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人知道颱風的名字是怎樣起的嗎??

2007-03-18 5:54 am
我常常見到颱風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名字,他們到底是怎樣起的??為何要這樣起??是誰起的??

回答 (1)

2007-03-18 5:57 am
✔ 最佳答案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但颱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個意義。

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級12級及以上(即每秒32.7米)稱為颶風或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其中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太平洋及中國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17.7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分是八月,其次是九月和十月。
在非正式場合,泛指所有在北太平洋西部出現的熱帶氣旋,包括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

颱風的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最高記錄是5個同時存在,這也是全球的記錄)[來源請求],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大陸、台灣和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後來改成兩位數字加上英文字母w)。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布中,發布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4][5]。

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6],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在大中華地區,氣象機構會為熱帶氣旋的外文名就其發音和意義翻譯。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會商議一致的翻譯,[7],台灣則自行翻譯這些名字。[8]

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除名。為該熱帶氣旋起名的國家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國大陸和香港會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9][10]

颱風命名表[11][7]
來源地 I II III IV V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國 海葵[12]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北韓 鴻雁 桃芝 海鷗 彩虹 米雷
中國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寮國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中國澳門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南韓 格美 百合 薔薇 銀河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北韓 清松 楊柳 紅霞 蒲公英 尼格
中國香港 珊珊 玲玲 白海豚 獅子山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馬來西亞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密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凡亞比 古超
菲律賓 西馬侖 海貝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南韓 飛燕 浣熊 天鵝 鮎魚 彩蝶
泰國 榴槤 威馬遜 莫拉克 暹芭 卡努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濤 艾利 韋森特
越南 潭美 夏浪 環高 桑達 蘇拉
路徑
颱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當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目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佈與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編輯] 西行型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形成後,向西移動,並逐漸稍為偏北。於不同緯度生成的熱帶氣旋所經過的地區不一。緯度較低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中國海,最後在中國廣東、海南,或越南登陸。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台灣,然後在廣東、福建登陸。由於冬、春兩季,副高位處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亦會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中國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1989年的颱風Gay。


[編輯] 西北型
路徑和西行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台灣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中國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中國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


[編輯] 轉向型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台灣、東海或中國東部沿岸浙江、江蘇等地,轉向後可以影響中國的山東、遼寧;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


[編輯] 特殊路徑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另一熱帶氣旋影響(如藤原效應),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


注釋
↑ 中國大陸採用2分鐘平均風速,在此標準下颱風中心風力會較除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外的機構為高(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採1分鐘平均風速,其他機構採10分鐘平均風速)。參考資料:中國氣象局,2006年5月9日,熱帶氣旋等級
↑ 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採用一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中心持續風力。在美國標準之下的颱風中心風速會較為高(除中國氣象局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其他機構使用10分鐘平均風速)。參考資料: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 Glossary of NHC/TPC Term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於2006年11月29日擷取。(英文)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 Glossary of NHC/TPC Term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於2006年11月29日擷取。(英文)
↑ 日本氣象廳,2006年熱帶氣旋路徑圖,2006年日本的編號只有23個(日文)
↑ 泉州颱風網,根據中國氣象局編成的颱風資料,2006年中國的編號有24個

^ 7.0 7.1 香港天文臺,颱風名字中文譯名
↑ 台灣中央氣象局,氣象常識—颱風
↑ 香港天文臺,熱帶氣旋命名比賽結果
↑ 中國氣象局,2005年10月2日,我給颱風起名字——中國氣象局今起向社會征集颱風新名字
↑ 世界氣象組織,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的名字(英文)
↑ 中國氣象局,2006年12月13日,ESCAP/WMO颱風委員會第三十九次屆會在菲律賓召開

[編輯] 外部連結
氣象武器
國際氣象組織
熱帶氣旋資訊
香港天文台: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名字(2004-)
熱帶氣旋分級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移動之研究報告
熱帶氣旋字典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01: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7000051KK051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