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台灣人,語言一問!

2007-03-20 2:16 am
我是台灣人,無意間看到奇摩香港,所以加入會員,我們是使用繁體中文,你的所打的字體,有點讓我霧裡看花,越看越花的感覺,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或教教我,用什麼方式可以清楚的看懂你們的問題呢?

回答 (4)

2007-03-20 2:26 am
✔ 最佳答案
這是口語的不同,我們的叫「廣東話」或「廣州話」,

70年代,香港有一個著名的畫家,

叫黃玉郎,你所見到的怪字是他創造的

你可在網頁搜尋黃玉郎,

便會看到好多。

香港口語列表(本人自行編輯):

嘅:的

嘢:事情、東西

D/啲:的

乜嘢:什麼

咩/乜:什麼

如果還看見其他「怪字」的話,可以寄信給我,

我可以解答你。

想寄信便按我的檔案吧!

還有,我打了一個很長的文

你自己看看吧!

口語及書面語在粵方言區的定義:
就普通話而言,其口語和書面語雖有差異,但大致是統一的。所謂「我手寫我口」的理想,在普通話中大抵可以實現。換言之,就普通話而言,書面語和口語均可為 文,兩者不同程度的結合和運用,就形成了文章不同的風格。而在粵方言區,口語指的是我們平時說的廣州話,而書面語指的是規範的現代漢語,即普通話。就方言 和現代漢語規範語而言,兩者在語音、詞彙、句法方面的差異都比較大,故此廣州話口語只能說、不能寫,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目前還不能達至「我手寫我口」的理 想。
口語及書面語在詞語和句法方面的對應規律
詞語方面,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差異,本節目涉及的有以下幾點:
名稱不同:例如廣州話口語叫「百足」的小動物,書面語寫作「蜈蚣」,口語說「蠄蟧」,書面語寫作「蜘蛛」。而在熟語方面,同一個意思也有用不同詞語來表達 的。如口語「擺烏龍」,書面語表達為「弄錯了」,口語「倒瀉籮蟹」,書面語為「狼狽不堪」。它如「濕濕碎」和「零零碎碎」,「囉囉攣」和「焦躁不安」也都 如此。
古今有別:不少廣州話口語在古代用作書面語,讀來十分文雅。好像「明月幾時有」的「幾時」,「問君能有幾多愁」的「幾多」,與當今流傳的口語並無差異。然語言是不斷變遷的,就當今而言,「幾時」就要寫作「甚麼時候」,「幾多」要寫作「多少」,這就叫做「古今有別」。
次序不同:口語和書面語中有的詞彙,它們的詞素相同,只是構成的次序相反。例如書面語的「鞦韆」,口語作「韆鞦」,書面語的「公雞」、「羮匙」,口語分別作「雞公」、「匙羮」等等。
音節單雙有別:廣州話口語由古代傳承而來,具有古漢語的特徵,所以單音節詞彙特別多;而現代漢語則雙音節比較多。諸如口語的眼、耳、衣、襪、裙、褲、稻、麥、橙、李,在書面語都要寫成雙音節:譬如眼要寫成眼睛,耳要寫成耳朵,衣要寫成衣服。這實際上也屬於「古今有別」。
形同義不同:這一類詞語,彼此的字形完全相同,只是意義差別很大,經常是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例如「班房」,口語的意思是課室,而書面語的意思則為 「監獄或拘留所」。又如「馬蹄」,口語的意思是一種蔬菜――荸薺,而書面語的意思則為馬的蹄子。它如「打尖」,口語的意思是旅途中休息吃點東西,而書面語 的意思則為排隊不守秩序。
句法方面,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差異,本節目涉及的有以下幾點:
趨向動詞在句中的位置:表示往何處去的趨向動詞,譬如「去」字,在口語中常放在句子的前面,而在書面語中常置於句子後面。好像口語「去博物館」寫成書面語是「到博物館去」,「後日上廣州」寫成「後天到廣州去」,「落街行下」寫作「上街去走走」等。
雙賓語句中賓語的位置:在口語句子中,雙賓語的位置是「物前人後」,而書面語句子則相反,是「人前物後」。例如口語句子「我畀朵花你」、「唔該畀杯茶我」,書面語分別是「我給你一朵花」「勞駕/請給我一杯茶」。
比較句中形容詞的位置:在口語句子中,形容詞於比較對象之前:「我肥過你」;而書面語句子形容詞則在比較對象之後。「我比你胖」。又譬如:「地鐵快過巴士」和「地鐵比公共汽車快」;形容詞「快」,一個在前,一個在後。
某些副詞在句中的位置:「多」、「先」這些副詞,口語句子放在動詞的後面:「天氣凍,着多件衫」;書面語句子則放於動詞的前面:「天氣冷,多穿件衣服。」。又如「我食先。」和「我先吃」,「先的位置一後一前」。
某些疑問詞在句中的位置:某些疑問詞於書面語句子中要置於句末。例如口語句子「你有冇去過北京呀?」書面語應該是:「你去過北京沒有?」或者:「你去過北京嗎?」口語句子「你有冇買戲飛呀?」書面語應該是:「你買了電影票沒有?」或者:「你買電影票了嗎?」
2007-03-23 4:51 am
你好,我是香港人
先解釋一下:(1) ~~~~~~~~~~~~~~~~~~~~~~~~~~
"香港雅虎(譯音yahoo)"不是叫"奇摩香港"
奇摩是kimo是台灣的網站
後來被yahoo收購了所以叫"yahoo奇摩"
香港雅虎是自己成立的
(2) ~~~~~~~~~~~~~~~~~~~~~~~~~~~~~~~~~~~~~~~
香港人自古以來百份之九十九都是用繁體中文
但很多人也習慣看懂簡體字
~~~~~~~~~~~~~~~~~~~~~~~~~~~~~~~~~~~~~~
讓你看得像霧裡看花,那只是因為年輕的香港人說話習慣用口語化
他們覺得這樣才不枯燥和有趣,也是做成中文水準偏低的原因之一
正如台灣人喜歡用台語、注音文、火星文等同一道理,
如果要看得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多交一些香港朋友,或聊天,多發問,
多了解並多文化交流,自然漸漸會懂,要是給你灌一大堆文字或沉悶解釋
你也吸收不了。
我打的字你該看得懂,因為我也常去奇摩答問題

圖片參考:http://polyart.com.hk/nop/n30.gif
2007-03-20 2:36 am
不知道你所指的是亂碼, 香港人所用的特別字詞(如口語) 還是 其他呢...?

我們普遍也是使用繁體中文的, 當中亦不乏使用簡體字的,
如果是亂碼的問題, 你可以在該瀏覽的版面上按右鍵,
在「編碼」一欄選取「簡體中文」

如果是香港人的用字令你看不明白的問題,
相信你需要花一段時間來適應了,
如:::港人多用「咁」來代替「的」字,
「喇」來代替「了」字等,
因為我們所說的廣東方言, 並不是以書面語溝通,
因此會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在問題或文字當中, 我們亦喜歡加入我們日常的生活用語,
如「hea」是代表 懶洋洋或不在意地虛度時間 等,
當然我們亦會加入很多英文拼音來表示我們日常的廣東話發音,
這些方言就像你們所用的「麻吉」﹑「歐巴桑」等特別用語,
都需要時間去了解意思=]


希望能解答到你的問題,
如果你的意思並不是我所解釋的兩個,
我樂於再加以補充=]
參考: 自己
2007-03-20 2:27 am
我們在文件,作文上是用書面語的,政府的教育也一樣(但跟你們總有不同,語言和地方問題)
但是,現今許多人為了方便(和文化問題),寫上自己平日常用的語言--粵語(和一些英文), 其實你們說普通話的真的會不明白.
附上粵語 資料:
粵語,又稱白話,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聲調語言。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門和北美洲、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由於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學者與西方學者有分歧,故粵語屬於一門方言抑或是一門獨立的語言尚有爭議。[2]

目前全球中,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6.6千萬-1.2億[1],使用地區非常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而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把通行於北方地區的北方方言,經整理而成的一種「話」,用以推行全國。因此「普通話」其實本身也是一種方言,不過經過整理及用來推行作普遍溝通語言而已。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普通話才是中國的「傳統」或「正確」語言。

廣州話口音是粵語的公認標準口音。但是隨著近年來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廣東境內一些原粵語城市甚至出現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與之相伴的是漢語普通話使用人群大增,加上近年來香港粵語流行曲、電視電影對中國大陸粵語使用人群的強勢影響,粵語通俗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實上已經由廣州遷移到了香港。

香港口語跟廣州口語,發音上也有些微區別。由於兩地所處的環境不同,對某些事物有不同的習慣稱呼。總括來說,廣州人在香港或是香港人在廣州,基本上溝通沒有問題。



語音方面
中古全濁聲母平聲字變為相應送氣聲母,仄聲字變為不送氣聲母。

在聲調方面,粵語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中,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類格局,而且還從陰入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是保留古漢語入聲最為完整的語言,對於朗誦及研究中國古詩詞等文學作品,起著重要的作用。粵語包含 [-p]、[-t]、[-k]、[-n]、[-m]、[-ng] 六種韻尾,沒有北方漢語所具有的捲舌音、兒化、輕聲等現象(這些北方漢語特徵都是在中古以後發展形成的,粵語並沒有跟隨北方漢語發生這些變化)。


[編輯] 辭彙方面
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北方話(北京話、普通話)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極少使用。

如粵語中將「粘」說成「黐」,用「差人」(源於印度藉警員)來表示「警員」等;又如粵語常於句末的語氣助詞「忌」(現常常被寫作「嘅」),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再如「打甂爐」(吃火鍋),「甂爐」為一種古炊具;「牙煙」(即「崖广」,意指危險,古文中原意為「懸崖邊的小屋」,其中,「广」與「廣」在古代漢語中為不同的字,表不同的意思,前者就是「小屋」之意。懸崖邊的小屋,危險之意。);「濿淅」(現粵語中意為「遇到麻煩」、「麻煩」;來源於古書中形容衣衫盡濕在水中行走的聲音)等詞;此外,現代漢語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上沒有差異,但是廣州話當中,「行」就是步行,而「走」保留了古漢語中「跑」的意思。

但是隨著北京話(普通話)在廣東地區的推行和外來人口的影響,很多廣州粵語中保留下來的古詞彙開始逐漸減少,在香港的保存卻相對較佳。


[編輯] 語法方面
粵語中保留有修飾成分後置及倒裝等語法項目。如在人名前加「阿」表示親昵;「公雞」倒置成「雞公」,「乾菜」倒置成「菜乾」,「羹匙」倒置成「匙羹」等。由於粵語語法中有許多修飾成分倒置現象,因此產生了許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在粵語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得之」。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走先啦」。這是古漢語特徵的遺留。

粵語口語中語氣助詞(如「啦」「喔」「咩」等)的使用非常頻繁,意義也較重要。豐富的語氣助詞可簡單直接地表達出發言者驚訝,質疑,不屑等語氣。

另外還有少數語法與普通話相異。如比較級的用法,廣東話要說「你高過他」,而普通話會說「你比他高」。廣東話問:「……來的?」相當於普通話「這/那是什麼?」 廣東話中「都」往往相當於普通話中「也」的用法。


[編輯]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分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漢人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南越語與古華夏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的,因此它同時具有古漢語和古代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也仍然含有許多古代南越語的成分,主要表現在音韻和辭彙方面。在音韻上粵語與壯語很接近,兩者亦有相當多相同或相近的基本詞彙。


[編輯] 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港英時期,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話中說「商店」;有的是北方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北方話中的「沙拉」在粵語中譯為「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北方話存在很大差別,如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George Walker Bush在北方話中翻譯成「布什」,台灣譯作「布希」,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布殊」。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有時,這些詞被北方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搭的士」的簡稱)被北方話當作「打的」吸收。

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夾」通常用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師叫「Miss」),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 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翻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值得注意是,為遷就粵語的節奏,feel往往會讀成few,失去L尾聲,fax讀成/fɛk1 si2/加重尾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編輯] 擁有大量與北方漢語不同的固有辭彙
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與北方漢語不同的辭彙,這些辭彙有的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於北方漢語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在科學技術領域兩者不同的詞彙比較低,小於10%

2007-03-19 18:30:13 補充:
粵語 北方漢語 宵夜 夜宵 飲勝 乾杯 心熄 死心 鬼衇(鬼馬) 多詭計 人工 薪水、薪金 心甘 甘心火水 煤油花樽 花瓶 鍾意 喜歡後生 年輕專登 特意雪櫃 電冰箱 夾萬 保險箱黐線 神經病鹹濕 好色、下流人客 客人老竇 老爸特登、專登 故意契弟 男同性戀、王八蛋吹脹 [俗語] 無可奈何蹺蹊 蹊蹺得意 可愛點解 爲什麼 直頭、直情 簡直 是但、求其 隨便得敕 (戚) 得意洋洋 囉柚 屁股

2007-03-19 18:35:08 補充:
同埋 和、與、跟橫掂 橫豎、反正 屋企 家 好彩 幸好 諗 想 嘥 浪費 荷包、銀包 錢包 曱甴 蟑螂 番鹼 肥皂 火燭 失火 口齒 信用 唔通 難道 遊車河 兜風 孤寒 吝嗇 第二啲(第啲) 其他 唔該 謝謝 巴閉 了不起 奄尖 挑剔 傾偈 聊天 戇居 愚蠢、笨 喊 哭泣 嬲 生氣

2007-03-19 18:38:16 補充:
嘜頭 [英譯] 商標蠱惑 狡猾 寸 囂張慳 節省 睏覺(瞓覺) 睡覺低B 弱智 埋單 結賬喐 動 邊道 哪裡呢道 這裡嗰道 那裡點樣 怎麼樣 邊個 誰喺 在點搞 怎麼辦 留低 留下佢(哋) 他(們)幾多 [問題]多少?幾耐 [問題]多久?睇 看 咁 這麼,那麼 乞人憎 討厭除衫 脫衣服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7: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9000051KK027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