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哲學簡介
智慧之學---形而上學(metaphysis)
這裡所討論的是神是否存在? 人的終極問題,人死後是? 宇宙是?
人的存在問題? 海德格:"why there is "is", why not otherwise."
"Being of beings",這裡亦引申出藝術哲學、美學
價值之學---倫理學/價值論(ethis)
這裡所討論的是應然的問題, 如: 對=善? 錯=惡?
實然的問題, 如: 好逸惡勞; 食色性也
這裡引申出社會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等等
屬於理性的批判
反省之學---知識論 (epistemology)
邏輯、意識活動(高度抽象能力)
這裡引申出: 科學哲學
哲學語錄
... ... 可每個人都知道有人死去,我說。
為什麼思考死亡這個問題就這麼困難呢?
”這是因為”莫里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裡。
我們並沒有真正地在體驗世界,我們處於一種
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
... ...
拂去外表的塵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諦,
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你看問題的眼光
也就大不一樣了。”
<相約星期二> 上海譯文出版社
父母子孫一代一代的連綿,只是宇宙靈魂之實際投影的段落。父母子孫一代代的連綿,展現出宇宙靈魂之生生不已的生機,而此宇宙之生生不已的生機,則以男女之愛為門而流出。
所以,你如果有絕頂智慧,可以從男女之愛中參悟宇宙靈魂的秘奧。不過言需要你們認識男女之愛的精蘊,心在愛情而又超乎你個人愛情生活之上才行。
<愛情之福音>正中書局印行
陌生感不是到達新的地方,因為不認識路途,
不習慣當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陌生。
它是從熟悉中驀然退下,與存在打一照面,
赫然面對我竟然存在著,世界竟然存在著這事實,
我存活於世界之這事實。
<哲學的陌生感> 洪葉書店
插花,就是要以一顆正誠的心,將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做得好。當這正誠和不斷努力修煉的過程達至某一個階段的盡善盡美時,道亦已在不知不覺間翩然來到你的面前,無論你仰首或低頭,都會看到它的貞定澄明。因此精誠恭敬地插好一朵花,就可以在這擾擾紅塵中找到一己安身立命之所。
<人間好時節-襌趣襌話> 中華書局
不必去詛咒科技世界和工具本體,而是要去恢復、採尋和展開科技世界和工具本體中的詩情美意.如困說手工藝術的世紀中曾經有過詩和美古直觀科技中有過詩和美大工業生產的工具本體就沒有可能滲入情感(心理)本體的可能嗎?就不可能恢復工藝--社會結構中的生命力量和人生情味和意義嗎?
<美學四講> 三聯書店
我們之所以走上修行的大道,就是為了結束自我怪異的獨裁,但自我幾乎有無限的方法,在每一個修行階段上,都可以破壞和阻止我們想逃脫自我的欲望。真理是簡單的,佛法也非常清楚;但我很傷心地一再看到,每當佛法開始接觸和感動我們時,自我就讓它們變得錯綜複雜,因為它知道已受到根本的威脅。
<西藏生死之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So many of us start off dreaming about
a wonderful life that is wild and free,
but that's usually along way from
where we actually end up.
Sandly, we often discoer this fact right
at the end, when it's too late.
You can't start all over again.
RANDOM HOUSE AUSTRALIA
中國哲學,從它的那個通孔所發展出來的主要課題是生命,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的學問。它是以生命為它的對象,主要的用心在於如何來調節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
<中國哲學十九講> 學生書局
......「你還需要學會的是:在我們實現我們的夢想以前,天地之心會不斷考驗你這一路上學會的事。它之所以這麼做不是因為它很邪惡而是因為這一來我們才能熟練已經學會的事,這是為我們實現夢想作準備。通常這個階段也是人們最容易放棄的時刻......」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時報出版
「 舍利佛尊者,佛陀說過,人的身體是由五蘊的假合,既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的東西,人生如幻如化,本來是空。毒蛇可以咬眾緣和合的色身,怎麼能咬空呢?......」
......舍利佛以此說明覺悟的聖者,縱然身受刀劍而死,但心境卻是平和安樂的......
<釋迦牟尼>(優陀夷) 晨星出版
米蘭.昆德拉: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有無數次的重覆我們就會像耶穌釘於十字架,被釘在永恆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裡,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這就是尼采說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的原因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大師名作坊
沒有哲學,又如何在總體上去把握和了解世界和自己,去尋索和表達對人生的探求和態度呢?......現代西方在哲學美學上的理論蒼白,並不能証明美的哲學已終結,也許恰好是相反的証明:任何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都替代不了美的哲學思辨。
<美學四講> 三聯書店
維根斯坦:「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不是一種觀察的關係。如果我們感到痛苦,我們就在痛苦中,然而我們卻可能必須推論才能知道他人的痛苦。」
<維根斯坦>啟蒙學叢書
(佛陀與國王的對話)
「 人有主觀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向外攀緣就有客觀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結果就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由於心與境相遇合的六識,因此那不如意的煩惱之“我”就生起那老、病、死的循環。貪、瞋、癡的無明,都是源自這個“我”。如同石塊相碰,有時有火花,有時候卻沒有,如果石塊不相碰,絕不會生起火花。」
<釋迦牟尼>(國王的皈依) 晨星出版
(孔子與季路對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 先進篇(11.12)
維根斯坦:「沒有獨立存在於世、觀看、思考並賦予其所見所思 觀感的“我”、自我或主體。但是思想的語言是有的,而“我”是思想語言正式的參考點。」
<維根斯坦>啟蒙學叢書
康德: 「“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樣的。這點很重要。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事物“本來”的面貌。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眼中“看到”的事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在每一次經驗之前都可以預知我們的心靈將如何認知事物」
<蘇菲的世界>智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