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哲學

2007-03-17 7:44 pm
什麽是哲學

回答 (4)

2007-03-17 7:46 pm
✔ 最佳答案
哲學傳統包括了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形上學的研究。這些學科試圖回答對於神,世界,知識,對與錯等觀念的答案。基本上,做哲學的基本方法是運用理性對於這些問題提出論證。但是,哲學的實際範疇與定義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哲學是什麼?」在哲學傳統之中是充滿分歧與倍受爭議的。

哲學(philosophy)是從希臘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轉變而來,意思為「愛好智慧」,或是比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哲學是難以被定義的,因為有眾多分歧的觀念都被視作為哲學。皮爾金哲學辭典中定義哲學為「有關思想,行為,與實在中最基本與普遍的概念。」皮爾金百科中提到哲學與科學的差別在於,哲學問題的答案不能僅由經驗證據來得到。無論如何,這些觀點都被牛津哲學辭典所挑戰:「二十世紀晚期...偏向於將哲學思考視為對於任何一種智識探索的最好實踐」。的確,許多早期哲學家在自然哲學方面的觀察最後都形成了現代科學對於眾多課題上重要的基礎。

另外,哲學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種特別的方法或是信念。

目錄
[隱藏]
1 哲學的歷史
2 哲學的基礎
3 哲學與科學的關係
4 哲學的價值
5 哲學理論
6 哲學分支
7 與哲學相關學科
8 其他與哲學相關的學科
9 哲學命題
10 參見



[編輯]

哲學的歷史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接續的希臘三哲人,柏拉圖,蘇格拉底與亞裡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這代表他們提出了有關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好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這些哲學家做註腳而已,那也就是說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學的範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編輯]

哲學的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yti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的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同樣的的知識理論就是在架構主體與形上學事實之間的關係。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道德真理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多數的哲學家不是只有專精一個領域,或是是他在形上學領域的主張很具說服力,知識論上卻無法說服我們。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才能名留青史,她們的理論通常非常具有說服力並且橫掃歷史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看法,

[編輯]

哲學與科學的關係
從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係。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這也只是解釋了科學,並不是可以指導科學。哲學是人類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現世」用途。有人認為,離開哲學,各門學科也可以發展得很好,或者會更好。 哲學並不關注各門學科中實例、概念或定理的具體內容,它所關注的,是這些具體科學的「基本常識」,或是其中被人們慣常使用因而視作理所當然的概念、準則、定律等。這包括:促使它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們在哪些範圍上有效?它們的威權是由什麼來得到保證?它們是否已經是這門具體學科中所要求的足夠的基本前提?它們對人有什麼意義?等等。以及將這些疑問運用於哲學自身。
因此:
物理學研究物體現象、結構和運作規律,尋求一種解釋現象的客觀最優方法;而形而上學要求對規律的有效性以及最優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說明。
知識多被視為經驗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識論關注的是知識自身是否可以獲得、是否可以劃界以及是否具有意義。
數學利用邏輯形式來研究數量、結構以及模型;而邏輯學則關注那保證推理有效的威權是什麼、邏輯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備性。
社會學試圖以某種普適定律來概括並預測人類群體或其中個體的行動;而倫理學則更加關心這些行為的自由度與道德責任的相關性、其內在動機、意義所在以及如何使人們的行為朝向一個最優的趨勢發展。
政治學關注權力的轉移;而政治哲學對權力何以能夠出現並成立更加關心。
藝術向人們展現美的魅力,卻不曾說明這魅力的由來;而美學則追問美的本質和意義。

[編輯]

哲學的價值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哲學還是對人的自我一種定位的工具。

[編輯]

哲學理論
利他主義 ── 反現實主義 ── 佛教哲學 ── 儒家思想 ── 享樂主義 ──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 理想主義 ── 非現實主義 ── 邏輯正確主義 ── 悲觀主義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義 ── 悲觀主義 ── 理性主義 ── 現實主義 ── 唯美主義 ──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客觀唯心主義 ── 主觀唯心主義 ── 非理性主義 ── 斯多噶主義 ──存在主義──形而上學——功利主義 —

[編輯]

哲學分支
由於研究領域的不同,哲學有很多分支。

哲學史
東方哲學史
印度哲學
中國哲學史
伊斯蘭哲學
日本哲學
西方哲學史
古希臘哲學
中世紀哲學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
俄國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科學哲學
現代哲學
生存哲學
分析哲學
人文哲學
解釋學
符號學
實用主義哲學
倫理學
醫學倫理學
教育倫理學
政治倫理學
家庭倫理學
生命倫理學
生態倫理學
美學
美學史
藝術美學
技術美學
形而上學
現象學
過程哲學
知識論
死亡哲學
人生哲學
法律哲學
心靈哲學
墨家哲學
當代英美哲學
比較哲學
當代法國哲學
哲學哲學
[編輯]

與哲學相關學科
相對論
量子力學
混沌學
旋理論
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
心理學
資訊理論
語義學
科學社會學
邏輯學
科學學
控制論
機械論
[編輯]

其他與哲學相關的學科
宗教哲學
政治哲學
物理哲學
天文哲學
化學哲學
語言分析哲學
佛教哲學
教父哲學
教育哲學
語言哲學
日常語言哲學
自然哲學
經濟哲學
同一哲學
思辯哲學
生物學哲學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歷史哲學
易學
經學
玄學
靈源泛哲學體系
[編輯]

哲學命題
自由意志
決定論
因果律
隨機性
白馬非馬
百姓日用即道
悖論
變化日新
辯者二十一事
仁為萬物之源
體用一源
天不變道亦不變
天道自然
萬物皆備於我
物極必反
心統性情
心無本體
新故相除
形質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為二
一物兩體
EPR悖論
堅白相盈
[編輯]

參見
認識論 本體論 形而上學 倫理學 美學 哲學範疇 哲學理論 邊緣學科 哲學概念 辯證法 哲學團體 方法論 哲學基本問題 科學理論 科學實驗 哲學史 哲學家 哲學家列表 哲學思想列表 現代哲學學院詳談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B2%E5%AD%A6"
2007-03-18 7:51 pm
哲學分支
由於研究領域的不同,哲學有很多分支。

哲學史
東方哲學史
印度哲學
中國哲學史
伊斯蘭哲學
日本哲學
西方哲學史
古希臘哲學
中世紀哲學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
俄國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科學哲學
現代哲學
生存哲學
分析哲學
人文哲學
解釋學
符號學
實用主義哲學
倫理學
醫學倫理學
教育倫理學
政治倫理學
家庭倫理學
生命倫理學
生態倫理學
美學
美學史
藝術美學
技術美學
形而上學
現象學
過程哲學
知識論
死亡哲學
人生哲學
法律哲學
心靈哲學
墨家哲學
當代英美哲學
比較哲學
當代法國哲學
哲學哲學

與哲學相關學科
相對論
量子力學
混沌學
旋理論
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
心理學
資訊理論
語義學
科學社會學
邏輯學
科學學
控制論
機械論

其他與哲學相關的學科
宗教哲學
政治哲學
物理哲學
天文哲學
化學哲學
語言分析哲學
佛教哲學
教父哲學
教育哲學
語言哲學
日常語言哲學
自然哲學
經濟哲學
同一哲學
思辯哲學
生物學哲學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歷史哲學
易學
經學
玄學
靈源泛哲學體系

哲學命題
自由意志
決定論
因果律
隨機性
白馬非馬
百姓日用即道
悖論
變化日新
辯者二十一事
仁為萬物之源
體用一源
天不變道亦不變
天道自然
萬物皆備於我
物極必反
心統性情
心無本體
新故相除
形質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為二
一物兩體
EPR悖論
堅白相盈
2007-03-18 4:44 pm
是指哲理類!!!!!!!!!!!!!!!!!!!!!!!!!!!!!!!!!!!!!!!!!!!!!!!!!!!!!!!!!!!!!!!!!!
2007-03-17 7:46 pm
哲學傳統包括了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研究。這些學科試圖回答對於神,世界,知識,對與錯等觀念的答案。基本上,做哲學的基本方法是運用理性對於這些問題提出論證。但是,哲學的實際範疇與定義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哲學是什麼?」在哲學傳統之中是充滿分歧與倍受爭議的。
哲學(philosophy)是從希臘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轉變而來,意思為「愛好智慧」,或是比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哲學是難以被定義的,因為有眾多分歧的觀念都被視作為哲學。皮爾金哲學辭典中定義哲學為「有關思想,行為,與實在中最基本與普遍的概念。」皮爾金百科中提到哲學與科學的差別在於,哲學問題的答案不能僅由經驗證據來得到。無論如何,這些觀點都被牛津哲學辭典所挑戰:「二十世紀晚期...偏向於將哲學思考視為對於任何一種智識探索的最好實踐」。的確,許多早期哲學家在自然哲學方面的觀察最後都形成了現代科學對於眾多課題上重要的基礎。

另外,哲學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種特別的方法或是信念。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的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同樣的的知識理論就是在架構主體與形上學事實之間的關係。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道德真理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多數的哲學家不是只有專精一個領域,或是是他在形上學領域的主張很具說服力,知識論上卻無法說服我們。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才能名留青史,她們的理論通常非常具有說服力並且橫掃歷史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看法,

從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係。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這也只是解釋了科學,並不是可以指導科學。哲學是人類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現世」用途。有人認為,離開哲學,各門學科也可以發展得很好,或者會更好。 哲學並不關注各門學科中實例、概念或定理的具體內容,它所關注的,是這些具體科學的「基本常識」,或是其中被人們慣常使用因而視作理所當然的概念、準則、定律等。這包括:促使它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們在哪些範圍上有效?它們的威權是由什麼來得到保證?它們是否已經是這門具體學科中所要求的足夠的基本前提?它們對人有什麼意義?等等。以及將這些疑問運用於哲學自身。
因此:
物理學研究物體現象、結構和運作規律,尋求一種解釋現象的客觀最優方法;而形上學要求對規律的有效性以及最優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說明。
知識多被視為經驗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識論關注的是知識自身是否可以獲得、是否可以劃界以及是否具有意義。
數學利用邏輯形式來研究數量、結構以及模型;而邏輯學則關注那保證推理有效的威權是什麼、邏輯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備性。
社會學試圖以某種普適定律來概括並預測人類群體或其中個體的行動;而倫理學則更加關心這些行為的自由度與道德責任的相關性、其內在動機、意義所在以及如何使人們的行為朝向一個最優的趨勢發展。
政治學關注權力的轉移;而政治哲學對權力何以能夠出現並成立更加關心。
藝術向人們展現美的魅力,卻不曾說明這魅力的由來;而美學則追問美的本質和意義。


收錄日期: 2021-04-17 00:16: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7000051KK014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