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少颱風帶來的災害(10分)

2007-03-20 2:23 am
如何減少颱風帶來的災害
例如自己或政府或國家或人類
可以做甚麼來減低颱風對他們的損失及傷害?

回答 (2)

2007-03-20 2:26 am
✔ 最佳答案
認識颱風

蘊含大量能量且深具破壞力的颱風是如何形成的?颱風通常形成於低緯度的熱帶海
洋上,約有65% 的颱風形成於北緯10至20間,形成的時間主要集中於夏季7~9月。
至於其來源,大部份颱風是由間熱帶輻合區(ITCZ)之雲簇逐漸發展而成,其他則
源自東風之積雲簇。颱風為大氣及海洋許多環境因子所共同形成,過程複雜,至今
尚未完全瞭解。然而,颱風之生成具有一些必要條件,例如海溫不得低於 26℃,需
具充分水汽,緯度不能太高,垂直風切不能太強等。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環境中必須
有龐大的水汽供應。在溫暖的洋面上,海洋提供豐沛的水汽,在適宜的大氣環境下
,某些熱帶擾動得以成長,上升氣流變得旺盛。在此過程中,熱帶擾動中的大量水
汽在上升之後會冷卻凝結釋放潛熱,使得擾動能量逐漸增加。在累積足夠的能量之
後,便形成具有破壞力的颱風。
颱風是一個快速以逆時針方向旋轉的三度空間渦漩,伴隨有極強之對流特徵(如雲
牆、螺旋狀雲雨帶等),颱風之環流結構近似軸對稱,外貌類似一圓柱體,水平範
圍可達上千公里,但垂直發展僅侷限於對流層地面至15公里高空。颱風中心為低壓
區,其中心氣壓常在980~950hPa左右,強度甚強的颱風可達870hPa。其底層氣流受
氣壓梯度力影響向內輻合,且因受科氏力作用而做氣旋式旋轉,內流氣流於雲牆處
急速上升,故雲牆為颱風內上升運動及降水最強處。雲牆之上升氣流至高對流層時
則因對流層頂之限制,向外做反旋式輻散。小部份空氣則向中心處輻合、下沉,形
成颱風眼。颱風眼因下沉增溫形成暖心結構,加上下沉作用而為無雲區,底層則為
微弱之輻散氣流,風速亦很小。

颱風是地球物理流體力學的絕妙特例。颱風系統包括旋轉渦旋、勢流、層化流體、
濕對流、大氣與海洋之交互作用等。此涉及多重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交互作用的物
理過程,一直是國際大氣科學界深感興趣的研究題材。儘管我們對於颱風的結構已
有一定的瞭解,但詭譎的颱風本身仍被覆著層層面紗,等待你我一探究竟:颱風的
形成原因、颱風運動的機制、颱風強度的演變、颱風眼的動力現象、颱風雨帶的物
理過程、颱風與海洋的回饋、颱風與地形的交互作用,以及颱風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你知道嗎?全球平均一年有80個颱風,北半球約有5與討論5個,南半球約25個。其中西北太平洋最多,約26-27個,北大西洋約9個,東北太平洋約13個。而台灣剛好位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內。


防颱的基本常識

一、居家必備常識:

六月到九月是台灣的颱風季節,要加強注意防颱措施‧

在颱風來臨之前,事先清掃和疏通屋外的排水溝和屋頂的排水孔,才不會因為阻
  塞而產生積水,甚至淹水的情形。
檢查門窗是否堅固,並且事先修補更換。如果是迎風面的門窗,最好加裝防風板,
  以防止颱風來襲時造成玻璃破碎。
懸掛在屋外的看板、招牌等懸掛物應取下或釘牢,以免被颱風吹毀,釀成危險。
  庭園裡的花木也要計的修剪樹枝或加上之架固定、保護。
興建中的工程工地更要加強安全措施,工地的吊車要預先降下,鷹架、圍籬和樣
  品屋應該加強固定。
家中應該準備好蠟燭、照明燈、手電筒、收音機、電池、火柴或打火機等物,停
  電時才不會手足無措。

二、河、海、山邊居民的必備常識:

家住在河邊、海邊或地勢比較低漥地帶,更要提高警覺。
為了嚴防河水氾濫或海水倒灌,應該及早遷移到地勢高的地方。
為了減少洪水危害,平時應該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要任意開發山坡地和過度砍
  伐林木,否則,颱風所帶來的驟雨很可能會使土石鬆動,引發出嚴重災害。
山坡地和山區的居民特別要提高警覺,防止山崩或道路坍方。
山坡下或山區公路燈不適宜停留或停車。
農漁民要注意颱風的消息,看是不是要提早收穫。
要檢查田地和菜園的排水系統,修剪或加強樹枝、支架。
稻穀和飼料要趕快移到安全的地方。
靠河邊或水邊,養家禽、家畜的人家,更要早一點檢查,加強欄舍,或者先把動
  物遷走,以免發生損失!
漁船要趕快回港或到最進的港口避風,並將船舶繫牢,人則避居安全處所。

台灣近年來的颱風災害

台灣地區經濟民生對於颱風侵襲與否有高度的敏感度及脆弱性,因此如何加強對颱風之研究、瞭解,以提昇對颱風之預報能力,一直是國內大氣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努力目標之一。
颱風是自然界中最具破壞力的天氣系統之一,也是影響台灣最嚴重的災變。在民國74年至83年間,因氣象因素所造成之經濟損失,總金額約為1,714億元,平均每年損失約142億元,其中因颱風所造成之災損金額為1,314億元,佔全部之76. 6%。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颱風所帶來的雨量亦是台灣地區最重要的水資源。以84年為例,許多颱風過門而不入,未帶來足夠降水,使得全省水庫貯水量持續下降,因此,造成缺水及限水的問題,從而嚴重影響農耕及經濟民生。而85年的賀伯颱風、86年的溫妮與安珀颱風及87年的瑞伯與芭比絲颱風侵襲或路經台灣地區,由於颱風所夾帶的豪雨加上防災體系運作並不落實,台灣仍承受相當大的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
1963年9月8日的葛樂禮颱風則造成的損失達十四億以上,死傷失蹤達六百多人。1986年8月20日的韋恩颱風使中、南部及澎湖地區損失慘重,有人員傷亡失蹤,為台灣氣象史上第一次由中部登陸,為近年來最嚴重的天然災害。1996年7月29日的賀伯颱風帶來強風豪雨,公路坍方、橋樑斷裂,嚴重受損,中、南部沿海地區海水倒灌。阿里山測站於七月三十一日單日降水累計雨量達1094.5公厘,創歷史紀錄。共有51人死亡,22人失蹤。
自42年至52年之洪水災害損失達72億元以上,死傷3千多人,可見洪災造成的損失甚為驚人 這些例子正凸顯台灣地區經濟民生對於颱風侵襲與否有高度的敏感度及脆弱性,因此如何加強對颱風之研究、瞭解,以提昇對颱風之預報能力,一直是國內大氣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努力目標之一。
2007-03-21 1:41 am
要預防颱風,首先要觀察衛星雲圖,有冇密集的雲層,接着便將可能颱風會登陸的地方一帶的居民撤離,這樣便能減少損失!!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26: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9000051KK028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