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驗和計劃經濟&市場經濟

2007-03-15 7:07 am
我想問社會主義市場經驗和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有咩分別?緊急,交功課!!

回答 (2)

2007-03-15 7:13 am
✔ 最佳答案
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一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是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魔咒,把對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和對市場經濟問題的認識提高了一大步。黨的十四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模式。這是關於市場經濟問題在理論上、認識上的又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飛躍。1993年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遵循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把黨的十四大所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和系統化,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繼續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全局性整體推進階段的標志。

回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曲折路徑,早在改革之初的1979年,中國的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明確指出“認為市場經濟隻限於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市場,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6]事過十多年之后,在中國的改革面臨著重大抉擇的歷史關頭,鄧小平於1992年春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南巡講話。在這裡,他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構想。他說:“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7]這一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是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魔咒,把對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和對市場經濟問題的認識提高了一大步。黨的十四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模式。這是關於市場經濟問題在理論上、認識上的又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飛躍。1993年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遵循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把黨的十四大所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和系統化,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繼續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全局性整體推進階段的標志。

既然中國人已經把市場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這就為中國人徹底告別傳統社會主義模式,邁向新世界,掃除了障礙,鋪平了道路。然而,未來的道路並不平坦,同樣充滿著曲折和坎坷。因為這是一次前無古人的探索,沒有現成的經驗、現成的模式可參考可依循。因此,與那場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究竟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的曠日持久、規模宏大的“跨世紀”理論爭辯相比,如何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則是一個更具現實迫切性的實踐課題,一個更為復雜、具體和細微的探索性的理論課題。

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和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改革的基本目標和任務,它是貫穿於十幾年經濟體制改革全過程的一條主線。所以,市場經濟的發達程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程度,從根本上反映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程度。

與我國理論界、政治界和社會各界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互關系以及市場機制作用問題的認識程度基本上相一致,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基本上經歷了以下幾個基本階段:(1)從大統一的計劃統制模式發展為(2)改革初期的計劃與市場的板塊式結合﹔再發展為(3)改革深入階段出現的兩塊的滲透與重疊﹔進而再發展到(4)計劃與市場在整個經濟范圍內的有機結合。而目前正處於向市場經濟體制全面過渡的第五個階段。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以說,一個嶄新的市場經濟體系正在逐步形成,正在有力地促進舊體制向新體制的轉換和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的建立。

第一,我國消費品市場基本形成,市場機制的作用范圍越來越大。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渠道、開放的市場基本上取代了過去留影家壟斷、單一渠道、封閉分割的消費品分配方式﹔日益興起的多種形式交易市場沖破了消費品按行政區劃、靠行政辦法組織流通的體制﹔消費品價格也由多種形式取代了國家定價的單一形式。

第二,我國生產資料市場正在發展,市場調節范圍逐步擴大。生產資料過去完全靠計劃分配,根本沒有市場。改革開放后,物質生產企業自銷權擴大,價格由“放調結合”、“雙軌價格”逐步向市場定價過渡﹔各級各類生產資料交易中心、專業市場開始建立。

第三,初級資金市場興起,正在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發展,証券市場、股票市場逐步形成和完善。

第四,勞動力市場有較大發展,為勞動力合理流動創造了條件。企業普遍實行勞動合同制、政府和事業單位普遍實行考評與聘任制,職業介紹、雙向選擇等促進多層次人力資源合理流動。

第五,技術市場不斷壯大,加速著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科技市場成為迅速溝通經濟與科技結合的重要渠道,科技成果應用率明顯提高。

但是,我們還必須冷靜地看到,我國新舊經濟體制的徹底轉換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還有大量的困難需要克服。雖然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它還受著原有計劃經濟體制因素的強烈干擾。主要表現為:

第一,宏觀調控體系尚未從原有計劃體制中完全擺脫出來,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干預過多、間接干預乏力,政府決策行為缺乏穩定性、連續性和預見性。

第二,市場調節機制受制於計劃經濟體制過多,難於發揮應有作用。計劃與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手段的聯系,還隻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聯系,缺乏內在的有機結合,造成市場是“計劃外市場”,計劃是“非市場計劃”。

第三,市場主體難以真正到位,企業仍缺乏獨立面對市場並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自主經營的權力。企業本身獨立性少、依附性大、等級森嚴、超經濟職能多,難以在市場上公平競爭,贏得機會均等的發展條件和環境。

第四,市場組織和市場結構不合理,市場規則不健全、不統一,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市場導向失真。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所必需的完整配套的各項法規以及保障市場正常運行的統一規則,這類工作准備嚴重不足。

第五,市場發育和成長不平衡,特別是資金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發育遲緩滯后,影響了整個市場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嚴重的地方行政性封鎖和部門分割,也加劇了市場發育和成長的不平衡。

最后,還必須指出,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僅有體制上政策上的障礙,更有來自思想和理論領域的強大阻力。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思想,在一部分人的頭腦中仍然是根深蒂固。它時常會干擾和阻撓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

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從客觀意義上講,這是一次合乎世界歷史發展必然規律的重大的科學的選擇﹔在理論意義上,它又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社會主義模式、乃至西方現代主流經濟學理論的一次歷史性超越。

1.從整個人類歷史角度來看,商品經濟及其必然伴隨物市場經濟,從它的萌芽、產生和發展到今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近現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和相適應的經濟學理論也有幾百年的歷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為現代意義上的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商品經濟,既有一般市場經濟的共同點,又有著與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相結合的特殊性,因而標志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2.從整個社會主義發展史角度來看,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還是產品經濟,這是近百年來馬克思主義者爭論不休的熱門話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實踐最終大膽突破了經典馬克思主義學說和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由原來不承認社會主義有商品經濟到承認有商品經濟,從承認有商品經濟到確立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對近百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而提出的科學結論,從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也標志著社會主義從停滯、曲折和危機走向了復興的新時代。

3.計劃和市場本來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所要求的兩種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並無特定的社會制度屬性,但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無論是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還是西方的主流經濟學派,都人為地將其涂上一層厚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它們各自從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出發,共同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本質,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雖然從本世紀30年代“蘭格革命”開始到60、70年代東歐的改革,有不少經濟學家都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實行市場經濟,但由於受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的影響,他們始終沒有能夠擺脫“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思維模式的束縛,所以他們的構想和建議都因這樣那樣的原因,而未能變為現實。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僅使這種構想變為現實,而且克服了早期“市場社會主義”思想的不徹底性和空想成分。
2007-03-15 7:11 am
計劃經濟係由政府控制資源ge分配

市場經濟係由價錢控制資源ge分配
邊個有多D$就有多D資源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58: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4000051KK051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