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屋的歷史

2007-03-16 4:28 pm
藍屋的歷史

回答 (3)

2007-03-16 10:06 pm
✔ 最佳答案
藍屋初探報告 學習坊目錄.....................................................................廣東韶關考察之旅所見所聞北京遊記我看雷生春的未來發展藍屋初探報告香港青少年文物之友與澳門文物大使交流點滴尋訪維多利亞城的故事拓印樂趣坊校長講古遊廈村 (裘錦秋中學(元朗))中山史蹟徑一日遊 (聖若瑟書院)




簡介

藍屋位處灣仔石水渠街72號,是一幢具七十多年歷史的戰前樓宇,混合了中西建築風格特色,而其橫樑、樓梯、扶手等不少內部構件,仍依然保留著原先的木製結構。建築物內仍有居民居住,但部分住戶需共用廚房。由於大廈內沒有抽水馬桶,故必須需要請專員到來「倒夜香」!



藍屋名字的由來

藍屋樓高四層,因外牆被漆上鮮艷的藍色而命名。若大家細心留意的話,不難發現原來藍屋的外牆並非全是藍色的,聞說當年地政署進行修葺時,剛巧油漆工人手上只得藍油,便用了它來美化建築物的外牆!






重建或保留?

灣仔是本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時至今日,那兒仍有很多充滿著懷舊氣息的樓宇和街道,具有八十年歷史的藍屋更可說是當中的表表者!灣仔區是舊區重建的重地,面臨著市區重建計劃,究竟藍屋會否隨之而逝呢?如何在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育之間取得平衡確實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

其實歷史文物不一定要被社會淘汰,就以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為例,便由一間舊啤酒廠發展成全世界最大的The Brewery 藝術村!也許其一出路是我們懂得如何把舊有的建築物活化再利用,在舊建築轉型的過程中,既能肯定其過去的價值,亦能好好地再利用它,賦予它新的生命和意義。




藍屋的命運

灣仔的藍屋乃一憧充滿著港人集體回憶的舊建築,將來更有機會被改建為一所民間生活館,展示港人過去的生活面貌。已向地政署提出有關建議的聖雅各福群會表示,民間生活館內將會展出超過四百件由灣仔街坊捐出的舊物,它們均見證著灣仔區的傳統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藍屋民間生活館將會提供導賞服務,並擬定由區內居民擔任導賞員,向年輕一代或遊客介紹藍屋、北帝廟、茂蘿街等灣仔區文化景點。

隨著時代變遷,不能追上時代需要的建築物漸見於各個城市。不幸的可能會被清拆或遭棄置不顧;幸運的則可能會被翻新或改建,成為博物館或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演出天堂。但願藍屋亦可以成為一所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向我們年輕新一代訴說灣仔的歷史交替!




我們的感想

是次的專題報告總算在傖促中完成了!最初我們也有考慮過以喜帖街、中山史蹟徑等古蹟地點為研習對象,但最後仍被藍屋的外型吸引了而選定了它。

文物古蹟是我們寶貴的財產,亦印證了不少人的回憶!可惜隨著時代不斷變遷,我們不時會遺忘了一些平日甚少駐足而視的歷史文物。其實,它們就在我們身邊,只待大家去認識和發掘!儘管這並不是一份深入探究的專題報告,但透過是次考察,我們已領略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2007-03-16 14:07:52 補充:
藍屋仔是澳門社會工作局總部大樓的俗稱,位於澳門西墳馬路6號,毗連舊西洋墳場和望德堂,此棟兩層樓高的葡式建築約有七十多年歷史。1960年代開始成為社工局辦公地點並在1965年改建成現時的兩層式,並於1980年代末漆成藍色,其內部已多次維修,1984年本樓曾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中,但在1992年修訂「建築文物名單」時被除名。2006年6月起曾因社工局有意拆建該建築物而引起市民強烈不滿,2007年1月因調查報告建議而予以保留。
2007-03-17 12:09 am
藍屋初探報告 學習坊目錄.....................................................................廣東韶關考察之旅所見所聞北京遊記我看雷生春的未來發展藍屋初探報告香港青少年文物之友與澳門文物大使交流點滴尋訪維多利亞城的故事拓印樂趣坊校長講古遊廈村 (裘錦秋中學(元朗))中山史蹟徑一日遊 (聖若瑟書院)




簡介

藍屋位處灣仔石水渠街72號,是一幢具七十多年歷史的戰前樓宇,混合了中西建築風格特色,而其橫樑、樓梯、扶手等不少內部構件,仍依然保留著原先的木製結構。建築物內仍有居民居住,但部分住戶需共用廚房。由於大廈內沒有抽水馬桶,故必須需要請專員到來「倒夜香」!



藍屋名字的由來

藍屋樓高四層,因外牆被漆上鮮艷的藍色而命名。若大家細心留意的話,不難發現原來藍屋的外牆並非全是藍色的,聞說當年地政署進行修葺時,剛巧油漆工人手上只得藍油,便用了它來美化建築物的外牆!






重建或保留?

灣仔是本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時至今日,那兒仍有很多充滿著懷舊氣息的樓宇和街道,具有八十年歷史的藍屋更可說是當中的表表者!灣仔區是舊區重建的重地,面臨著市區重建計劃,究竟藍屋會否隨之而逝呢?如何在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育之間取得平衡確實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

其實歷史文物不一定要被社會淘汰,就以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為例,便由一間舊啤酒廠發展成全世界最大的The Brewery 藝術村!也許其一出路是我們懂得如何把舊有的建築物活化再利用,在舊建築轉型的過程中,既能肯定其過去的價值,亦能好好地再利用它,賦予它新的生命和意義。




藍屋的命運

灣仔的藍屋乃一憧充滿著港人集體回憶的舊建築,將來更有機會被改建為一所民間生活館,展示港人過去的生活面貌。已向地政署提出有關建議的聖雅各福群會表示,民間生活館內將會展出超過四百件由灣仔街坊捐出的舊物,它們均見證著灣仔區的傳統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藍屋民間生活館將會提供導賞服務,並擬定由區內居民擔任導賞員,向年輕一代或遊客介紹藍屋、北帝廟、茂蘿街等灣仔區文化景點。

隨著時代變遷,不能追上時代需要的建築物漸見於各個城市。不幸的可能會被清拆或遭棄置不顧;幸運的則可能會被翻新或改建,成為博物館或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演出天堂。但願藍屋亦可以成為一所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向我們年輕新一代訴說灣仔的歷史交替!




我們的感想

是次的專題報告總算在傖促中完成了!最初我們也有考慮過以喜帖街、中山史蹟徑等古蹟地點為研習對象,但最後仍被藍屋的外型吸引了而選定了它。

文物古蹟是我們寶貴的財產,亦印證了不少人的回憶!可惜隨著時代不斷變遷,我們不時會遺忘了一些平日甚少駐足而視的歷史文物。其實,它們就在我們身邊,只待大家去認識和發掘!儘管這並不是一份深入探究的專題報告,但透過是次考察,我們已領略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藍屋仔是澳門社會工作局總部大樓的俗稱,位於澳門西墳馬路6號,毗連舊西洋墳場和望德堂,此棟兩層樓高的葡式建築約有七十多年歷史。1960年代開始成為社工局辦公地點並在1965年改建成現時的兩層式,並於1980年代末漆成藍色,其內部已多次維修,1984年本樓曾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中,但在1992年修訂「建築文物名單」時被除名。2006年6月起曾因社工局有意拆建該建築物而引起市民強烈不滿,2007年1月因調查報告建議而予以保留。

2007-03-16 16:10:48 補充:
市建局最新公布的「市區活化項目」,涉及灣仔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3個建築群共9幢舊樓,當中包括俗稱「藍屋」,早年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的石水渠街72至74A號樓宇,以及黃色外牆、有「黃屋」稱號,屬二級歷史建築物的慶雲街2至8號樓宇。兩組建築物均建於1920年代。至於建於 1950年代的景星街8號樓宇,日後則會拆卸,現址會闢作休憩地方。
2007-03-16 4:35 pm
資料:
藍屋翻修闢茶藝景點
市建局億元發展灣仔石水渠街

【明報專訊】房屋協會宣布斥資1億元,與市區重建局合作重新發展灣仔石水渠街及附近一帶的建築物,並以茶藝及醫療做「賣點」,將現址闢作旅遊景點。灣仔區昔日茶葉經銷地的風貌將重現眼前,最快2010年竣工。項目涉及收購3個歷史悠久,至今已碩果僅存的建築群,其中80年歷史的「藍屋」將全面翻修,30名住戶受影響。

市建局最新公布的「市區活化項目」,涉及灣仔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3個建築群共9幢舊樓,當中包括俗稱「藍屋」,早年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的石水渠街72至74A號樓宇,以及黃色外牆、有「黃屋」稱號,屬二級歷史建築物的慶雲街2至8號樓宇。兩組建築物均建於1920年代。至於建於 1950年代的景星街8號樓宇,日後則會拆卸,現址會闢作休憩地方。

原材料復修保原貌

房協總經理(物業策劃及發展)劉竟成說,根據規劃,擁有逾80年歷史的「藍屋」及「黃屋」,將會進行鞏固及復修工程。為保留建築物的原貌,樓宇中的一土一木包括木造的樓梯、木製窗框、牆壁,以至露台、天台等設施,都會「原汁原味」地以相同方法,以同類的材料復修。

同時,由於石水渠街附近昔日為茶業的集散地,「藍屋」地下更設有一所由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後人開辦的跌打醫館,房協及市建局擬以茶藝及醫療兩大主題作為招徠,將附近發展成主題旅遊點,構思中的設施包括茶藝館、茶居等。

斥2000萬安置住戶

市建局估計,地盤面積約為930平方米,經重新發展後,用作商業、文化及社區設施的用地約為2300平方米,休憩用地則約220平方米。整項計劃預計耗資1 億元,由房協出資,當中包括花費2000萬元,安置和補償約30個住戶。劉竟成表示,由於政府早在1970年至80年間,已收回部分「藍屋」的業權,現時只餘下石水渠街74A及慶雲街4號兩個業權屬私人擁有。

房協及市建局昨日已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3條,將有關項目的通告刊憲,日內會向城規會提交申請,至於重建後的詳細用途,則會再諮詢當區居民、專業人士及其他團體。倘建議獲城規會同意,及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批准,房協即會展開收購工作,估計整項工程需時4至5年,最快2010年竣工。

賣茶授武老屋屹立80載

灣仔區老街坊相信對「藍屋」不會感到陌生,這幢已逾80歲高齡的建築物,要考究其歷史,可追溯至1872年「藍屋」的前身,根據當年政府的差餉徵收冊,該處原址為「華陀醫院」(又稱「灣仔街坊醫院」)。歷史記載,這醫院可能是灣仔區內首間為居民提供中醫服務的醫院。

50年代林世榮侄設武館

隨醫院在1886年關閉,樓宇遂被用作供奉「神醫華陀」的廟宇,至1924年再重建為現時4層高的唐樓,地下則開設「華陀廟」。至1950年代,黃飛鴻徒弟林世榮的侄兒林祖,在廟宇位置開設武館,1960年代再改為跌打醫館,一直經營至今。

時至今日,「藍屋」的樓層之間仍然保留有舊式的木樓梯,經歷數十年寒暑,以實心木材製造的梯級已顯得破落,甚至出現大大小小的洞,居民上落時要「輕輕力、慢慢行」。

樓梯間的牆壁、單位內的窗戶同樣由木材製造。面向慶雲街的單位更保留露台,是香港少數餘下有露台建築的唐樓。

開埠英茶商集散地

同時,石水渠街一帶亦曾是茶業的集中地。房協高級經理(物業策劃及發展)彭卓恒說,根據歷史記載,早在1850年香港開埠之初,石水渠街及皇后大道中對外還是海旁,故有不少英人茶商聚集,主要經營茶葉出口生意。附近的堅彌地街,今日仍然可見舊式的茶棧,但昨日未見有營業。

遮風擋雨老人不捨藍屋

「他一定要你搬,有何辦法﹖」已屆80歲高齡的「藍屋」,已不復數十年前的熱鬧情,但今天仍有數十名居民。有住戶對即將遷出「藍屋」感到依依不捨,又說「藍屋」結構堅固,即使打風落雨亦「無有怕」。不過,亦有居住上10年的住戶對樓宇沒有廁所感到不便,希望盡早獲分配公屋。

「打風無有怕」安樂窩

今年76歲的蘇良,4年前遷入「藍屋」3樓一個200呎的板間單位。他憶述,當年樓宇內仍有很多住戶,但時至今日,3樓該層只餘他和妻子二人居住。沒有豪華的裝潢,甚至連基本設施如煤氣等都沒有,蘇良反而覺得「藍屋」是理想的居住地,「從來沒有滲水,打風、落雨也沒有問題」。

蘇良又打趣地說,平時有不少市民或遊客,登門造訪要求拍照,但他更不捨得的是要離開同樣居住在灣仔區的女兒,「當然不捨得,有什麼事要找女兒也容易一點,但他一定要你搬,有何辦法﹖」

由於要定期覆診,蘇伯希望獲安排入住港島區的樓宇。

「無人倒夜香」盼上樓

至於在「藍屋」內住了10多年的74歲鄧廣根則埋怨,樓宇沒有抽水廁所,加上數年前已沒有「倒夜香」服務(清潔工人收集糞便),每次「人有三急」即要走到附近的公廁「解決」。他希望盡快獲安排上樓,安享晚年。

下面仲有幾個有關的:
http://www.singpao.com/20061017/feature/880908_main.html
http://www.stanleyng.net/hkscene/Wan_chai_South/
http://corner.com.hk/wpress/archives/category/uncategorized/page/3/
其實只要在yahoo打"石水渠街 藍屋"就可以找到好多~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7: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6000051KK005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