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籠屋 -- 富裕社會的悲歌
床位寓所(俗稱"籠屋")可以說是香港房屋及貧窮問題的象徵,社協自1989年開始關注籠屋問題,組織居民透過不同社會力量,及在國際層面上透過聯合國向 政府施予壓力,敦促全面取締籠屋,終於港府有所回應,於1994年制定「床位寓所條例」,要求籠屋經營者申請牌照,企圖以立法管制籠屋的防火、安全及衛生 措施,改善問題。
政府界定床位寓所的定義為:
「內有十二個或以上已被人根據租用協議佔用或擬供人根據租用協議佔用的床位的任何住宅單位」。
根據2002年政府提供的名單,全港共有48間持牌床位寓所,當中36間由私人經營籠屋,環境較差,另外12間由政府或志願團體管理為床位居民提供安置的單身人士宿舍,環境相對較好。此外,本會亦發掘了33間符合政府的定義,但不在政府名單之上私人經營的非持牌床位寓所。
在90年代初期的全盛時期,全港共有近150間籠屋。如果單從籠屋持牌數目由100多間銳減至今的36間來說,無疑籠屋問題得到紓緩,但是否可以全然解決 問題?條例對居民有何影響? 同時在這幾年,本會發現了約有50間不在政府名單的非持牌籠屋,令人質疑條例的成效。 雖然這幾年,政府興建了近千宿位的單身人士宿舍安置籠屋居民,可是籠屋居民對這些單宿退避三舍,居民寧繼續住籠屋,究竟政府的安置政策有何問題?
另一方面,這幾年,香港經濟不景,貧窮懸殊惡化,基層失業尤為嚴重,對一直以來是貧窮人士的聚居地的籠屋有何影響?
籠屋可以說是香港房屋及貧窮問題的象徵,社協調查顯示,「床位寓所條例」及籠屋安置措施未能解決籠屋問題。 同時,近年失業率高企,令籠屋這類廉宜租金居所的需求有上升趨勢,敦促政府以新思維構思安置政策取締籠屋。
板間房,可能是香港這彈丸之地獨有的一種產物。
五六十年代開始,因為有大量內地居民湧入香港,房屋供應突然間緊張起來,政府除了加緊興建徙置房屋之外,很多居民也自行在港九各區搭建寮屋,市區有些單位業主都靈機一觸,把大型的單位間成多間分租單位,再租給一些低收入的市民或單身人士。
知名導演楚原導演的港產電影《七十二家房客》,就是描寫分租單位的生活寫照了。
至八十年代,香港市民房屋居住環境陸續改善,很多人都搬上新型的公共房屋,這些房屋既有獨立廁所及廚房,也可以讓住戶自行間隔房間,私隱程度比板間房好 得多,不過仍有一些未符合公屋申請資格的內地新移民或負擔不起貴租金的人士,住在港九各區的板間房,板間房所在的建築物本身已經很陳舊,而板間房也沒有獨 立的廁所及廚房,衛生問題及消防問題也對租戶構成嚴重影響及威脅。
要完全解決板間房的問題,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因為港府沒有可能照顧到各階層的需要,亦沒有可能一次過地讓不符合上樓資格及其他不符上樓條件的人士住在公屋單位。即使符合申請公共房屋條件的市民,也不是三朝兩夕地可以上樓,普遍都需要輪候多年,甚至十多年才可以上樓。
現時,房屋署和民政事務總署是針對板間房的政府對口單位,居住板間房人士,若符合居住公共房屋的資格的話,房屋署都會安排他們輪候公共房屋,通常都要花幾年時間,才可正式遷入。
香港地寸金尺土,要令每個居民都安得廣廈千萬間,是十分困難的;香港政府近年都積極將空置的、停止發售的居者有其屋單位,撥作公屋出租,紓緩了不少輪候 公屋人士的上樓時間。隨著自置居所的比率上升,更多出租公共房屋單位騰出,那些比較舊型的公共屋村,若輪候人士不嫌這嫌那,都是一個加快上樓速度的辦法。
鄰近香港的澳門及新加坡,卻沒有板間房這種問題,這是因為人們有一套良好的房屋政策,人口密度也較香港低,故解決房屋問題的程度較香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