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樓主出得此問題,又要害小弟百忙中翻書及整理資料來作答,忙死啦!因此索性離題老作,以解不快!
未講國軍在上海戰役裝甲兵作戰前,就先要吹下上海戰役爆發的背景。一直以來有關抗戰的紀錄,都是寫國軍被動防守,而日軍就進攻。這種老點街坊之宣傳手法,目的為突顯日軍的侵略形容,而國軍則是迫於還手的。這當然與事實有點出入,上海戰役,實際是國軍主動進攻日本上海租界的一場戰役,不過國人知之不多,所以才被老點多年!
上海戰役,國軍會進攻日租界,源於蔣介石的考慮。中日既要全面開戰,國軍要如何打就成了高層爭論的重點。當時華北局勢已開打,國軍北上參戰,形勢就比較吃虧,因為戰線拉長,補給及指揮都成問題,而且中央軍主要在華東駐紮,要在華北作戰,地形不熟,亦不習慣北方苦寒的天氣,天時地理人和都在劣勢。加上中國空軍以單引擎飛機為主,航程有限,要在華北作戰,就要調動進駐北方的機場,才能支持地面作戰,不過北方機場設備差,又缺零件儲存,難於支持大機隊作戰。而華東戰場,交通及通訊都比華北發達,而中央軍在自家地區作戰,地型熟悉,補給及支援都比較容易,又可以得到中國空軍的支援,因為當時中國空軍主要駐在杭州莧橋,此外南京大教場、喬司等機場設備都較好,沿華東亦有多個備用機場,所以中國空軍活動就容易許多。
因此,蔣介石就決定在華東開闢戰場,目的是將日軍主力由華北吸引到華東,中央軍就可以以逸待勞地殲滅日軍。而且打頭陣的中央軍以整編87、88及36師為主,整編87及88師既是國軍中德式裝備最完整的部隊,亦曾於1932年1月28日期間與日軍在上海交戰,與日軍再戰,就比較駕輕就熟。不過問題是日軍會否如願,移師華東與國軍交戰,所以當時蔣介石就鐵定攻擊日租界,目的就是要迫日軍抽調部隊南下,就可以解華北之戰局。上海戰役就在這種情況下怱怱上馬。
不過在寫當時戰況前,又要簡介一下當時國軍之裝甲兵力,簡列如下:
1935年,德國「機械動力戰鬥部隊指揮部」(Kommando der Kraftfahr-kampftruppe)成立了3個裝甲師,德國裝甲兵的發展已達到了另一個里程碑,因此,德國軍事顧問以德國的經驗,應用於國軍機械化的推展。亦因此,中國陸軍裝甲兵團便於1937年5月16日正式成立,團長由原陸軍第25師副師長杜聿明少將調任。其編制如下:
戰車營(營長胡獻群)轄戰車一、二、三連,第四連為補給連,及通訊排、特務排及搜索排。
戰車第一連裝備英國維克斯6t M1930輕戰車E型16輛,配備47mm戰防炮。
戰車第二連裝備英國維克斯考登勞爾特M1931水陸兩棲輕戰車16輛,配備7.9mm重機槍。
戰車第三連原裝備英國維克斯考登勞爾特MK IV機槍戰車,在上海戰役開打前換裝德國1號戰車A型共12輛。
戰防炮營(營長田耕園)轄戰防炮一、三、三連(裝備德式3.7cm戰防炮)、第四連(裝備奧地利百祿4.7cm戰防炮),及通訊排、特務排。
搜索營(營長蕭平波),轄第一連(裝備36輛機車)、第二連(裝備36輛春達普二輛機車)、第三連(裝備12輛Sd.Kfz 221 裝甲車12輛)、及通訊排、補給排。
戰防炮教導隊(隊長馮爾駿)轄第一、二、三營。
高炮營(營長林澤環)轄三連2cm高炮,及特務排、補給連。
準備營(營長韓增楝)轄三連步兵。
補充營(營長高吉人)轄三連補充連。
南京裝甲團基本上以德國國防軍機動營的模式編成的。
好了,都是時間入正題,當年南京裝甲團參戰情況如下(抄書的):
1937年8月13 日上海松滬會戰爆發,裝甲兵奉命以戰防炮一營、戰車兩連參戰,部隊於8月14日出發,15日到達上海。
8月19日戰一連配合陸軍第87師216旅522團向楊樹浦日租界發動攻擊,這是國軍第一次實行步戰協同作戰,當時攻擊十分順利,攻入日租界內部,佔領操場、虹鎮兩地。
8月21日夜間10點,國軍發動第4次總攻擊,戰車第一連及第二連帶領陸軍第36師108旅216團向日軍陣型攻擊,戰一連在日軍猛烈炮火下沿兆豐路向前衝擊,越過日軍防線迫近匯山碼頭,惟因步戰協同不良,步兵跟不上戰車,戰車在孤軍深入後被日軍戰防炮在近距離攻擊,三輛戰車被毀,戰一連連長郭恆健上尉、戰二連連長鄭紹炎上尉陣亡,另有八輛戰車受損。日軍巧妙地利用租界街道中的樓房陽台與頂層構築成有效的瞰制機槍巢與砲兵陣地,交織成猛烈火網下,使國軍每前進一步都要每出沈重的代價,國軍雖然最後突入匯山碼頭,但216團團附及多名營長已殉職!22日清晨日軍發展逆襲,重新奪回匯山碼頭的控制權!
南京保衛戰時,戰車第三連(裝備1號戰車A型)奉命留守南京,與戰防炮教導隊第2營一部編成「戰炮分隊」。12月6日,4輛戰車協同步兵在南京外圍淳化鎮作戰,殺傷日軍甚多,日軍召來戰機攻擊,2輛戰車被擊毀,1輛因機械故障而放棄。之後戰炮分隊分散支援國軍對日軍進行逆襲,之後因南京棄守,戰炮分隊無準備撤退計劃,故無船隻渡河,戰車唯有棄置江邊,餘下的1號戰車全數喪失,戰車第三連全軍覆沒!
從上面的作戰情況及戰果,就應該明白,戰車利於速戰速決、短距衝鋒。而國軍在實踐德國國防軍機動營戰術上,至少體會到二點:
一是城市巷戰地型複雜,街道錯綜加上斷垣殘壁,限制了戰車的運動情況,戰車的機動性優點無從發揮。而在此情況下,戰車更需要步兵的掩護,因為斷垣殘壁下就很適合伏兵躲藏,用小口徑火炮或戰防炮對戰車進行襲擊,甚至可以用集束手榴彈對戰車進行偷襲。戰車的工作環境是對前方只有少量視界,而左右及後面是裝甲環衛,就更無從看到外間情況;加上引擎強大噪音,戰車兵亦無從聽到外界聲音,因此對於散於各處之伏兵,戰車是無從防禦的。在這種情況下,躲藏於廢墟的伏兵,就要由伴隨的步兵來解決,為戰車掃清射界與及清除障礙物。所以在巷戰的情況下,步戰協同就顯得非常重要!
不過國軍在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下,事實就沒有試過步戰協同作戰的訓練,從有參戰國軍將領的回憶中在抗戰前國軍從來就沒有進行過步戰協同作戰的訓練或演習。這方面的缺失,就顯示德國的機動作戰理論中,應該還未想過步戰協同這方面,不然早就應該提出及在國軍中施以訓練。說實的,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國還未組建過正式的裝甲部隊,戰車作戰訓練,還是以農業拖拉機的名義偷偷摸摸的進行,所以充其量只是戰車演練。之後組建的裝甲師都是沒有實戰經驗的部隊,更不用說要發展到步戰協同作戰的境界啦!
所以當年國軍戰車在缺乏步兵伴隨下屢屢受到擊毀,而步兵在缺乏戰車支援下失去衝鋒突破的能力,大都成了日軍瞰射機槍巢下的活靶子。加上當時步戰協同的情況,是臨場指標的步兵軍官,他們既不了解戰車的限制及用途,亦難於好好運用戰車。尤記當年戰鬥時,戰車指揮官要求步兵支援掩護,而步兵指標官的回答是戰車已有裝甲保護,為何還需要步兵來掩護?當年參戰的國軍,已是國軍中的精銳都尚且如此,其他部隊就更不用說了。以後德軍在歐洲戰場馳騁,臨場指揮是戰車指揮官而非步兵指揮官,伴隨步兵必須以掩護戰車為首要目的,雖無記載因為上海戰役的影響,但相信不無關係!
二是當年德國軍事顧問試用「突擊群戰術」(die StoBtrupps Taktik)編組國軍,首次應用「戰鬥群」(Kampf Gruppe)形式作中央突破,不過這種戰術,原來還需要有充足的戰略預備隊,否則前面浴血苦戰而得到的戰果,卻在沒有後續支援的情況下轉瞬消失!216團在突入匯山碼頭後因為沒有友軍增援而功敗垂成就是一個鐵的例子。即是機動突破,突擊既要有速度,更要有後援,沒有這樣的安排,單爭取速度,只是白白犧牲部下,就算有戰果也不能保守!
何況南京保衛戰中(擺明離題),德製先進戰車被用於支援步兵之用,分散使用,就犯了戰車使用之大忌!之後全連戰車被棄置,就顯出戰車不止受城市阻礙,連河道也是敵人。須知當年中國民間的木船,如何載搭沈重的戰車?結果戰車在江邊動彈不得,就只有浪費。之後戰車運用,保有速度固然重要,但如何渡河越過障礙物,也是一大難題。
這些作戰錯失,當年在中國任職至1938年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法肯豪森將軍,自然會知道。之後此君調回德國任職,他的經驗就自然大派用場。說實點,這些作戰經驗,就連英美法德等國也未經驗過,因為一戰以戰壕混戰為主,戰車以支援步兵為主導思想,那有想過戰車為主力的打法,就更加沒有想過這種新打法細節如何。德國最早以戰車集中的打法,已比英美法進步,不過德國裝甲力量組建成軍也是幾年光景,又如何預見種種問題?所以上海戰役國軍裝甲兵所遇到的種種錯誤及問題,都是德國發展裝甲兵難得的寶貴經驗!寫完。
P.S 小弟多年前也在調景嶺廢墟打war game,就體會到打巷戰的滋味,真是伏兵處處,一步一驚心,好在是玩的,都已好要命!若是來真的,就夠瞧啦!打仗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真想問問當年遊行主張抗日的學生學人,該有何高見面對真實戰場!單是意氣用事,只會禍國殃民!但願戰爭只停留在war game層面,不要來真的就好。
參考: 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烽火中國的裝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