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為什麼會有圍村的出現? {急}~~~~~~~~~~~

2007-03-18 5:04 am
新界為什麼會有圍村的出現?
急~~~~~~~~~~

回答 (2)

2007-03-18 5:10 am
✔ 最佳答案
香港的圍村多設在新界。住在村落裏的多是一個家族。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清朝初年,厲行「遷海令」以絕接濟在台灣反清的鄭成功,沿海空虛而淪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居民獲准遷回舊地,於重建家園時,在四周加建高牆,更有挖掘護河,安裝鐵閘門,藉以自保,此等築有高牆圍繞的村莊,是為今日香港新界地區的「圍村」。

乾隆嘉慶期間,客籍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原居民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部分受到原居民的侵迫,遂仿原地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防衛自保。


[編輯] 著名圍村
香港大多數圍村都設在新界,多集中於元朗平原(包括屏山、廈村、十八鄉及新田等)、錦田盆地(包括錦田及八鄉)、粉嶺上水盆地(包括大埔、粉嶺、上水、沙頭角及打鼓嶺等)及沿海谷地(包括沙田、荃灣及屯門),曾為「新界五大族」──鄧氏、侯氏、彭氏、廖氏和文氏的聚居地。現在市區只有黃大仙的衙前圍村保存完好。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編輯] 吉慶圍


早期的錦田吉慶圍的平面圖
主條目:吉慶圍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客家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這裏住有400個鄧氏後人。

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圍外原有一道10多公尺的護河圍繞,後來被填平。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圍村內設有一座小廟,供奉15位神祇。

吉慶圍曾是錦田居民的抗英據點,參見鐵門事件。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圍牆內的舊屋大多改建成西班牙別墅,尤如空殼。

遊客可乘坐九廣西鐵往錦上路站下車,再步行約15分鐘;或九巴51號、54號、64K即達。


[編輯] 曾大屋


曾大屋
主條目:山下圍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貫萬於1848年建造。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一、曾氏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了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二、曾貫萬是五品官,相傳有一班海盜把漁穫交予他保管,他在漁穫下面發現大量銀幣,而海盜又一去不回,遂用之興建建宅。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庭院內還有兩口井。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圍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收容逃難人士,所以被尊稱為「曾大屋」。

遊客可乘坐九巴81C號即達。


[編輯] 上水圍


上水圍
主條目:上水圍

上水圍位於上水上水鄉內,建於1646年。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客家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法定古蹟。

上水圍每60年才慶祝太平清醮,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舉行。

遊客可乘坐九廣東鐵往上水站下車,再步行約15分鐘即達。


[編輯] 粉嶺圍


池塘中的粉嶺圍倒影
主條目:粉嶺圍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陽縣遷居[1]扺港,並在此定居。圍村、風水魚塘和古砲,均建於明朝萬歷年間。

粉嶺圍還近建有思德書室和彭氏宗祠,建築古雅,重修後仍保留清代建築的風格,保留的文物甚為豐富。

遊客可乘坐九廣東鐵往粉嶺站下車,再步行15分鐘即達。


[編輯] 衙前圍村
主條目: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

衙前圍村建於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餘年,是吳、陳、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圍村曾建有瞭望臺、護河和吊橋等。護河在日治時期被填平,吊橋亦已不復存在。村內曾裝有兩具大炮,保衛族人,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

衙前圍村內的古蹟主要有天后廟及吳氏宗廟。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現時,發展商長江實業擁有衙前圍村的八成業權。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佈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遊客可乘坐地鐵往黃大仙站下車,轉乘20M號綠色專線小巴即達。


[編輯] 參考資料
↑ 彭氏遷徙各地考究
↑ 長實衙前圍村獲批新建築圖則 增與市建局談判籌碼

[編輯] 其他圍村
其他香港的圍村包括:

積存圍:通稱「大圍村」,位於沙田大圍。乘坐九廣東鐵往大圍站下車,再步行約5分鐘即達。
田心圍:位於沙田大圍。乘坐九廣東鐵往大圍站下車,再步行約10分鐘即達。
三棟屋:位於荃灣西樓角路,綠楊新邨側,原為客家的圍村,1987年修繕後成為博物館。地鐵荃灣站下車,再步行約5分鐘即達。
上璋圍:位於元朗屏山,連同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聚星樓(香港唯一的古塔)、覲廷書室、洪聖宮、楊侯古廟和多座傳統建築物,組成屏山文物徑。
龍躍頭五圍:位於粉嶺龍躍頭,包括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覺圍(又稱「嶺角圍」)和新圍(又稱「覲龍圍」),與附近六條村合稱五圍六村,是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亦是龍躍頭文物徑主要組成部份。
2007-03-18 5:11 am
在新界鄉村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圍村(或稱
圍屋)。圍村有本地圍與客家圍之分。
  本地圍所居住的不是一家人,而是同族人。各家
有獨立的住房,四周有高牆環繞。牆基用大麻石塊,
牆身用青磚砌成,四邊胸牆開有槍孔。圍內建築講究
整齊,有明顯的中軸線。門外開有護城壕溝或種植荊
棘、竹林。圍門是連環鐵門或木條橫柵門。

  客家圍村則是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一些橫屋
的牆壁就是圍村的牆壁。部分圍屋四角設有炮樓。這
些圍村的修築反映出早年,特別是明末清初,當地海
盜的猖獗,治安情況的惡劣。

  最早的圍村是北宋時鄧符協修築的南圍和北圍,
現已不見蹤影。保留至今的圍村中,著名的有元朗錦
田吉慶圍和粉嶺龍躍頭覲龍圍等。錦田吉慶圍建於明
朝成化(約13世紀中葉)年間,是現存圍村中圍牆和建
築格局保存最好的一座。1899年新界居民武裝反抗英國
接管時,英軍曾搶走吉慶圍連環鐵門,20多年後才交回。
粉嶺覲龍圍建於乾隆九年(1744年),門樓結構獨特,
是罕見的兩進式建築,樓頂正脊的船形裝飾十分別
致。

  高牆深溝的圍村是新界悠悠歲月的見證,描繪出
新界發展的歷史軌跡。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20: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7000051KK047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