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D咩傳統小食?

2007-03-16 4:58 am
小食的出產地.材料.....

回答 (2)

2007-03-16 5:22 am
✔ 最佳答案
白糖糕,又稱倫教糕,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及香港地區使用白米及白糖製成的傳統小吃。


歷史
白糖糕始創於明朝時順德倫教的一個梁姓小販。據說該小販蒸鬆糕時失手,令粉質下墜,但蒸出來的反而深受歡迎,人人食過都認為這種新小吃質地爽滑。後來,小販改用白糖製糕,令蒸出來的糕顏色更晶瑩潔白,食客稱之為「倫教糕」,後來又稱「白糖糕」。

砵仔糕是一種傳統廣東小吃糕點,源自廣東台山,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已有記載。

傳統的砵仔糕以黃糖、粘米粉等造成後,放在一個瓦製的小砵內蒸熟,故名;但現在的製法已多數改用小瓷碗。吃的時候才把砵仔糕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籤穿起來吃。有的砵仔糕加入紅豆;亦有砵仔糕改以[白砂糖]製造,因而是白色的。剛蒸好的砵仔糕,暖、滑、香、爽,特別味美。

龍鬚糖原名銀絲糖,餡料包括糖膠、花生、芝麻和椰蓉,原是中國民間傳統小吃。

龍鬚糖的糖絲是由糖膠像拉麵條般拉出來。直到糖絲變白後,才加入餡料。傳說宋代有一個皇帝吃了銀絲糖之後覺得很好吃,成了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後來老百姓都知道原來皇帝也吃銀絲糖,便改名為龍鬚糖。因為龍代表皇帝,而鬚就是拉出來的絲,這個名字亦一直沿用至今。

雞仔餅,原名「小鳳餅」,據說是清朝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製。雞仔餅用料不下十種,糖的重量占了三成,甜度較大,有明顯的廣州特色,加上少量精鹽、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摻和冰肉(肥豬肉)和欖仁,使餅身脆化,可茶可酒,是廣州特色美味小吃。

臭豆腐是一項流傳於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酵製品,但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分臭豆腐乾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相當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雲,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

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劉安由洪水後、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製出豆腐。
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無論孰為正確,可肯定者有二:

「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有《本草綱目》為佐證。
以及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

歷史

廣東
廣東迄今已有食用豆花數百年歷史。

油條是一種長條形油炸麵食,常用做早點。民間和廣東人又稱油炸鬼或油器,而北方亦稱果子。「油炸鬼」之名源自「油炸檜」,「檜」即宋代奸臣秦檜,原因有以下兩個說法,都與秦檜陷害岳飛有關:

中國北方流行使用煎餅卷油條製成的小吃煎餅果子。

在廣東、香港流行用腸粉捲著油條製成炸兩,淋上醬油食用,可隨意再加上辣椒醬和甜醬。

杭州有一種特色小吃蔥包檜,是用薄餅卷油條和蔥段,在平底鍋上壓扁並烤制而成。食用時塗抹上甜麵醬或辣椒醬。

生煎饅頭是上海的一種著名小吃,簡稱為生煎,為煎熟了的有餡饅頭。生煎饅頭的餡料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不同種類的生煎也有用雞肉作原料,在一些考究的店家還能吃到蝦肉,蟹肉味的生煎。 面料用半酵麵皮包餡,然後排放在平底鍋內,鍋內放油,邊煎邊噴水數次,直至至底面色黃硬而脆出鍋。
2007-03-20 12:36 am
茶葉蛋
中國出名傳統小食

材料
雞蛋 十二隻
鐵觀音茶葉 二湯匙

汁料
水 三杯
八角 四粒
桂皮 一小片
片糖 半斤(約三百克)
老抽 半杯
生抽 1/4杯
鹽 二茶匙

 
做法
將雞蛋烚熟(大約需時十分鐘),敲裂蛋殼待用。
將茶葉及汁料煲滾,放入雞蛋,翻滾後收慢火煮15分鐘,熄火焗半小時。
再將茶葉蛋煲滾,離火焗過夜。
加熱後即可供食。

Jenny貼士
茶葉汁需以浸過蛋面為最佳,否則雞蛋會不夠味或味道不均勻。



冰糖葫蘆是舊時代的街頭小吃,是以山楂果或油甘子等製成.味道甜中帶些酸澀。現代的台灣人喜歡用車厘子或草莓做冰糖葫蘆,我們現在就嚐試做現代的冰糖葫蘆吧!

材料 :
1. 草莓300g Strawberry
2. 白砂糖2杯 Sugar
3. 他他粉半茶匙 Cream of tartar
4. 清水半杯 Water
5. 食用紅色素兩滴 Red food colouring
6. 竹籤 Bamboo skewer

製法 :
1. 草莓除蒂去葉洗淨抹乾水份備用。
2. 深鍋下水半杯,加入白糖及他他粉攪拌至糖溶。再開中火煮成糖漿(約需時五分鐘,其間不可攪動)熄火加兩滴食用紅色素拌勻。
預備牛油紙一張。草莓用竹籤串起。放入糖漿中沾滿糖漿,放入冰箱冷凍2小時即成。

心得 :
1. 做冰糖葫蘆前的水果不可冰凍。要保持乾身及室溫狀態,以免沾上糖漿後出現氣泡現象影響效果。
2. 若沒有他他粉可改用半茶匙白醋代替。


燒賣: 燒賣乃源於元朝時代之北方傳統點心,一直流傳多個世代,稱謂亦因時而異。元代時期,燒賣被稱作「稍麥」,取其以麥麵做成薄片後,裹肉蒸熟混湯而吃。到了後期,則於江南一帶改稱作「燒麥」。北方的燒麥,皮厚餡料粗,不及南方的精緻 ; 而廣東燒賣則另有風味 小圓柱狀和肉餡種類較多樣化。

腸粉: 原稱「豬腸粉」,皆因其外貌似足豬腸。早於六十多年前,已有流動攤販在廣州街頭售賣。及至抗戰時期,有點心師傅將其製法改良將白布舖於鍋中的木架上,加入稀釋米漿,待腸粉蒸熟後拉去白布,再將腸粉切成寬條。曾幾何時,豬腸粉亦有「齋腸」之稱,後來一家廣東式茶樓以粉皮包著鮮蝦、豬肉或牛肉售賣,自此起其他茶樓亦爭相效法,並大受食客歡迎。

水餃: 北方人愛於新春佳節吃水餃/餃子,水餃形似金元寶,故別稱「元寶」,寓意吉祥瑞意。根據記載,水餃早於隋朝已出現。當時,並無水餃、雲吞之異,直到唐代,才分別演變為北方和南方人之主食,而兩者之唯一不同只是水餃皮較厚而已。

小籠包: 又名「小籠」,取其於竹製籠子蒸製而成。傳統的小籠包餡料分為上湯、蝦肉和鮮肉三大類,精緻小巧為其特色,乃江南名點之一。

春卷: 遠於北宋時期,中國人以養蠶維生,並有祈福求風調雨順之習,他們會將麵作皮,然後裹餡再捏成蠶蟲形狀的食品,寓意蠶業豐收之好兆頭。流傳至今,金黃香脆的春卷依然是不少中國人的心頭愛。

珍珠雞: 乃糯米雞之袖珍版本。將多種餡料加於糯米,再以荷葉包裹,深受廣東人歡迎。廣東人常嫌糯米雞份量太多,飽吃一只後,肚內再無空間嚐其他美點,故聰明的點心師傅便有珍珠雞此偉大發明。珍珠雞所採用之主要材料 — 糯米,因其獨有黏性,磨成粉狀能做糕餅、點心之外皮,亦可煮成糯米飯,故二十多年來,在云云點心用料中,一枝獨秀。

饅頭: 乃北方主食,等同南方之米飯,北方人喜伴菜餚共食。饅頭可蒸、烤或炸,又以蒸最為普遍。炸或烤饅頭較蒸的結實,故通常會與湯同吃,而且北方人較常於筵席時食用。

包點: 是南方人的小食,不屬正餐主糧。中國各地最早期製造包點,是採用一種名為「老酵發麵」的傳統方法,因其工序繁多,故經過四百多年的中西交流,廣東人已進而利用省時方便的化學膨鬆劑取而代之。

粥: 早於中國三千多年前,「粥」已被封為王公大臣的「六飲」之一。唐朝時代,粥更為皇帝恩賜臣屬之御品,可見其超然地位。事實上,粥也有其效益。粥是中國傳統食療之一,被視為治病和延年益壽之良方,有健脾、開胃、補氣、寧神、養血,清心等功效。時至今日,粥仍為中國民族喜愛之糧食,並且各有各地方特色和風味,例如︰廣東人喜將米煮至稀爛,以清湯代替清水熬粥,而台灣人則偏愛濃、膩,米粒亦碎而不糊。

粉麵: 在中國,麵條歷史猶久 ﹐亦是最大眾化的傳統食品之一。它早在東漢年間出現,到了宋代麵條花樣逐漸增多。而中國各地的麵食風味也十分不同,烹調方法有涼拌、烹撈、脆炸、煨燴、湯煮及炒溜等等。

北京菜
原 料
北 京 淨 鴨 1 只( 2250 克 )
麥 芽 糖 10 克 ﹐甜 醬 1 碟 ﹐北 京 蔥 段 1 碟 ﹐荷 葉餅 或 芝 麻 燒 餅 若 干;

制 法
選 一 只 完 整 的 北 京 填 鴨 ﹐ 從 割 開 的 气 管 處 打 气 ﹐ 使 其 皮 肉 分 离 ﹑ 全 身 鼓 起 ﹐ 顯 得 飽 滿 的 樣 子 ﹒
將 鴨 子 開 膛 除 去 內 臟 ﹐ 然 后 放 入 一 根 約 2 英 寸 長 的 木 棍 ﹐ 支 撐 住 胸 骨 ﹐ 以 便 使 鴨 皮 伸 展 開 來 ﹒ 然 后 用 鉤 子 勾 住 脖 子 ﹐ 再 在 鴨 皮 上 涂 上 一 層 淡 的 麥 芽 糖 ﹒ 挂 在 通 風 處 風 干 ﹒
將 晾 好 的 鴨 子 挂 在 烤 爐 中 ﹐ 手 邊 預 備 好 一 只 熱 水 壺 以 備 隨 時 向 鴨 子 灌 水 ﹒時 間 的 掌 握 和 溫 度 的 适 度 是 很 重 要 的 ﹒ 為 使 鴨 子 烤 得 熟 透 均 勻 ﹐ 要 不 斷 地 翻 動 必 要 時 可 用 烤 竿 挑 動 ﹒
將 鴨 子 烤 至 全 褐 色 ﹐ 出 爐 的 鴨 子 好 象 涂 了 亮 漆 一 般 ﹒
將 事 先 擺 在 桌 上 的 荷 葉 餅 ﹐ 芝 麻 燒 餅 和 其 他 調 味 品 等 与 切 成 片 的 鴨 肉 一 并 上 桌 ﹒


涮 羊 肉

原 料
羊 肉 750 克
白 菜 ﹑ 粉 絲 ﹑ 糖 蒜 适 量

制 法
羊 肉 去 筋 骨 ﹐ 切 成 薄 片;
芝 麻 醬 ﹑ 腌 韭 菜 花 ﹑ 醬 豆 腐 ﹑ 醬 油 ﹑ 辣 椒 油 ﹑ 鹵 蝦 油 ﹑ 香 油 ﹑ 紹 酒 ﹑ 味 精 适 量 ﹐ 調 成 味 汁 ﹔
火 鍋 加 清 湯 燒 開 ﹐ 下 肉 片 涮 至 熟 撈 出 加 味 汁 以 糖 蒜 佐 食 ﹒

蓮 蓬 雞 糕

原 料﹕
雞 脯 肉 100 克
西 紅 柿 3 個
鮮 豌 豆﹑ 火 腿 末﹑ 油 菜 葉 适 量
制 法
油 菜 葉 切 絲﹐ 雞 脯 肉 砸 成 泥﹐ 蛋 清 摻 入 面 粉 和 干 淀 粉 攪 均﹐ 菠 菜 擠 汁﹔
雞 泥 加 調 料﹑ 熟 豬 油﹑ 菠 菜 汁﹑ 蛋 清 攪 成 糊﹔
取 14 個 小 酒 盅﹐ 分 別 抹 上 熟 豬 油﹐ 裝 入 雞 泥﹐ 嵌 上 豌 豆﹐ 綴 以 火 腿 末 上 籠 蒸 5 分 鐘 后 取 出﹐ 放 入 大 湯 碗﹐ 倒 入 雞 湯﹐ 燒 開 勾 芡 即 成﹒

For more imformation, see this website:
http://www.socialwork.com.hk/tastefood.htm


收錄日期: 2021-04-12 16:15: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5000051KK041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