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高錕有著堅毅的研究精神,為了研究用光纖通訊的可行性,經常流連在實驗室而將家庭拋於腦後。認識高錕多年的朋友認為他的思想方法與眾不同,與他共事多年的私人助理從未見他發脾氣;與相處數十載的太太經常要提醒他勿過份相信別人以免受騙;在兒女眼中他是個思想廣闊、寓工作於遊戲的好父親。工作背後的高錕充滿孩子氣,他對數字有濃厚興趣,即使是超級市場中的貨物價格也可以成為他引証數字理論的例子。
高錕的行為及思想經常出人意表,六十歲的時候,他才學習潛水;平日的消閑活動是做陶藝和打網球。一個人靜靜的在撫弄泥瓶是他的最大享受。對於高錕,凡有事物新奇新鮮他都大感興趣。高氏的世界觀亦是另類,對於出生地上海,他沒有半點歸屬感。無論在哪地方生活對高錕來說沒有分別,他說自己屬於所「在」的地方,也許這種思維令他科技研究的領域沒有界限。
高錕的童年,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家成長故事。他在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出生,住在法租界,小學讀世界學校(即今日的國際學校),要唸中、英、法文。父親是律師,家境算富裕,住在一間三層高的樓房裡。而三樓,就是他童年的實驗室。
開始的時候他對化學最有興趣,滅火筒、煙花、相紙都造過。但最經典就是造炸彈,他知道混和紅磷粉和氯酸鉀後,會燃燒起來。於是他混合兩種化學品時,加入水,形成糊狀,那就不會立刻著火。後來,他弄來一塊濕泥,把化學品放入泥內,像搓湯圓一樣。風乾以後,他就扔落街,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傷及途人。化學實驗之後,他就做無線電,用五六個真空管做無線電收音機。
他的弟弟高鋙,受哥哥感染,成為哥哥做實驗的最佳拍檔。今天高鋙在華盛頓的美國天主教大學研究流體力學,亦很有成就。
一九四八年,他就舉家移民來香港。來港以後他入讀聖約瑟書院,之後曾考入港大,但當時港大還未有電機工程系,矢志讀這門學問的他,只有到倫敦大學去。
大學畢業後他加入了在英國的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做工程師,由於表現好,被聘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同時在倫大攻讀博士學位,六五年畢業。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617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