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1993年6月15日,九巴終於開辦早晨特快過海線 368,成為首條新界西北區的過海路線,早上 0710 由元朗(西)開出,經新田公路、粉嶺公路、吐露港公路、大老山隧道、觀塘繞道、東區海底隧道、東區走廊,總站位於上環,成為當時全港最長的專利巴士路線,全程 60.8 公里。
差不多一年後(1994年5月31日),配合天水圍區發展,九巴再增闢一條369號早晨特快過海線,成為首條天水圍區的過海路線,早上0700由天瑞開出,經朗屏、新田公路、粉嶺公路、吐露港公路、大老山隧道、觀塘繞道、東區海底隧道、東區走廊,總站位於上環,成為當時全港最長的專利巴士路線,全程 65.1 公里,打破 368 維持不足一年的紀錄。
約在同一時間,當天水圍發展成新市鎮時,同一時間東九龍不少屋邨需要重建,部份東九龍原有居民遷入當年天水圍的新屋邨,而遷入天水圍的中小學生及居民大部份仍於東九龍上課及工作,這需求足以開辦一條巴士路線由元朗區至東九龍之間。九巴有見及此,便於369開辦前一個月(1994年4月26日),開辦首條往來元朗至觀塘區的269C,由天瑞邨單向開往藍田地鐵站。與368及369一樣,269C亦取道新田公路、粉嶺公路、吐露港公路、大老山隧道、彩虹、九龍灣及觀塘,總站設於藍田地鐵站,全長達 53 公里。
當時以上三條路線均取道北區的道路系統,但由於服務對象是天水圍、元朗居民,由於當年屯門公路的擠塞問題,為避免造成延誤,因此在北區取道上水及粉嶺一段的粉嶺公路,而且在北區沒有停站。
當年開辦這些超長途路線,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受到沿線交通擠塞影響,影響行車班次,尤其以大老山隧道、東區走廊這些塞車黑點為甚,因此若提供全日服務,容易受到班次失準問題影響客量,因此並無經濟效益。可以想像,當時的客量不足以令以上三條路線全日服務,不過,三條路線當中以 269C 線較為進取,由於當時天水圍及元朗有不少往東九龍上班的市民,很快便增加班次,並於 1994 年 10 月 17 日增設下午回程服務,1996 年 11 月 4 日起再提升至平日繁忙時間雙向服務,成為首條由新界西北往來市區,需經由北區前往的巴士路線。
由於天水圍及元朗不斷發展,單靠屯門公路及新田公路根本無法應付人口增加帶來的交通流量,加上配合新機場核心工程興建,因此政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興建往來西營盤至元朗的三號幹線,其中西區海底隧道及大欖隧道分別於1997年5月1日及1998年5月25日通車。
當時西隧通車後開辦的 960 號線(屯門建生至灣仔碼頭)客量增長太快,達到過度飽和的程度,因此兩條往來天水圍及元朗至港島,分別由九巴及城巴營辦的過海隧道路線 968 及 969 ,便提早於1997年10月投入服務,取道西區海底隧道,並提供全日服務,不過當時大欖隧道尚未通車,兩線仍要取道屯門市中心及屯門公路,因此對368、369的影響不大。
真正打擊 368 和 369 的,是1998年5月26日正式通車的大欖隧道,當日起 968 及 969 改經大欖隧道往來;而原先途經新田公路及粉嶺公路的 269C,亦由當日起正式轉型,改經大欖隧道往來,總站改為天水圍市中心至觀塘碼頭,並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正式撤出北區。由於三號幹線大大改善了屯門公路的塞車情況,加上 968 及 969 因路程縮短更受居民歡迎,結果居民不需要再乘搭相當兜路的 368 及 369 前往港島,乘客因而大量流失,它們雙雙於1998年9月21日起停止服務,正式結束它們的使命。
當368及369停止服務後差不多六年期間,穿越北區而不以北區作總站的巴士路線,便只有 869 號線,而且袛於沙田賽馬日才可以在北區見到它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