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耶利米書》 (希伯來文:יִרְמְיָהוּ , Yirmiyahu) 相信是由數個單元的文集編輯而成。內容主要是先知耶利米的講辭,也包括以第三人稱提及先知的完傳記材料。這些單元的內容都應該出自先知耶利米的口,但記錄者未必是他本人。這些部分可能出自先知的秘書巴錄的報道(參36章:4節),52章的歷史附錄則採用列王紀的資料。
寫作背景
耶利米生於祭司的家庭,約西亞王第十三年(主前627年)蒙召,以後在猶大歷史中最黑暗的時期,克盡他先知的職分凡四十年。他感情豐富而又多愁善感,通常被稱作「流淚的先知」 (參9:1),他奉差遣傳神審判的信息,一再忍受反對、鞭打、監禁等逼迫(參11:18-21),面對百姓的罪惡與神將臨的懲罰,他內心的痛苦與衝突達到極點,但他仍忠心地傳講與國家政策相違的信息,甚至必須與政治,宗教領袖敵對,在那個周圍有各樣攻擊的環境中,神讓耶利米單獨憑著信心繼續傳道。
當巴比倫大軍攻陷耶路撒冷 時,先知懷著一顆破碎的心眼睜睜地看著他的預言應驗。在國家淪亡,百姓被擄後,先知獲釋,並受巴比倫王猶待,認他選擇前往巴比倫或留在耶京,他選了後者。但不久又被強迫逃往埃及,在埃及傳道一段時間後,據說終於殉道了。
本書以猶大末年為背景。當時,猶大在瑪拿西王的影響下,拜偶崇邪,作惡多端,神的忿怒總不止息。雖然在約西亞王第十八年間,朝廷從事大刀闊斧的宗教改革(參列王紀下22-23章),可惜後來流於表面的革新,未能深入民間實際的崇拜的生活中,百姓並沒有真正悔改歸向神,反而迷信聖殿城,認為那是民族安全最大的保障(餐7章),整個國家墮入虛假的安全感中,從先知到祭司一味作假。
外交方面,先知蒙召時,猶大還臣服於漸趨衰微的亞述帝國,主前612年亞述首都尼尼微被巴比倫,瑪代攻陷,609年埃及法老尼哥(Neco)率軍北上援亞述,猶大王約西亞出兵攔阻,不幸陣亡。其子約哈斯繼位,作王僅三個月就被尼哥帶到埃及,由尼哥另立
約哈斯的兄弟約雅敬為王,從此猶大成為埃及的附庸。
主前605年埃及在迦基米施(Carchemish)之役慘敗後,巴比倫勢力進入巴勒斯坦,曾擄去猶大宗室貴胃,如但以理等(參歷代志下24章:1),於是猶大轉為巴比倫的附庸,惟不久約雅敬又傾向埃及,結果巴比倫聯軍圍攻耶路撒冷,約雅敬之子約雅斤導致巴比倫被擄,巴比倫王立西底家為猶大王。西底家生性懦弱,又乞援埃及,導致巴比倫第二次攻陷耶路撒冷,西底家也被擄到巴比倫,猶大逐亡。巴比倫所立的省長基大旋即被行刺,猶大餘民逃至埃及。
耶利米的信息帶著悲觀與盼望,又存著對審判與復興的矛盾憧憬。雖然他一再對悖逆的百姓絕望,卻對神有信心,他相信神的管教具有醫治的能力,他透視了苦難背後的恩典,審審百姓的信心得以存留,能以面對慘劇。先知再次堅定神與大衛之約那不變的應許,並且強調神的管教,苦難不是結束,以色列與猶大在神手中是有盼望的,拆毀為要帶來積極的建立,大傷為醫治,被擄還要歸回,以色列回轉後就真正懊悔,受教後就「拍腿歎息」(31章:19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