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作小產 中西醫兩面睇
成功懷孕,可能令準父母歡喜若狂,但也不無恐慌──每次上廁,都擔心看見不尋常分泌﹔略感肚痛,即害怕可大可小……如果「作小產」,怎麼辦﹖
妊娠前半期(18至24周前),陰道有出血現象,但並非小產,就是「作小產」了。
婦產科專科醫生余啟文指出,孕婦作小產的機會不算低,最少有15至20%曾經驗流血。而現時的小產百分比,又較以往略高,因為香港婦女懷孕的年齡愈來愈高,而愈大年紀懷孕,小產的機會愈高。
胎兒健康 也會流血
余啟文解釋,作小產的原因,暫時醫學界仍未完全肯定。他說﹕「若胎兒不健康,孕婦通常會流血﹔但胎兒健康,有些孕婦亦可能流血。」而子宮頸鬆弛、子宮纖維瘤或其他病變、懷雙胞甚至三胞胎等,也有可能導致出血。
他指出,若胎兒健康,縱使孕婦曾作小產,亦不會真的小產,同時胎兒的成長與出生,並不會因而多了問題,更不會影響將來發育。故此,有「作小產」情?的孕婦,先別憂心,應立即就診。
婦產科醫生會為孕婦作身體檢查,及了解其病徵,大部分並會為孕婦進行超聲波檢驗,檢查胎兒大小是否符合胎齡、有沒有心跳、位置是否正常(例如是否宮外孕)、孕婦的子宮與卵巢有沒有問題等等。
余啟文說﹕「若檢查後發覺完全沒有問題,胎兒正常,孕婦流血亦不多,只要照常覆診便可。」但若未能確定胎兒有沒有心跳、或胎兒比正常胎齡細小,便需隔一、兩星期再作檢查﹔若懷疑孕婦其他問題,例如宮外孕,便需要抽血化驗荷爾蒙(胎盤素)作參考。
作小產狀 不宜勞動
究竟作小產有沒有方法治理﹖余啟文表示,傳統會教孕婦臥?休息,但他說﹕「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實臥?休息絕對能保住胎兒,因為最後若小產,多數是因為胎兒本身出現問題,例如與染色體、遺傳等有關,而臥?不會令基因有任何改變,故幫助甚微。」同時,長期臥?會影響血液循環,外國就曾試過有孕婦因而患靜脈閉塞等併發症。
他建議﹕「作小產的孕婦應該休息,不要擔擔抬抬、工作24小時,或作任何高危動作、跑馬拉松等。但上廁、洗面、出外散步這些活動,我們完全不會禁止,除非情?很特殊。」
也有醫生開出「安胎藥」給作小產的孕婦。余啟文解釋,傳統的安胎藥為孕激素(即黃體素),有口服、塞陰道或打針等不同形式,能令子宮肌肉鬆弛,一般孕婦的卵巢及胎盤會自行製造。但亦有極少數孕婦,或本身荷爾蒙有毛病,或非正常受孕(如人工授精),身體未能製造孕激素,令子宮收縮,引致作小產,故需使用此「安胎藥」。
服安胎藥 未必有用
余啟文說﹕「這類孕婦比例很低,大概每100個中僅幾個。是否值得每個孕婦都開藥﹖或是所有都不用開﹖還是要先作化驗﹖不同醫生有不同見解。」他認為大部分孕婦服藥後,亦對作小產無幫助,但可能心理上好過一點。
至於避免拿重物、減少工作時間,能否避免及減輕作小產情?﹖余啟文表示﹕「目前沒有很確切的證據顯示,長時間工作、過分操勞,對作小產有影響,但醫生也有惻隱之心,孕婦已在流血,還要她大量工作﹖就算不是作小產,一般孕婦容易腰骨痛,都不應拿重東西。」
中醫角度 胎元不固
註冊中醫師陳慧?指出,一般人談「作小產」,即妊娠期陰道有小量出血,顏色淡紅、暗紅或鮮紅,時下時止等,這常是小產的先兆,並非真正小產,中醫一般稱為胎漏,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先兆流產」。
胎漏的病因病機是「?任失調」、「胎元不固」。引起胎元不固的原因,可分成兩大類﹕
1)胎元方面
例如夫婦之精氣不足,或胎元有缺陷,即精子或卵子的缺損,或兩者均有缺損等。
2)母體方面
‧例如素體虛弱,腎氣不足﹔
‧或懷孕後房事不慎,損傷腎氣﹔
‧或脾胃虛弱﹔
‧或七情鬱結,即情緒不安﹔
‧或感受外邪,即受病毒、病菌感染等﹔
‧或跌仆閃挫,或接觸有害物質等等。
以上原因均會損及胎元,引發本病。
陳慧?指出,中醫治理胎漏,須辨證論治,了解究竟是虛症還是實症,虛症多因腎虛、氣血虛弱﹔實症常因血熱、血瘀引起。但臨?上,胎漏以虛症或虛中夾實多見。
至於預防胎漏,陳慧?表示須先了解原因,例如若為男方的精子不正常,則須請男方看醫生,否則難以懷孕,或容易小產﹔若女方月經不調或身體虛弱,亦須先調理好身體,才考慮受孕。
而桑寄生蛋茶、蓮子雞蛋糖水等,均有安胎作用,孕婦平日亦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