,共生極樂。如往生論說:「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是回自向他。我們能夠將正助二行所有功德,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發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同證佛道。臨命終時,決定得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