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與滿族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007-03-19 9:01 pm
漢族的主食,飲料,飲食中的信仰,禁忌,服飾,配飾和傳統節日與滿族有什麼同的地方?

回答 (3)

2007-03-19 9:06 pm
✔ 最佳答案
漢族飲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漢族文化:

漢族自古擁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即漢服。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1644年清軍入關後。1645年,清朝下令全國剃髮易服,隨後漢服基本上消亡。



滿族飲食:

在東北地區仍可見到許多滿族的風俗習慣。如食物中的酸菜、粘豆包(驢打滾兒)、血腸、薩其馬等。滿族人禁忌狗肉。

滿族文化:

滿語為滿族本民族語言。現代滿族普遍使用漢語,除了一些學者還能應用滿語外,目前會說滿語的滿族人只餘下屈指可數的老人家,大多數滿族人已經不懂滿語了。不過,東北和北京地區的漢語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滿語的辭彙。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長袍馬褂,原為四側開叉,便於騎射。男子成人後要剃去周圍的頭髮,編髮辮垂於腦後。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旗袍,圍白絲巾,梳京頭和「盤盤髻」,戴三個耳環,腰間掛長手帕。

早期滿族人信奉薩滿教。雖然薩滿教依然存在,但大多數的滿族人則和多數其他漢人一樣,屬無宗教信仰人士,少部分信奉佛教或喇嘛教。

蒙古族飲食

有糧食、奶食、肉食。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

蒙古族文化

中國蒙古語有3個方言,即內蒙古方言、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衛拉特方言。 使用蒙古文。13世紀初由回鶻字母創製了蒙古文字,經多次改革,成為今天中國境內的規範的蒙古文。

中國的一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傳統文化的特色,在傳統的節慶里,蒙古族群眾仍然喜歡穿上民族服裝,參加騎馬、射箭、摔交等體育競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馬頭琴,跳傳統民族舞蹈。即使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現代化與民族特色融為一體。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傳統蒙古袍的古樸特點,又洋溢着現代化的華美氣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築上的蒙古包造型裝飾和大型彩繪奔馬圖及奔馬雕塑,鮮明地表現草原文化的風格。

回族飲食

忌吃豬肉、動物血、自死亡動物和未奉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即使是牛羊肉也必須是穆斯林所宰,方能食用,只可食用咀嚼性動物,例如牛羊兔。所以在城市中設有民族市場),禁止飲酒等。

回族文化

回族民族服裝具有鮮明的特點。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對襟褂,外套黑色對襟坎肩,頭戴白色或黑色無檐小圓帽,稱「回回帽」、「號帽」,亦稱「禮拜帽」。 根據《古蘭經》規定,回族穆斯林婦女多頭戴遮頭護面的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不同,老年用白色,中青年用黑色,姑娘用綠色。這既符合了伊斯蘭教教義的規定,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古蘭經》規定:「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

藏族飲食

藏族的飲食,牧區與農區稍有不同,但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歡吃青稞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製品。過去牧區糧食極少,肉食與奶製品又相當匾乏,裕粑也磨得粗糙,不吃蔬菜,並視蔬菜為野草,逐水而居,飲食無定頓,饑而食,竭而飲,旺季飽食飽飲,淡季節食。現在牧區生活已大有改善,看一個家庭富裕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儲備糧的多少,而不是看肉和奶的儲備量,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富足的,不稀罕。

藏族文化。

藏族以農牧業為主,藏族地區森林茂密,盛產各種珍禽異獸和名貴藥材。藏族男女都蓄辮,喜帶首飾。藏族人信仰藏傳佛教,宗教寺院遍佈藏族地區,有著名的布達拉宮、大昭寺、昌都寺、拉不楞寺、塔爾寺等,展示了藏族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

藏族有自己的文字語言,藏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文文獻卷帙浩繁,內容豐富。藏族有藏醫、藏藥。「望果節」、「展佛節」、「失勤節」、「雪頓節」等是藏族主要節慶。藏族使用本民族的曆法。藏族服裝具有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等特點。
2007-03-19 9:30 pm
漢族以農耕為本。

  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漢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還有中秋、端午、清明等。

  食俗

  日常食俗 漢族以農業為主、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生產經營方式,歷史悠久,對漢族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三餐中,午、晚餐是正餐。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由於漢族分布的不同區域出產的糧食作物不同或互有差異,形成不同的主食和制作方法。米食和面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面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制作方法豐富多採,米面制品,各不少於數百種。在長期的歷史和廣大地區呈現多姿多態的風格。在不少食品除了營養學上的價值,還具有美學欣賞價值。食之味美可口,觀之賞心悅目。米面食品起源很早,古代蒸米為飯,有黃黍、白黍、黃梁、白梁、稷米、稻米六種米飯。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制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面、?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面食為主,饅頭、包子、面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陝西鍋盔、山西刀削面、西北、華北抻面、四川擔擔面、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菜肴 是漢族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族飲食史早期,菜是蔬菜的總稱,肴是做熟了的魚肉。后來菜也成為副食的總稱。素菜指各種蔬菜和植物蛋白制品,葷菜指魚肉等動物蛋白制品。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普通民眾隻能以菜食為主,而各類肉食主要成為上層階級的日常食品或者社會節慶日的食品。因而在先秦許多典藉中,曾把“肉食者”作為權貴的代稱。例如殷周時代稱在位者為“肉食者”,稱平民百姓為“蔬食者”。

  漢族的菜肴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又各有千秋。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肴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西北地區多種多樣的牛羊肉菜肴以及各地一年四季不同的蔬菜果品等都反映出副食方面的地方特色。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例如喜食辛辣食品的地區,多與種植水田、氣候潮濕有關。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雖然過於籠統,並不准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肴類型的重要因素。例如廣東位於南部沿海,物產豐富,粵菜有用料鮮活,花色繁多、新穎奇異、取材廣泛的特點,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為主。山東位於黃河下游,處於渤海與黃海之濱,沿海一帶海產豐盛,魯菜的主要特點是擅長烹制各種海鮮,講究清湯和奶湯調制,善以蔥香調味,火功精妙,風味鮮咸適口,清香脆嫩,湯精味醇。江蘇是聞名的魚米之鄉,蘇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料嚴謹,制作精致,刀工精細,講究造型,菜肴四季有別,重視制湯,保持原(料)汁,口味清鮮和平。川菜,以成都、重慶、自貢等地的風味佳肴為代表,口味多樣,注重調味,講究精烹,具有清鮮醇沈,麻辣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漢族菜肴烹調方法有幾十種,常見的有煮、蒸、燒、烤、煎、炒、烹、炸、燴、爆、汆、扒、燉、燜、拌等十多種。各地的烹調方法都深受當地食俗的影響,如廣東菜的軟炒、(火+屈)、焗﹔福建菜的醉、糟﹔湖北菜的煨﹔北京菜的涮、烤、(火+曰+羽)等各有長處,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肴類型,產生漢族豐富多採的烹調風格,最后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川菜、閩菜、魯菜、蘇菜、京菜等各具特色,匯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茶是比酒更為普及的一種飲料。唐代飲茶要加許多香料和調料,宋以后逐漸發展起綠茶、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飲茶講究茶葉、水質的品格,火候水溫的適宜以及茶具的風格,飲茶的環境、氣氛等多種條件。日本在中國唐代飲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茶道,對日本文化和國民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目前,中國漢族和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將身體保健、文化欣賞、社會交際媒體等多種功能綜合為一身,成為民族飲食中最普及、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

  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世界上每一民族,由於歷史發展、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原因,在飲食中各自有一定的信仰和禁忌。這方面情況很復雜,有些飲食禁忌,實際上產生於某些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例如各地都有一些性能容易發生相互沖突的食物不能同時混同食用等禁忌,就來源於某些朴素的生活經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缺乏科學文化知識的過去,對人的飲食衛生和身體健康起過一定的保護作用。相當一部分飲食禁忌與信仰因素互為表裡,是對某種神秘力量產生恐懼而採取的消極防范措施,它實際上是原始信仰的遺留。其中也有少部分脫去迷信色彩,轉化成為規范飲食和其他社會生活的禮俗。例如在舊時代,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隻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生食品尤其主食為炊則意味全年辦事不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谷子減產﹔而江蘇南京等地則以正月初二為米娘娘生日,這天是人類的一件大事,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難產等。古代人們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神秘的相互感應。這類信仰、禁忌觀念有形無形地滲透在漢族的某些飲食習慣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殘存在飲食習俗中的一些迷信成分已經或正在被淘汰,合理和有益的經驗正在與科學知識相結合而使漢族的飲食文化水平不斷得以提高。
2007-03-19 9:12 pm
姓氏不同!!!!!!!!!!!!!!!!!!!!!!!!


收錄日期: 2021-04-25 19:20: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9000051KK012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