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來源 :
中國亦有一個類似的鬼節,就是農曆七月十四的盂蘭節了。這個節日是從佛經裡目蓮救母故事衍生出來的,亦有悠久的歷史了。約在節日的前後,離島長洲 必會舉行每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活動,紀念先人,場面挺為壯觀,特別是飄色的表演,遊客更是不容錯過。 中國傳統習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以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而這個中元節,又名「盂蘭節」,又稱為「鬼節」。
中元節是一個佛教節日,而關於中元節的由來有幾種說法:一是說釋迦牟尼佛在癸年七月十五日,投生在淨飯王摩耶夫人腹中,世人為了記念這件事而定這日為「中 元節」;一說法是說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地官要到人間來,目的為釐定人間的善惡,懲罰那些有罪的惡鬼,而人們於當日會請道士日夜唸經,使一切在陰間受罪的餓 鬼囚徒得以拯救,不致被地官捉去受罪。
而較為普遍的來源說法,是一段佛教的故事...
故事說有一位神,名叫「目蓮神」,他的母親死後不幸墮落餓鬼道中,凡食物進入他的口,都會化作烈火,因此他死後從沒有吃過食物,苦不堪言。目蓮神為了拯救 母親,便出家求佛,佛祖被目蓮神的孝道所感動,因而授給他一套「盂蘭盆經」。因為目蓮神的母親所受之苦乃是「倒懸之苦」,而「盂蘭盆」的意思為「倒懸」, 因此佛祖說目蓮神唸了此經,便可以招來四方諸神,共同拯救他的母親脫離苦難。於是,目蓮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便唸誦此經,從此他的母親便脫離苦難了。
因為這一段故事,後世信奉佛教的富戶為了做到「百善孝為先」,在七月十五日前後,請來和尚、尼姑唸經祈禱,其時將擺設佛壇、香案,並供上酒菜,虔誠之至。 由於七月十五日為「年中的圓月之日」,因此名為「中元節」。而和尚、尼姑所唸之經文多為盂蘭盆經,以此來追念亡父亡母,有的追祭甚至遠及七代以上,因此又 名「盂蘭節」。此外,也有在這一天唸經,是專門祭奠四方的餓鬼孤魂,故也稱為「鬼節」。因此,在中國傳統節日民俗中,中元節可以說是最迷信的節日。
習俗
人們在傳統上,都會在家門或街上,進行祭鬼的儀式。
1)祭品則包括水果、飯菜、燒肉、雞、豆腐、芽菜、燒酒及茶水。
這些菜餚預備好後,就在每盤菜上插一柱香,然後開始焚香拜祭及燒衣紙。
2)燒衣包括溪錢、冥錢、金銀紙、元寶及幽衣等。
禁忌
聽聞七月十五是鬼門關的開放時間,在過去,影響了不少社會的運作。某些行業的人,因為畏懼鬼魂作祟,在七月至七月十五期間會停止工作:
土木工程的,在這個月裏切忌開工動土
造船的,切忌新船下水;
行商的,切忌商店開幕;
嫁娶訂盟的,切忌娶得鬼妻;
出外行的,切勿行近水邊,怕成為落水鬼的替身等。
人們一般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的正日,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那時候陰氣是全個月裹最重的,所以有傳當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除此之外,也不要亂說一些不吉利或得罪靈界的說話,以免招惹陰靈。
鬼門關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裏,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燒街衣
「燒衣」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撒錢的習俗已很少見,但亦有人這樣做的。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盂蘭節忌諱
鬼門關的開放,在過去,影響了不少社會運作。某些行業的人,因為畏懼鬼魂作祟,在七月裏會停止工作。例如做土木工程的,在這個月裏忌諱開工動土;造船的,忌諱新船下水;行商的,忌諱商店開幕;嫁娶訂盟的,忌諱娶得鬼妻;出外行的,忌諱行近水邊,怕成為落水鬼的替身等。
盂蘭節神功戲
在較大型的盂蘭勝會中,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作用是給先人的靈魂在接受功德之餘,又得到娛樂。另一方面是給到來的街坊娛樂一番。而劇種通常是廣府、潮州或鶴佬戲。
大士王
一般來說,在盂蘭勝會會場我們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台、壇或棚,例如戲台、福物台等,它們各有不同的擺設和用途,各有不同的意思。其中「大士台」在盂蘭勝會中必定有的。在「大士台」中,供奉著一個巨大的紙紮的像,稱「大士王」,又稱「鬼王」,在燒街衣的時候,將大士王抬出來,用以維持秩序。
大士王一般由竹架紙糊而成,頭頂觀音、額上雙角、面目猙獰,一副凶惡得挺嚇人的武將打扮,都是為了鎮攝群鬼。普渡結束時,人們舉行「化大士王」的儀式,將大士王像焚燒,恭送大士王離開。
平安米
每年盂蘭節期間,一些街坊組織都會派米,其原意是為先人消災解難,那些一袋袋的米,稱之為「平安米」,任何人都可以排隊領取。派米之舉可能本用來救濟貧民和乞丐。現在的對象則以老人家為主。
福物競投
在現代的盂蘭勝會中,很多時都會有福物競投的環節,其目的是向各方面籌集勝會的經費。此外,為討好兆頭,想求「隨心所欲」,有人會自動捐出物品,取其「聖意」,故曰「聖品」。福物大多以一百至數百元為“底價”,其中有些福物經叫賣後,價值可升至二三千元呢!
(以上內容參考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同學著<盂蘭節>,輯於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編<香港歷史文化考察>,香港三聯,1993。<中國節令習俗>,王世禎編著,台北,星光,1983。<中國的鬼文化>,黃澤新著,台北,幼獅,民國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