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既問既 唔該大家 10分!!!!!

2007-03-17 7:07 am
貝多芬創作左幾多首交響曲?


貝多芬創作的第三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和標題名稱的由來!!!

回答 (3)

2007-03-17 7:20 am
✔ 最佳答案
1803年 完成劃時代的《第三交響曲》,並準備獻給拿破崙。(約在同時,貝多芬也起草第四號交響曲。該交響曲夾在三與五之間,較為無名。但曲調活潑輕快,據說當時貝多芬在戀愛)

1804年 拿破崙稱帝,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響曲上寫有獻給拿破崙的扉頁,而寫上了一句話「為紀念一位偉大的英雄」後,該交響曲又被稱為《英雄》(Erica)

1808年 同時發表了第五交響曲《命運》(貝多芬並未直接命名此曲,僅與人表示過,第一樂章前八個音,像命運之神來叩門)與第六交響曲《田園》(田園交響曲是貝多芬為了治療耳疾到鄉間渡假所作,創作速度神速)。

1824年 完成第九交響曲並在5月7日首演,盛況空前。(一說,該曲首演時並未如預期轟動。貝多芬當時完全耳聾,仍執意兼任指揮,在樂曲結束後,他仍忘情指揮,在女高音引導下,才返身鞠躬)
很多人都認為貝多芬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無可否認,他的確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愛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悲愴奏鳴曲》和《月光奏鳴曲》等等。其32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和《月光》等被尊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為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早期的音樂,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很大,如第一交響曲。到了中後期,越發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訴求。

特別是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餘的八部都是四樂章,遵照海頓莫扎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和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而在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這在第五和第九交響曲里特別鮮明,而這,是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沒有做到的。這樣的結果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有更多的現實表現力和情感刻畫。聽眾不再是單一地去享受美麗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圖和動機。這大大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可以說,這也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基礎。

有人說,貝多芬一生創作下來的作品都是圍繞著「英雄」這一主題。特別是九首交響曲,描述了一個英雄成長以及理想。

貝多芬的創作通常分為四個時期:

早期:從他學習音樂創作到32歲前後
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數著名音樂家一樣,他創作了許多到今天人們仍覺得很好聽的音樂,同時他的音樂創作能力也很強,寫悲傷寫抒情都不錯。
盛期:約十年時間
生活上他耳聾了,但思想上因為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他將大量倫理思想寫進他的音樂中。這一時期的音樂就是典型的貝多芬式的音樂。包括那些主要的交響曲,第五第六交響曲,幾部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同早期相比,音樂變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衰落:也約十年時間
貝多芬已經是維也納社會名人,但他的創作卻進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樂家的時代,他個人意志也比較消沉。
晚期:最後的十年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突然又創造出了奇跡。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規模龐大、宏偉壯麗,如莊嚴彌撒和第九交響曲和五部弦樂四重奏。這些作品思想深邃,不追求單純的旋律優美,所以這個時期的大多數作品對於入門聽眾而言會比較難以理解。

貝多芬交響曲的創作特點
交響曲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當中佔據著核心地位,不僅貫穿其創作生涯的各個年代,也是最集中體現他音樂理想的作品。
2007-03-17 7:40 am
Beethoven wrote 9 symphonies throughout his life. The Eroica英雄(Symphony no.3)was originally dedicated it to Napoleon Bonaparte拿破侖. Beethoven admired the ideal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Napoleon as their embodiment, but Beethoven was so disgusted when Napoleon crowned himself Emperor of the French in May 1804, that he went to the table where the completed score lay, took hold of the title-page and scratched the name Bonaparte out so violently that he created a hole in the paper. He later changed the title to Sinfonia eroica, composta per festeggiare il sovvenire d'un grand'uomo (Heroic symphony, composed to celebrate the memory of a great man). His assistant Ferdinand Ries tells the story in his biography of Beethoven, exaggerating it:

In writing this symphony Beethoven had been thinking of Buonaparte, but Buonaparte while he was First Consul. At that time Beethoven had the highest esteem for him and compared him to the greatest consuls of ancient Rome. Many of Beethoven's close friends, saw this symphony on his table, beautifully copied in manuscript, with the word "Buonaparte" inscribed at the very top of the title-page and "Luigi van Beethoven" at the very bottom. ...I was the first to tell him the news that Buonaparte had declared himself Emperor, whereupon he broke into a rage and exclaimed, "So he is no more than a common mortal! Now, too, he will tread under foot all the rights of man, indulge only his ambition; now he will think himself superior to all men, become a tyrant!" Beethoven went to the table, seized the top of the title-page, tore it in half and threw it on the floor. The page had to be re-copied and the symphony has changed into the title of "Sinfonia eroica."

After Beethoven was disappointed in Napoleon, it is believed that "Eroica" was finally dedicated to Jean Baptiste Bernadotte, who later became Charles XIV of Sweden.

Beethoven wrote most of the symphony in late 1803 and completed it in early 1804. The symphony was premiered privately in summer 1804 in Count Lobkowitz's castle Eisenberg. The first public performance was given in Vienna's Theater an der Wien on April 7, 1805 and it was conducted by the composer.
2007-03-17 7:19 am
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鋼琴奏鳴曲,9首交響曲,5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三重協奏曲和晚期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名為「英雄」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8%B2%9D%E5%A4%9A%E8%8A%AC

西元一八○四年,貝多芬三十四歲,當時波昂的音樂社交界,已臣服在他天才的即興演奏魅力(註二)下,並贏得豪門貴族的尊重,特別當他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發展之後,他的一舉一動更是受到世人的矚目。因為三十歲的他尚不曾創作出任何一闋交響曲,但是他的老師海頓二十七歲開始便陸續推出交響樂作品,即使他的同窗學長莫札特,自八歲起也打著音樂神童的名號,寫作出四十多闋膾炙人口的交響曲。或許我們不能盡知當時的貝多芬心中盤算著些什麼?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那嚴謹的作曲態度。因為以他縱橫的才氣,要寫出與前輩相匹敵的作品並不是難事。西元一八○○年,貝多芬三十歲,完成他生平的第一闋交響曲,樂曲中處處可見古典樂派風格的影子。即使在兩年後所寫下的第二號交響曲,嬉遊曲趣一以貫之,即使今天我們咸認為它們多少透著些海頓與莫札特的風格,但是在部份的創作手法與器樂編制上對當時的樂壇來說,已是頗難接受(甚至是反感的排斥)的新嘗試。想想一八○四年第三號「英雄」交響曲首演之際,引發各界許多「嚴重」的回應-怪異的演奏編制、劇烈的調性轉變、冗長的首樂章、奇怪的曲式安排等等,但是這些負面的評價,均隨著時間的考驗而一一被否定。誠如貝多芬也自詡第三號交響曲是他最得意的交響樂作品。的確,「英雄」具有它不可抹滅的意義與價值。

樂器群的新均衡到底貝多芬對於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灌注了多少的新意?首要的改變就是音響性的增強,這在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中便可稍稍窺出端倪。因為海頓、莫札特等人的交響曲在創作型態與器樂的編制上,都脫離不了室內樂的型態,及至貝多芬才在配器的質量上多有突破,加強樂曲本身在音響性上的表現。其次就是延伸自第一點的音響性,所謂音響性的增強,除了增加配器的露面頻次,另外就是增加它的數量,而以上所言就是第二點的變革。在樂器數量的增加方面,貝多芬明顯地看重法國號與長號,於是增加它們的數量(註三)。向來附屬在大提琴的低音提琴,也跳脫演奏低八度的大提琴譜的窠臼,以分開的譜例展現它特有的音色。這些樂器群的新均衡,著實在旋律的經營與音響的表現上發揮恰當的助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今天聽貝多芬的交響曲時,仍能激盪人心的原因所在。

貝多芬理想中的「英雄」重新均衡樂器群的表現,固然是「英雄」的特色之一,但是於此我們也不能免俗的提到該曲與拿破崙之間的關係。「英雄」標題的產生係根據手抄本樂譜的封面上印有「Buonaparte Luigi van Beethoven」的字樣(註四),但卻因為當時的執政官拿破崙稱帝忿而作罷,這段歷史插曲的真實性自不待言,不過更為重要的是貝多芬賦予「英雄」的形象,以及如何藉音樂將他理想中的英雄典範放諸其中。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從四個樂章的樂曲意旨中得到答案。第一樂章中,貝多芬將強而有力的音量匯集而出,展現出英雄威武不能屈的堅強意志。第二樂章的送葬進行曲,則暗喻英雄之死,卻在被死亡征服後昇華,因為所謂的英雄應能超脫人類的死亡過程,最後得到解脫而昇天。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並非幻化而來的具有人類不可企及的神力,甚可主宰天地間的一切。而是真實世界中可觸摸得到的人類形象,具有一股凜然的正義之氣,不圖謀私利,具有崇高的理想。因此在最後兩個樂章中,洋溢歡欣的氣息,昭告圓滿的結局,象徵英雄是不屈不撓的,勇往直前戰勝挑戰。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43: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6000051KK048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