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晉記.祖逖(司馬光)文言文語譯白話文 10分!quick ! Thank you !

2007-03-17 9:24 pm
資治通鑑.晉記.祖逖(司馬光)

回答 (2)

2007-03-17 9:40 pm
✔ 最佳答案
資治通鑑



一.作者:司馬光

生卒:北宋真宗天禧三年至北宋哲宗元祐元年

生平:1.仁宗時中進士甲科,歷仕仁、英、神三朝。

2.被稱生平孝友恭信,勸儉正直,學無不通,自五經至詩歌,無一不精研。

3.著作:易說,大學中庸義,稽古錄,老子道德經,涑水紀聞

4.好史學:「生七歲,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5.哲宗即位,任宰相數月便去世,贈太師溫國公。」

二.撰作動機:

1.上繼春秋之意,藉寫作寄寓褒貶,性喜史書,欲有所著作:「光生七歲,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又說:「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

2.精簡古代斷代史之冗繁,欲自編簡而得要之新史:「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刪削冗長,舉撮機要, 專取關國家盛衰,繫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3.供皇帝閱讀,使知道得失存亡之跡:「伏望陛下,....以清閒之宴,時賜省覽。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足以懋稽史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4.藉撰史反對新法

a.神宗時代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對,他以為「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祖宗之法,不可變也。」

b.他被貶後,到洛陽著書,把維持舊法,反對新法的主張,發揮在通鑑的史評上。「曹(參)不變(蕭)何之法,天下晏言;元帝改政,漢業遂衰。」

三.編著經過:(歷年圖--通志---通鑑)

1.北宋英宗治平年,寫成歷年圖七卷,由三家分晉至五代末,歷舉各年大要,成為通鑑之骨幹。

2.又再寫成「通志」11卷,述戰國至秦二世的史事,列述七國興亡事跡。

3.英宗命司馬光續寫為正式修書之始,並名之「論次歷代君臣事跡」,神宗時名 曰「資治通鑑」。

4.神宗時,因反對新法,辭去樞密副使之職,自請為西京御史台閒官,遂於熙寧三年把通鑑搬到洛陽家中編著。新加助手:劉恕、范祖禹、劉羲叟。

5.神宗元豐七年,通鑑完全完成,歷十九年。

四.材料來源:

1.正史十七史

2.二百二十二家雜史諸書

3.宋朝宮廷藏書及神宗為穎王時期的藏書二千四百卷。

五.編著方法:

1.分工合作,集體創作:

a.司馬光-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司馬光字)筆削。

b.劉攽-撰戰國至東漢之史,戰國至秦多採司馬光之通志

c.劉恕-撰三國,南北朝至隋

d.范祖禹-撰唐史

2.由粗到精,由繁到簡:

a.天文學家劉羲叟編定正確年曆,作為全書基幹,然後把正史、雜史及其他史料下的史事按帝王在位年月,一條一條的摘錄下來,編在一起是為「叢目」。

b.劉、范三人據通鑑釋例,把叢目加以鑒別選擇,考異史料,按情取捨,先成草稿,名為「長編」。

c.考訂長編,刪繁就簡,潤色文字,最後的刪定則由司馬光本人負責,例如唐紀取范長篇六百卷,細刪為八十卷。

六.通鑑寫作原則:

1.仿春秋褒貶之意

2.左丘明編年之體

3.荀悅簡要之文(荀悅寫編年體的漢紀)

4.不述功利之說,即嘉許在教化風俗有成就之人,而若失名節,即使某人行事有貢獻都不記。

5.材料取捨嚴謹,不信偽誕妖異,不書詼諧無義之節,少錄缺乏戒諭之詔告。

七.體例:

1.屬編年體:用左傳的形式,按年、時、月、日的次序記事。年、月以數為先後,時分春、夏、秋、冬,日以干支;時不甚分明者,則概括地記在年終或月末。

2.屬通史:以年為經,月為緯,貫穿十代,合紀、傳、表、志為十體,稱為紀。記戰國周威烈王23年(三家分晉),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五代之末),即公元前403至公元後959,共1362年史事。

八.內容

1.二百九十四卷,分為周紀、秦紀、漢紀、魏紀、晉紀、宋紀、齊紀、梁紀、陳紀、隋紀、唐紀、五代紀(梁、唐、晉、漢、周),共十六紀。其中唐紀所佔篇最多,凡八十一卷。由於採取歷史的正統觀念,以有以下的安排:

a.三國時期只有魏紀,蜀、吳皆無紀;

b.南北朝時期只有南朝的宋紀、齊紀、梁紀、陳紀,北朝的北魏、齊、北周無紀;

c.五代十國時期只有後梁紀、後唐紀、後晉紀、後漢紀、後周紀,而沒有十國的紀。

2.敘事外,加上「臣光曰」三字為起辭,藉以抒發其意見。此法仿自左傳「君子 曰」,荀悅漢紀「悅曰」,有史評之作用。

3.附錄:i.資治通鑑目錄三十卷:等於表,其體仿年表,標明卷數,使知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以便查閱。

ii.通鑑考異三十卷:辨正各種史事之不同記載,以羅列不同的材料,加以比較,辨正異同謬誤,說明去取之因。

九.評價(在史學上的地位):

1.重振編年史體,建立編年體通史:

a.春秋左傳和漢紀均為斷代編年體

b.自司馬遷創紀傳體後,無復有編年體通史著作

2.修史系統科學化:

a.司馬光以年繫人,以帝王為中心,把歷代大事都記在帝王在位的年月中,逐 年逐月的記載,較易看出興亡過程。

b.方法嚴密:選取史料--編叢目--寫成長編--成書

c.又司馬光在編撰通鑑時既重正史、實錄,也不忽略史小說,但由於閱史料太多,一件史事往往有不同的說法,光乃以史家嚴卜之治學態度加以處理,即極為視考異。其考異之原則:「先注所捨者云某書云云,今按某書證云云,或無證驗,則以事理推之云,今從某書為定,若無以考其虛實是非者,則云今兩從之。」

3.保存有豐富的舊史資料

a.取材以十七史為主,亦採雜史數百種,如晉代史蹟兼採十六國史,敘南北史 兼採八朝所撰之私史,而此等書(例如孫盛的魏氏春秋、裴子野的宋略等)已亡佚。宋人高似孫估計,除正史外,其用雜史諸書凡二百二十家,近人張煦侯則考證為三百零一種。

b.司馬光引用的史料範圍亦甚廣,包括「其在正史外,....唐以來稗官野史,暨百家錄譜、正集、別集、墓誌、碑碣、行狀、別傳」。

4.合編年史評為一體:

a.司馬光敘事時加上「臣光曰」三宇為起辭,插在史實史籍以抒發意見,合編年史評為一體。

b.通鑑本為向皇帝提供資治之史鑑,故其價值不僅在蒐集史料,更在其史論。司馬光認為「玫治之道有三:曰任官’曰信賞’曰必罰」,故在通鑑中曾列舉了大量舉賢任官、信賞必罰的史實,並評曰「政之大體,在於刑賞,刑賞不名,政何以成?」。書中王朝統取捨之原則,也是司馬光之獨特見解。近中錢穆在中國史學名著一書中,謂通鑑於寫史、考史、評史三部分均完備。

5.衍生資治通鑑注:

a.宋末胡三省註解通鑑達三十年之久,寫成資治通鑑音注,對書中名物制度, 地理以及史實異同,都據古籍給以詳細注釋。

b.其注足以列入中國史書註解最好之一,與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裴駰的史記集解,裴松之的三國志註齊名。

6.提醒君主治世之道:

胡三省:「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原,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辱先,作事不足以重覆。」

7.破除迷信:前史所講符瑞以及神異怪誕的謬說,通鑑將之全部刪去。

8.具文學價值:雖三人分修,但司馬光筆削成書,文字貫徹如一,醇厚茂美,如出一手,文氣貫通,且採雜史入文栩栩如生,兼具史學文學價值。

9.影響深遠:

a.有續編:宋劉恕的通鑑外紀,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元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明王宗沐宋元資治通鑑,清徐乾學資治通鑑後編,清畢沅續資治通鑑

b.注釋:宋劉安世通鑑音義,胡三省通鑑音注,釋文辨誤,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

c.簡編:宋江贄通鑑節要,元徐淦通鑑要言

d.綱目體:南宋朱熹著通鑑綱目十九卷,序例一卷,仿春秋筆法,寫出史事的標題,仿左傳的敘述本事,提出歷史看法。

e.紀事本末:改編年為紀事,如宋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十.缺點:

1.採取舊史事實,未加考慮

2.承前史之誤者不少

3.繫年方式原則不當:以後朝為定,如武德元年從正月便紀為唐高祖,不稱隋義寧二年,但應由五月始才為武德元年。

4.論史褒貶失當:例如唐棄維州一事,獨伸牛黨(主張勿罪吐蕃而不受維州之降),又過於輕視文人,幾乎隻字不提屈原,杜甫,又對一切變法均加以反對,如反對商鞅,反對王安石。



<< 完 >>
2007-03-20 5:56 am
祖逖(266年-321年), 字士稚。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北伐大將。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後因朝廷內亂,北伐失敗。

逖少輕財好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曾為齊王冏大司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東海王司馬越任為典兵參軍、濟陰太守,母喪不赴。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劉曜率漢軍攻陷洛陽,晉懷帝被俘,中原大亂,祖逖率親鄰幾百家避難南下,甘苦與共,被推為流徒的首領——行主。至泗口(今江蘇清江北),鎮東大將軍司馬睿任命他為徐州刺史,不久征為軍咨祭酒,移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上書司馬睿,力請北伐。建興元年(313),司馬睿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作為北伐物資,由其自募戰士,自造兵器。他帶著隨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長江,中流擊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至淮陰後,一面冶鑄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兩千多人,進屯雍丘(今河南杞縣)。當時,河南塢主各擁部曲自重,相互攻擊,依違於石勒和晉朝之間,他派人招撫,共御石勒,進克譙城(今安徽亳州)。蓬陂塢主陳川勢力較大,大掠豫州諸郡,被祖逖設伏擊潰,將所掠子女財物各歸原主,深得民心。陳川投石勒,祖逖率軍伐陳,勒遣石虎領兵五萬救援,祖逖數以奇兵擊退進犯。石勒統治的鎮戍多歸附祖逖,北方晉室將領李矩、郭默、上官巳、趙固等也願聽從指揮,九年即收復黃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軍紀嚴明;自奉儉約,不畜資產,勸督農桑,發展生產,深得百姓愛戴。歷經喪亂的中原父老說:「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將何恨!」黃河北岸塢壁群眾向祖逖密報石勒的活動,迫使不敢南犯。石勒遣書求互市,他雖不答,卻任憑通商貿易,收利十倍。正當他營繕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秣馬厲兵,積蓄力量,準備向北岸推進時,東晉王朝內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興四年(321),晉元帝司馬睿派遣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以監督祖逖。祖逖憂慮王敦和東晉政權對立,內亂爆發,北伐難成,當年,憂憤死於雍丘。他收復的土地又被石勒攻佔。
參考: yahoo knowage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47: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7000051KK019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